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聲視角
第四日 拜謁禹陵
打懂事兒起,聽到的第一個傳說就是你——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難道你不愛新婚的妻,不愛親生的兒,不愛溫馨的家?
我不明白。
輾轉南北,馴服江淮河漢,你為何還要選擇南國水鄉為歸宿?
我還是不明白。
大了,老了,漸漸明白了你的心思——
也許,你不愿卸下使命,僅僅是在水鄉紹興小憩,與烏篷船相伴巡游,憧憬疏理河山的宏圖,永遠也沒有倦意。
于是,帶著如煙的夢,帶著虔誠的心,走進會稽山麓,憑吊你的英靈——大禹!
禹陵背依會稽山,面對亭山,坐東朝西,前臨禹池。甬道盡頭是禹陵廣場,鐘鼓二亭分置左右,祭臺向東伸入禹池,上置石質供案一方,兩端高高翹起,狀如飛翔之翼。禹池停泊的烏篷船,在暖暖的春光中酣然入睡。四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一片靜寂,只有耳畔傳送來林間藏鳥的鳴啾聲。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穿過綠蔭包裹著的甬道,可見碑亭一座,亭內一碑,高有丈余,寬可五尺,厚達八寸,上刻三個朱紅大字:“大禹陵”。每字齊胸高下,筆力道勁端莊,氣勢非凡。
虔誠地獻上一柱心香,遙寄一份思憶之情,默默追尋遠逝的滄桑歷史——
大禹,姓姒(si第四聲),名文命,字高密。父名鯀,高太父為黃帝,
禹是黃帝的玄孫。4300多年前,中華大地,滄海橫流,蛇蝎肆虐,民不聊生。禹奉舜召,受堯命,二十三歲始,肩負治理水患重任。從冀州出發,走八極,跨五嶺,輾轉南北,十三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
大禹治水,地域之廣,時間之長,水系之多,難度之大,前無古人。他改堵為疏,以導為本,先后完成江、淮、河、漢和錢塘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工程。
水患平定,大禹功赫,承舜禪讓,建立統一國家體制,立國號為“夏”,史稱“夏禹”。中國,一名“華夏”,又稱“禹域”,中華民族又叫“華夏民族”,就來源于大禹統一國家及其體現出來的民族凝聚力。
禹廟,南北向。在其中軸線上,自南向北,自低往高是:照壁、峋嶁碑亭、午門、拜廳和大殿共五進院落。從祭廳朝北仰望,那一座座厚重的朱門,那一道道高高的門檻,使你未進禹廟之際,頓生高山仰止,如步天梯之感。
照壁,即峋嶁碑之南的墻壁,高4.73米,長14.34米。正中是“獱獸顧日”圓形雕塑,四角分別有“鳳凰牡丹”、“白鶴荷花”、“秋鳥黃菊”和“喜鵲梅竹”圖案,象征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與大禹治水關系密切。
峋嶁碑亭里的峋嶁碑,原碑立于湖南峋嶁峰。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紹興知府張明道根據岳麓書院本翻刻于此,故名。碑文共七十七字,據說是大禹所寫,記錄治水情景。而這亭是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為保護這碑而建的。碑上七十七個字,全是“蝌蚪文字”,至今無人認出,成為千古一迷。
午門,名稱來自明末清初,那時宮殿正門都稱“午門”。禹廟午門清乾隆年間修建,土木結構,有三個門,中間門門檻特高,是皇帝專用,兩邊的門是供文武百官走的。現在,中間的門開放,兩邊門緊閉。
穿過午門,經過一院落,登上“百步禁階”,便來到“拜廳”。這歷代祭祀大禹的場所,這當年秦始皇南巡上會稽首開祭禹先河的地方,如今只能從那被風雨侵蝕得依稀難辨的對聯中,才能看到昔時的輝煌。“簫鼓尚陳今世廟,旌旗猶鎮昔時宮”。面對他,仿佛幾千年的漫長而陡峭的歷史在我們的眼前靜靜地流淌。
