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經智慧,解人生百惑!由著名易學明師徐丙昕主講!
《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種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
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既矛盾又統一的方面,陰陽二性不停地切摩,陰極則生陽,陽極則生陰,這種消長盈虛的相互轉化之機使天地間萬事萬物隨時隨刻都處在變化之中,而且這種變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以至無窮。這就是宇宙萬象之本、萬化之根源。
《易經》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變是一種常態,時空在變,萬物在變,只有變才會有無限的發展的可能,而不會變,不懂變,最后都是死路一條。《系辭》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說明在面臨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必須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系辭》中還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有不變,有不變就有變,易就是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也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的運行規律。
中國的老百姓總是能最切要的把握這種規律,也表達了更為實用主義的意思。那便是“變”和“通”二字,合起來,即為“變通”。變通一詞,目前仍然極具通用性。人們遇事不必死鉆牛角,而應該懂得通融、屈伸。這也是我們對變易這一原則最高明的運用。
自然萬物的千變萬化是遵循一定規則的,如每卦有六爻,體現著事物的六個發展階段:初爻是事物的初始變化階段,二爻是事物的變化初顯成效階段,三爻是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四爻是事物進入變革階段,五爻發展到興盛階段,上爻是變化發展到終極,開始走向衰微,進入下一個循環。《易經》正是通過六十四卦的結構及其卦爻辭,來幫助人們知曉宇宙在變、世界在變、萬事萬物都在變的自然之趨勢和其中的變道,從而蓄積能變之力量,修養主變之德行,做一個“與時偕行”者,變其所當變,變則必求其通,在變通中提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