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新鮮尿液是清澈透明的,淡黃色或琥珀式,據尿量的多少尿液的顏色會深淺不同,正常的尿中是沒有多少泡沫的,即使有了也會很快消失,那么有泡沫尿是否一定是腎臟出了問題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尿中有泡沫并不等于就是蛋白尿。
正常人排尿時也可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微量泡泡的,這是正常現象。因為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黏液,極微量的葡萄糖,無機鹽等成分,這些成分會使尿液的表面張力變大,尿液的表面張力越大則越容易產生泡沫。
然而正常人的尿中蛋白的含量非常少(化驗檢查,定性是陰性,定量僅150毫克/24小時尿量中),而且,產生的泡沫很快就自行消失。
如果尿后在尿液表面浮著一層很細小又很多的泡泡,看上去有點細膩,而且長時間不會消失,那!可能就是蛋白尿了。
引起泡沫尿的原因,既有生理的,也有病理的。
如果我們將水龍頭的水開得很大,沖出來的水也過多,在水面上也可出現泡泡的,不過很快就消失,尿也一樣,當早晨起來憋了一泡尿,排出時沖力比較大時,尤其是當你還要用力排空時,那沖力是很大的,這樣就會使尿液的張力大增。表面張力一高就形成很多泡泡了,這是生理現象,是由大的沖力引起的表面張力升高,很快也就破裂了。
還有,當我們處在缺水情況下,尿液就濃縮了,濃縮后的尿中其溶質就高了,比如尿中的蛋白,尿酸,尿膽元等物質都高了,尿中的其他成分也高了,這樣也就改變了尿液的表面張力,讓其升高,也會出現泡沫尿。這,在提示你得趕快喝水了!
還有,當尿液中混有精液或者女性的白帶等,也可出現泡沫。
再有,當我們很興奮時,造成尿道球腺分泌出一些黏液出來,這也會使尿路形成泡泡。再,如果你使用的便池中使用的潔廁液,或其他混合清潔液體未沖洗干凈,當遇到尿時也會出現泡泡的。
以上這些,都是生理性的泡沫,比較大的泡泡,而且很快就會消失。
而病理性的泡沫尿是由疾病引起,因某些疾病使尿液的溶質發生了改變,使尿液的表面張力加大而出現泡沫尿,它們是蛋白尿,浮在尿表面,很細小的泡泡,而且不易消失。有以下疾病——
一, 腎臟疾病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二個腎臟有強大的濾過和吸收功能,蛋白質一般是不會在尿路檢測出來的,定性是陰性,根本測不到,將24小時的尿留起來用定量法才測得總量才150毫克,但是,當腎臟有了病變之后,比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腎
腎炎,腎病綜合征,高血壓,心臟病及糖尿病等引起的腎損傷后,使腎功能下降,血流中的大量蛋白質穿過有病的腎臟進入尿中,腎臟病越嚴重,尿液中的蛋白也就越多,單是定性檢查有的可達四個++++號,定量檢測就更多了。
如果尿路出現了大量的蛋白尿,尿中泡沫非常多,說明腎臟可能已經經受著嚴重的損傷,一定要及時就醫的。
二, 泌尿系感染
如尿路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很多炎性的分泌物可以尿液中,而這些炎性分泌物里有細菌,白血球,蛋白質等成分,使尿的表面張力增高,形成泡沫尿。
如果尿路出現了泡沫,而且里面感染的細菌還產生氣體的話,那么更加出現泡泡了。
三, 糖尿病
糖尿病人的血糖升高,高到一定程度時尿糠也會升高(而我們正常人的尿檢測不到尿糖的),這樣尿液的表面張力就升高,使尿路出現泡沫尿,不過這種泡沫尿比起腎臟的泡泡更容易消失,因為糖的表面張力沒有蛋白的表面張力那么大,然而,一旦糖尿病進入了糖尿病腎病階段,那么他們的尿中不但含葡萄糖,還有蛋白質,表面張力就高了,泡沫與腎臟疾病的一樣。
很多患有腎臟病的人或者糖尿病已進入了糖尿病腎病的人,他們要想將尿蛋白降到和正常人一樣的標準,這個可能性是很小的。
尿蛋白的正常目標值是——定性檢查是(—),就是一個(+)都沒有。
定量檢查是24小時的尿液中總共僅0.15克(150毫克)
而患上腎臟病之后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的尿蛋白定量24小時尿中不是0.15克,如果能達到0.5克以內的水平就算達標了,也不錯了。
總之,對腎臟病的治療絕不是讓尿蛋白轉陰性,而是要保護好腎功能,不要為了尿蛋白而到處去求醫問藥,很多不必要的藥及保健品可能會更使有病的腎臟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