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撰文/制作:雷聲
去南京就去了夫子廟,去夫子廟就去了秦淮河,去秦淮河就去了文德橋,撇下風韻誘人的媚香樓,往西南行數十米,便看到一個小巷。小巷很普通,普通得令不知情者,都以為它只不過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江南小巷。在樹梢上,在飛檐上,在草尖上,在油傘上,在秦淮河面上,春雨跳著歡快的舞。站在十里秦淮,站在文德橋上,望著煙雨迷離的金陵,望著幽深的小巷,神魂有些恍然。細雨里,小巷是天青色的;細雨里,小巷是幽靜迷人的。走在巷內,雖經重建,可一切似乎還是舊時的痕跡。高高的圍墻,青色的磚瓦,白色的墻,在靜默中訴說著千年的滄桑。徜徉小巷,一定要走得慢些再慢些;徜徉小巷,一定要步子小些再小些。或許,你會與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打個照面;或許,你會看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切磋書法技藝;或許,南朝齊詩人謝眺會邀你寫詞作賦;或許,身為東晉宰相的王導、謝安會請你進相府品茶賞花……這就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烏衣巷!
傳說之一:有一位叫王榭的人,世以航海為業。一日,海中失船,泛一木登岸,見一翁一媼皆衣皂,引榭至所居。乃烏衣國也。傳說之二:東晉時,王導、謝安兩大家族的子弟,都穿黑顏色的衣服,所以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烏衣巷。其實,恰好相反,烏衣巷不是因王謝子弟穿烏衣而得名,而是王謝子弟稱“烏衣諸郎”,故而他們居住的巷子得名為“烏衣巷”。傳說畢竟是傳說。烏衣巷名稱中“烏衣”二字的真正由來,要從孫權定都南京說起。赤壁之戰,孫權、劉備結盟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公元229年夏,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也稱孫吳。當年秋,孫權將京都從武昌遷到南京,取“建功立業”之意,將南京改為建業。當時,孫權軍隊的兵士都穿黑色軍衣,稱烏衣,駐軍的營地就稱“烏衣營”。南朝一位叫山謙之的人,著有《丹陽記》一書,書中對烏衣巷有明確記載:“烏衣之起,吳時烏衣營處所也。”烏衣巷名揚千古,是王導、謝安兩個東晉宰相奠定的基礎。東晉王朝,初有王導輔佐創立,繼有謝安鼎立中興,避免了兩晉內亂外患的覆轍,延續了103年。歷史上“王謝”二人并稱,給烏衣巷留下了輝煌的歲月,其以衣冠江左第一著稱,一直為我國歷史上高門大戶的象征。嚴格地說,烏衣巷并不是一條巷子,而是一座威嚴的宰相府。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首任宰相,受命輔佐太子,忠心不二。在處事上,他策略靈活,政令寬和,得眾人之心。在任上,他審時度勢,不執一端,權衡利弊,使新建立的東晉王朝,多年不聞兵革,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公元339年,王導病逝,享年64歲,在位輔政22年,皇帝謚其“文獻”,稱始興文獻公,時號中興第一名臣。謝安,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據《晉書·謝安傳》記載,他曾隱居會稽東山,以諸葛自喻,直到四十多歲才赴任丞相,從而創造了"東山再起"這一成語。上任之初,謝安就成功阻止了桓溫的篡位之舉,太元八年指揮了中國歷史上奇跡般的一場戰役:淝水之戰。謝安以8萬精兵擊敗前秦苻堅100萬大軍,從而奠定南朝300年的安定局面。在這場被認為是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中,謝安揮灑自如,盡顯風流。《晉書·謝安傳》記載,當淝水之戰的捷報傳來時,他正在與人下棋,看完軍書后面無表情,繼續落子。別人忍不住問他,他只淡淡地說:"小兒輩遂已破賊。"這位挽狂瀾于既倒,救東晉社稷于將傾的人物,他的府第也在烏衣巷。戰后,謝安被提升為太保。公元385年,謝安在烏衣巷家中去世,追封太傅。烏衣巷第一次吸引了歷史的目光。
作為權傾朝野大臣的宅邸,作為貴族士大夫的集居地,可以想象,當時烏衣巷該是怎樣一番熱鬧繁華的景像:高門大宅,寶馬香車,白天畫檐若云,晚上燈花如雨。更重要的是,這里不僅僅是豪族的院落,這里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回眸烏衣巷,我們驚嘆恐怕再沒有哪兩個家族,可以涌現出那么多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回眸烏衣巷,我們驚嘆恐怕再沒有哪個地方會像烏衣巷那樣,在短短的一段時間里,集中了那么多史筆留名的身影。——謝安,淝水之戰的指揮者,其性格文靜有儒將風度,除了東山再起的典故與其有關外,投鞭斷流,風聲鶴唳等由淝水之戰出典的成語亦是拜他所賜。——謝道韞,安西將軍謝奕之女,有名的才女,曾經用"未若柳絮因風起"來形容雪,傳為名句。