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1864-1957)
齊白石 雜畫冊(八開)
設色紙本 冊頁
28×17cm×8
此冊八開,每開17.5厘米×27.8厘米,畫彩石、水草甲蟲、河蚌、葡萄、藤蘿、草本海棠(秋海棠)、木本海棠等。
齊白石 《雜畫冊》之秋海棠
從畫風和款題書法的風格判斷,這套冊頁約作于30年代前期,即七十歲前后,正值白石老人藝術的盛期。我們知道,齊白石初到北京的十余年,實行“衰年變法”,由以水墨為主、近于八大山人的冷逸畫風,轉而借鑒趙之謙、吳昌碩等的金石大寫意畫風,強化色彩的表現力,獨創了“紅花墨葉的一派”。“紅花墨葉”是一種簡稱,具體點說,其特征可用“結構簡潔、筆勢清健、色墨交輝、明麗爽快”16字來概括。
齊白石《雜畫冊》之藤蘿
此冊即很典型。第一,它們的構圖高度簡潔,只呈現畫家最想突出的東西,一枝花,幾根草,兩個蚌等,無任何多余之物;第二,用不疾不徐的行楷筆法,勾畫花果草蟲諸形象,骨力清勁,沉著而活潑,有力度也韻致,不象早年作品那么率意,也不象晚年作品那么拙重。
齊白石《雜畫冊》之木本海棠
第三,有墨有色,墨色交織輝映,明麗但決不俗艷。如海棠,以純正的、濃淡不同的胭脂畫花朵與花枝,以墨線和花青勾染葉子,既嬌艷又清雅。第四,從總體看,這些作品借鑒了吳昌碩畫法,但與吳氏渾圓奔放的筆法、強悍的氣勢大不同;保留了八大結構簡潔的特點,但與八大筆法的流動、形象的怪異、境界的冷寂也大不同。它們平樸親切、鮮活而雋朗,完全是齊白石的個性風格。
齊白石《雜畫冊》之彩石
齊白石畫石,大多與花卉禽鳥畫在一起,少數只以石為主題,畫彩色石更少見。北京榮寶齋藏其早年(約40歲前后)為友人胡石庵所畫《梅石圖》,即為彩色石;天津博物館藏其60歲左右為曹錕所畫《畫石四條屏》,也繪有彩色石。《淮南子·覽冥訓》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故事,白石畫五色石,或有借喻這一古代神話的涵意。
齊白石《雜畫冊》之河蚌
河蚌是極少有人畫的題材,白石老人將其入畫,一只在水面浮游,另一只似乎躍出了水面。在老人眼中,河蚌也象魚蝦一樣,是鮮活的,有生命的。
齊白石《雜畫冊》之水草甲蟲
《水草甲蟲》中的水草有飛動之意,題“活流清淺”四字,讓人生出水流清淺的感覺,真有無筆勝有筆之妙!
齊白石的題跋,是畫中構圖的一部分,也有著點題、傳達情意的功能。冊中《藤蘿》一幅題“春風香”,《草本海棠》一幅題“往日淚痕猶在”。在古詩詞中,秋海棠多被喻為風姿綽約的美人,而“胭脂淚”則常常形容美人的相思,齊白石有《題畫秋海棠》詩曰:“玉階滿地是相思,化作胭脂君不知。愁絕杜蘭香去后,背人終日淚絲絲。”即承此意。畫中“往日淚痕猶在”六字,把秋海棠擬人化了。
齊白石《雜畫冊》之葡萄
來源:北京保利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