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烏蘭布統(壩上)草原·馬文化攝影節,1月6日到8日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草原開幕。騎馬拾哈達、騎馬表演、套馬表演等具有民族風情的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拍攝。
蒙古民族自古以游牧狩獵為生,在長年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飼養和馴化馬的經驗,培育出了優秀的馬種——蒙古馬。在蒙古族的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祭奠習俗和文學藝術中,都伴隨著馬的蹤影。由此,自然而然地在蒙古民族心里和生活中形成了多彩多姿的馬文化。蒙古馬和阿拉伯馬曾是世界兩大名馬,蒙古馬就是蒙古族長期精心培育的優良馬種。蒙古族愛馬,賽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愛的活動。每當春末夏初,給馬打鬃、去勢、印號,許多青年人來幫忙,除干活外,賽馬成了習慣。就是幾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幾千米比比誰的騎術高,看看誰的馬兒快。每當草原舉行那達慕大會,近者方圓五十公里。遠者上百公里以外的牧民,紛紛驅車乘馬趕來聚會,參加披紅扎彩的長距離賽馬。蒙古族賽馬是蒙古族傳統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舊稱賽馬、射箭、摔跤為男子三項競技。蒙古賽馬比賽今多在那達慕大會時舉行。屆時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遠近百里以至幾百里的牧民驅車乘馬趕來聚會,參加賽馬活動。賽馬場上,彩旗飄飄,鼓角長嗚,熱鬧非凡。賽馬和騎馬是中國蒙古民族的優良傳統,素有"馬上民族"的美稱。據文獻記載,蒙古賽馬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駝為樂。"到了元代,由于蒙古公貴族的推崇,馬上運動和兵役制結合起來,并成為當時的一種制度,大型集會時無不將賽馬作為活動內容。到了清代,賽馬更為盛行。據《清稗類鈔·技勇類》記載,蒙古族人"不論男女孩老幼,未有不能騎馬者,其男女孩童自五歲即能騎馬,馳驅于野"。
馬上拾哈達項目被譽為馬背上的絕技,該項目要求騎手在狂奔的馬背上先徒手拾起右邊的哈達,再迅速翻轉身拾起左邊的哈達,最終以拾起哈達的數量和所用時間來評定名次。這個項目已經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醉騎
馬上射箭
立馬
作者簡介:
雷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創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