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宋 騎驢圖
忽忽千載過。而今,任何一個代步工具都勝過驢子,但人們心里仍然渴望有一個“驢背”,搖搖晃晃,徐徐前行,走一條清幽的小路,覓一個“詩意”的人生。
清 任伯年 騎驢敲詩圖
驢幾乎成了詩人們的靈感的鑰匙,騎驢也成了一種文化。孟浩然騎驢踏雪尋梅,李賀騎驢覓句,孟郊騎驢苦吟,賈島騎驢賦詩。杜甫更愛騎驢,他自稱:“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驢,能聽人吆喝,任勞任怨,低到塵埃;也能聽人吟詠,游蕩四野,詩意一身。
明 張路 騎驢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風聲颯颯,蹄聲得得,詩人漫聲吟哦,驢兒引吭高鳴,在千年的畫里,在畫里的詩中,慢慢悠悠,不疾不徐,走過水遠山長,寒來暑往,驢與詩人,驢與畫家,相依相伴,相濡以沫。
宋 馬遠 曉雪山行圖 局部
《曉雪山行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只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
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但看著驢子上的過冬柴火,肩上扛著剛剛捕到的大魚的山民,還是露出了溫暖的笑意。
北宋 李成 寒林騎驢圖
畫的是白雪寒冬,長松之下,一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隨。
畫面只有近景和中景,遠景則掩于古松之后,未著一筆,卻氣象蕭瑟,境界幽深。在刻意營造的荒寒冷寂中,卻有嫩枝環繞蒼松,嚴寒之下仿佛孕育著無限生機。
明 徐渭 驢背吟詩圖 故宮博物院藏
《驢背吟詩圖》,畫中一老翁騎驢緩緩而過,仿佛正在吟哦詩句,悠然雅適,似乎聽到“得得”的蹄聲從畫里傳出。整幅畫以意筆而成,構圖簡練,筆墨生動鮮活,詩意盎然。
齊白石老先生對此畫膜拜不已,他直言這幅畫的藝術成就很高,非常難摹仿。齊白石此前曾摹仿過這幅畫,但老人表示:無論怎么畫都不像,特別是驢蹄子,畫的太棒了,非常難畫!
現代畫驢一把手的黃胄也極推崇徐渭的《驢背吟詩圖》:“情趣天真,筆墨生動流暢,稱之一絕。而所寫驢子竟無一筆不準確,觀之栩栩如生,氣韻天成,的確是千古絕唱。”
明 佚名 騎驢圖
元 冷謙 溪山行旅圖
明 謝時臣 峨嵋雪圖 局部
清 袁江 秋涉圖 局部
明 仇英 募驢圖
南宋 佚名 柳蔭群盲圖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元 趙子昂(款)西成歸樂圖卷欣賞 局部
明 佚名 行旅圖 局部
明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清 鐵舟 騎驢圖
清 殷奇 《張果老幻驢圖冊頁》
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騎驢圖
清 任伯年 騎驢圖
清 任伯年 鐘馗圖
王震 驢背尋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