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研究概覽近日,Lynge等專家通過丹麥全國的SCD注冊信息對青年糖尿病(DM)患者的SCD風險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結論如下:(1)缺血性心臟病(IHD)是引起SCD的最普遍原因,占比47%。
圖1除缺血性心臟病和突發心律失常死亡綜合征之外,糖尿病引發心原性猝死的可能的途徑 備注:Coronary arterydisease(冠狀動脈性心臟病);Genetics(遺傳學);Sudden cardiacdeath(心臟性猝死);Diabetes(糖尿病);Cardiac autonomicneuropathy(心臟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猝死的發病機制:糖尿病誘發的心臟自主神經病變或是其中一個因素。心臟自主神經病變會導致控制心臟電生理離子通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促使心律不齊發生。既往認為自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陳年累積所致,但現有研究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經發生。心臟自主神經病變或是神經滋養血管和神經氧化應激共同作用的結果,此外遺傳易感性也是其中緣由,不過當前對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的基因研究較少。
研究概覽近日,Lynge等專家通過丹麥全國的SCD注冊信息對青年DM患者的SCD風險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結論如下:
(1)缺血性心臟病(IHD)是引起SCD的最普遍原因,占比47%。
(2)尸檢結果顯示,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IHD發病率相似但是糖尿病患者中SCD發生率較非糖尿病人群高10倍,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
(3)糖尿病可能通過心血管疾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CAN)等尚未發現的因素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
心源性猝死(SCD)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奪走370多萬條生命,是全世界重點關注的死亡原因[1]。SCD在歐洲自然死亡事件中占到20%,西方國家有大量關于SCD的數據。中國地區相關的數據雖然較為缺乏,但隨著猝死相關新聞報道增加,社會關注度較以往大幅提升。
糖尿病(DM)是SCD重要的危險人群,隨著DM發病率逐年攀升,減少DM患者的SCD風險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通常認為DM患者中缺血性心臟病(IHD)發病率升高是繼發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加速發展,但是新興證據表明,對于沒有IHD的DM患者也存在SCD風險,說明糖尿病是可以獨立于缺血性心臟病外增加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風險。這個發現對于IHD發展并不嚴重的青年DM患者來說尤其重要。
近日,Lynge等專家通過丹麥全國的SCD注冊信息對青年DM患者(1-35歲)的SCD風險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EuropeanHeartJournal》中。研究發現,DM青年患者的IHD發病比例和非糖尿病人群相似,但是DM患者的SCD患病率較非糖尿病人群高10倍。結合該團隊早期結果,研究者推斷,糖尿病可能還通過尚未發現的因素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糖尿病引起的心臟自主神經疾病(CAN)會導致控制心臟離子通道的交感、副交感控制失衡,從而誘發心律失常的發生。雖然傳統研究認為CAN是糖尿病的長期并發癥,但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CAN)可能在診斷糖尿病時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經發生。
有趣的是,CAN的預測指標是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而HbA1C同時也與SCD風險增加有關。因此,進一步研究CAN、SCD和糖尿病之間的遺傳關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Lynge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風險增加不僅缺血性心臟病介導,還涉及其他因素。未來研究工作還很漫長,希望這些研究能夠提高我們識別青年DM患者心源性猝死風險的能力,從而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