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人公眾號刊發的所有作品均為作者原創,任何侵權行為均要承擔法律責任。
楚文化內容廣泛,籠統談其特征是難以揭示楚文化的博大內涵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很多展示的層面,第一層是這種文化高度概括出的精神要義--我們稱之為民族精神;第二層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行為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為民族心理;第三層是這種文化的物質產品方面-我們稱之為物化文化,包括作為物態形式的哲學、文學作品。楚文化在這三方面都表現了自己的個性,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征是積極進取、開放事例、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積極進取就是不滿足于既得和既知,勇于向未知領域滲透,向未得領域開拓。楚人立國之初,偏僻狹小,但它們不滿足于偏安一隅,終于通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歷程而成為泱泱大國。楚人之所以能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其開拓進取的精神。楚人不以處蠻地而自卑,敢于在逐鹿中原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展露自己的鋒芒。開放融合是一個民族永葆生機的基礎。楚人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但從來不固步自封,從來不拒絕外來文化的合理因子。楚國建國后,就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綱領:“撫有蠻夷,……以屬華夏”,表現了開放融合的思想,比當時管子”戎狄豺狼,……諸夏親暱”和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思想都要進步。在發展過程中,楚人兼采夷夏之長,并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間的相互學習,正是在開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機。革新鼎故是楚民族精神的又一方面。楚人師夷夏之長的目的在于創新,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國初期,楚人就發明了“楚式鬲”,還得揚越和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而兼之,使自己的礦冶水平居于全國領先水平,井創立了介乎夷夏之間的楚制和楚俗。在楚文化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陳規,向自認為不合理的事物挑戰。熊渠封兒子為王、熊通自稱武王均屬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之舉,別人不敢做,楚人做了;問周鼎大小輕重,各路諸侯想都不敢想,楚莊王不僅想了,而且做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本是楚人的一種性格,最后逐漸上升為以蔑視既存、敢于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楚人走過的歷程是一個既不服周、也不服秦的歷程,是一個生不服、死不屈的歷程。楚受周封,理應為周天子服務,起初楚人還勉強應付,立足既穩后,楚人就開始“包茅之不貢”,就敢于使“昭王南征而不服”,到后來還有奪周鼎之意,使得周王室無可奈何。
秦國強盛后,楚敢與之爭斗,以致于有“楚有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楚國雖然被秦國打敗了,但民族魂魄依在,楚人精神不死,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楚人最終還是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楚文化在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征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此外,楚人尚赤、尚東、尚左也與北方文化有所不同,念祖、忠君、愛國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處,但中原文化偏重于禮法,楚文化偏重于情感,而且楚文化在念祖忠君愛國上比中原文化表現得要更為強烈深沉。楚人的民族心理深深積淀在楚人心中,表現在楚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楚人的衣食住行、自娛自樂、思維想象等各個方面都是上述民族心理的反映。 楚文化的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臺榭建筑,帛畫、壁畫及屈騷莊文,編鐘、琴弦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所有這些,都可通過實物讓人們感知到,是開展楚文化之旋的重要方面。鄭重聲明:本人公眾號刊發的所有作品均為作者原創,任何侵權行為均要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