穿過拜廳,就是雄偉的禹王殿。大殿高24米,進深22米,建筑在削平的山巖之上,有拔地而起之勢。重瓦巍檐,雕梁畫棟,圓柱高擎,方椽架頂,楹檁斗拱,全經彩繪,堂皇宏大。殿前中央有一香爐,西側有銅鐘一口,掛在架上。東側是一碑亭,立乾隆手書“御碑”一塊,碑高3.94米,鐫刻乾隆辛未(1751年)春南巡親祭大禹陵時,御筆五言詩一首,贊譽大禹治水之功。
跨進殿門,禹王圣像映入眼簾:兗袍冕旒,雙手捧圭,神態端莊。像后繪有九把斧頭,象征大禹疏鑿九州的豐功偉績。站在先圣面前,溘然,感覺到自己藐小,小的像塵間微粒,滄海一波,小的像三千若水中的一瓢,滿目青木中的一株。大禹,皇帝,衣衫猶如凡人,與黎民百姓并肩奮斗在火線的首級,從古至今,無人能與之等量齊觀。
神臺前,巨梁大柱粗可兩人合抱,上書一副康熙大帝所撰楹聯:“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
環顧四周,殿中還有乾隆撰楹聯:“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
啟功集唐詩句、趙樸初撰寫的楹聯也在殿中。
出大殿東廂小拱門,上坡就到“窆(bian)石亭”。亭前竹影搖曳,亭后松濤陣陣。亭中有一塊奇石,像拉長了的秤砣,全部用玻璃罩了起來。這是“窆石”:高2.06米,底圍2.30米,頂端圓孔0.09米,上有漢代以來題刻多處,因多年剝蝕,難以辨認。相傳這是大禹的下葬處,故有“一代衣冠埋窆石”之句。
“窆”即下葬之意,窆石即下葬用的石頭。相傳,遠古時期下葬時,先挖一深坑,坑兩邊放置四個“窆石”,再用繩索穿過窆石頂上小孔,繩子一頭栓住棺木,一頭由人拉住,慢慢把棺木放到深坑底部。放置好后,推到三個窆石,留一個在地面,相當作為一個石碑,也起到威鎮作用。各朝代都有人在窆石上面題刻字句。
根據這傳說,那窆石下面很可能就是埋葬大禹的地方。
這窆石是大禹陵最古老的文物,而窆石亭則是明朝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重新蓋建的。
在窆石亭北面靠墻處,還有兩塊石碑,對稱,成八字形。一塊刻有“石紐”,一塊刻有“禹穴”。石紐是大禹的出生地地名,在現今四川省。禹穴在這里指大禹下葬地,不過大禹出生地和發現大禹治水金簡玉書的地方也稱“禹穴”。現在這兩塊碑是光緒年間根據大禹出生地的拓片復制立在此地的。
山道蜿蜒,拾級而上,濃密的森林覆蓋整個山體。抬眼望去,大禹銅像屹立于山巔,鎮守一方平安。仰望銅像,敬意油然而生。大禹銅像高21米,手持木梠,腳踏巨舟,雄偉的身軀屹立在石帆山頂,一幅躬身勞作的形象。銅像坐南朝北,深邃的目光俯視著中華大地,還像當年那樣巡視著這片熱土,心系著民眾的疾苦。
大禹銅像基座鐫刻著碑文——
“大禹,華夏民族圣祖,古代治水英雄。在昔洪水滔滔,黎民嗷嗷。大禹受命治水,興工傅土,披山通澤,胼手胝足,躬身疏鑿,歷盡艱辛而治理水患,地平天成,民始安宅。天下朝服,受禪位夏朝開國之君,創立華夏文明基礎。其拯民水火、奠定九州之豐功偉績,出于日月之上;公而忘私、勞身焦思、三過家門而不入之崇高精神,永為后人楷模,千秋俎豆,萬世流芳。會稽山因大禹而得名,位列神州名山,系禹娶涂山、禹得天書、禹會會稽、禹禪會稽、禹葬會稽之寶地。景區石帆山,地存禹跡,林壑深秀,巖壁千仞,聳然挺立,毗鄰禹陵禹廟,南接陽明洞天,爐烽南鎮傍列共側,宛委秦望環抱左右,近乎眺覽越城全景,鑒湖耶溪盡收眼底,氣象萬千,景色佳麗。大禹像擇而立于此山,禹德益彰,山川同光。像高二十公尺,面向中原,居高臨風,赫赫英姿,豪氣如虹。時逢盛世,國運昌隆,兆民熙熙,四海融融,會當激勵炎黃子孫,繼往開來,再創輝煌。巍巍禹像,蒼蒼稽山,大禹之風,山高水長。是為記。”
對于時間而言,大禹人生,滄海一粟;對于歷史來說,大禹精神,泰山永恒。
“三顧家門而不入”早已成為典故,但求真務實,執政為民的精神卻應恒古延續!
2011年9月19日寫于大都錦湖園
作者簡介:
雷聲,年逾花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創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