渡邊隆男
6月17日,株式會社二玄社創始人、會長渡邊隆男先生在東京逝世。
日本二玄社初創于1953年,專門從事書法類圖書的出版。曾秉十數年之功完美地復制了自元明以來長期被藏于深宮禁苑里的珍寶,在中國書法界尤其是出版社可謂家喻戶曉。其創始人渡邊隆男社長熱愛古老文化,尤其珍愛最能表現人與自然密切關系的中國宋元和明清書畫。
1968年,渡邊偶然看到了正在展出的北宋范寬的名畫《溪山行旅圖》,這幅氣勢磅礴、筆墨深厚的畫深深打動了他,當他聽說像這樣的真跡每隔60年才能公開展出一次后,決定使用當今先進的印刷技術進行復制,以便讓這些名畫得到更好的流傳。
上世紀70年代,二玄社開始了中國書畫名作復制事業。在征得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意后,以特制的寬5米、高2米、重達3噸的照相機拍攝。拍攝時需用數萬分之一的特效裝置才能完成,有的作品不能用1:1比例拍攝,還要將它們分成幾個等份,再將底片進行拼接,配色上用8和12色印刷。
▲二玄社1981年復制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手卷),紙本34.1*1088.5cm
在克服了重重困難后,二玄社終于把臺北故宮收藏的300多件世所罕見的大幀唐宋元書畫復制了一遍。其還原能力之精微,制作水平之高超,得到了啟功先生“下真跡一等”的贊譽。
▲二玄社1980年復制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子),紙本32*38.6cm
當《快雪時晴帖》第一件復制樣品展現在世人面前時,國內外學人莫不震撼,就連當時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先生也未能識破。由于復制品極其逼真,也鬧出不少誤會,當時二玄社的渡邊社長曾因攜帶二玄社復制品,被海關當做“走私文物”而扣留。誠然,這都彰顯了二玄社高超的復制水平。
▲二玄社1984年復制 米芾《蜀素帖》(手卷),絹本28.2*597cm
二玄社復制工藝極其講究,每幅作品的復制都要經過繁復的程序,從攝影、制版、調色到出樣一般耗時一兩年,印刷的材質也盡量與古畫高度匹配,甚至連裝裱所用的綾子、花紋、題簽都力求與原作一致。
▲二玄社1986年復制 《山茶霽雪圖》(軸裝),絹本118*34.9cm
在這樣技術條件和專業精神下做出來的復制品,不僅精妙地還原了原作的筆墨變化,而且在保證原作風神的前提下有效地修復了畫面的皮損殘破。逼真地再現了中國書畫獨有的用筆特性和微妙的墨色韻味,保留了原作中的“氣韻”、“神氣”。換句話說,這些復制品從某種意義上具有比原作更進一步的清晰度和觀賞性。
▲二玄社1980年復制 倪瓚《容膝齋圖》(軸裝),紙本200*51cm
▲二玄社1980年復制 郭熙《早春圖》(軸裝),絹本212*109cm
▲二玄社1992年復制 唐寅《扇面畫選集》12幀(冊頁),紙本35*65cm
▲二玄社1986年復制《宋畫翎毛花鳥走獸選集》20幀(冊頁),絹本40*40cm
▲二玄社1989年復制 郎世寧《八駿圖》(軸裝),絹本 200*81.2cm
有人開玩笑說,二玄社的出版物優缺點都是那樣明顯,優點是它精良的制作印刷工藝,而它最大的缺點就是價格太貴。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