后來,她嫁給王羲之次子王凝之,因對丈夫平庸感到不滿而感嘆:"實不知天壤之下,竟有此王郎",成為成語"天壤王郎"的出典。——謝靈運,謝安之孫,王羲之重外孫,山水詩派鼻祖,其詩被譽為有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流傳千年,不知傾倒過多少文人墨客。謝靈運的山水詩改變了以散文寫詩的法則,而以寫賦的原理寫詩,采用對偶句鋪敘方法,加上聲色之用,博喻釀采,使樹影山色,云容花貌盡入詩中,體現出高華氣象,使人覺得形象鮮明、美不勝收。——謝惠連,謝靈運族弟,南朝宋的詩人,當時頗有文名。——謝眺,又稱小謝,南朝齊的詩人,高祖為謝安之兄,山水詩的發展者,極負詩名。據說,梁武帝蕭衍就曾說過:"三日不讀謝眺詩,便覺口臭。"詩仙李白對謝眺極為推崇,詩文中屢屢提及,贊頌不已。后人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的說法。謝眺與謝靈運、謝惠連并稱"三謝"。王族方面,書圣王羲之名滿天下,作品《蘭亭序帖》向來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戎馬一生,為官一生,給人留下的不是其軍政才能,而是飄逸的字唯美的詩。王羲之是王導的堂侄,是與謝石同一時期的人物。除了書法,王羲之也為中國詞典創建了“東床袒腹”和“東床快婿”兩個成語。奉母之命,王羲之來叔叔王導家串門,正趕上太傅郗鑒為其女郗璇來王家選婿,王氏兄弟皆梳裝打扮,危襟正坐,唯有王羲之袒胸露肚躺在東床上啃饅頭。結果,來人就看中了東床上的王羲之。王羲之就成了太傅郗鑒的“東床快婿”。王羲之是聯系王謝二家的紐帶,他與謝安是好友,兒子王獻之也與謝安交好。他一生中兩個重要的立足點,一個是金陵烏衣巷,一個便是會稽。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幾乎在書法上都有成就,以七子王獻之書法成就最高。無疑,烏衣巷的一磚一石,都與王導,謝安兩大家族的歷史緊緊相連而王謝兩大家族的歷史,又無疑是同整個東晉王朝的歷史,乃至中國整個文化史緊緊相連。王、謝家族人才輩出,他們居住的這條古巷,洋溢著"王家書法謝家詩"的風采。
一條烏衣巷,半部六朝史。在近三百年的東晉南朝政治舞臺上,烏衣巷的王謝兩大家族歷五朝不斷,代代有人參與重要政治事件和皇權的更迭,演出了一幕幕歷史活劇。在時代的風云際會中,烏衣巷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小巷的名字隨著這一大批天才的青史留名,已經被寫進歷史。公元581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為防止金陵出現割據,為消滅金陵的王氣,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城邑,并平蕩耕墾”。一時間,六朝豪華的宮闕、官署、殿宇等建筑被全部夷為平地,只剩下小得可憐的石頭城。金陵被降為一般的州縣。隋朝短命,大唐興起,而金陵并未死而復生,仍然是一座“昔日之通都,今日之小邑”。烏衣巷也已經變成一條尋常的巷陌,沒有任何足以驚世駭俗的景象。再次聲名鵲起,烏衣巷是因了劉禹錫的一組懷古詩的第二首《金陵五題·烏衣巷》。在這一組懷古詩前,劉禹錫自作序:“余少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嘗有遺恨。后為歷陽守,跂而望之。適有客以《金陵五題》相示,逌爾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曰《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余四詠雖不及此,亦不孤樂天之言耳。”劉禹錫的自序給我們提供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劉禹錫根本沒有去過金陵,包括《烏衣巷》在內的《金陵五題》都是憑空之作,是想象中的金陵;二是這組詩問世后大受追捧,白居易最推崇“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自認為其他幾首詩也不錯。根本沒有去過金陵,劉禹錫為什么能寫出《金陵五題》呢?因為,在唐朝的詩文里,金陵早已成為一個固定的意象:六朝如夢,金粉成灰。在唐朝之前,吳、東晉、宋、梁、齊、陳六個王朝定都金陵,金陵有300年的繁華歷史。但六個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最長的剛過百年,最短的只有二十多年,如同走馬燈一般,城頭變換大王旗。六朝時期,正是中國北方大動蕩,南方大發展的時期,煙水明媚的秦淮河孕育出數不清的佳人才作,書法、繪畫、詩文等文人藝術,無不達到精致絕倫的程度,再加上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讓金陵有了一種特別的、屬于文人的、還帶著點女性氣質的風流富貴之氣,這就是所謂的六朝金粉。可惜的是,隋文帝平定江南之后,將金陵六朝豪華的宮闕、官署、殿宇等建筑夷為平地。金粉樓臺,一下變成竹籬茅舍,這是怎樣的滄桑巨變啊!到了大唐盛世,原本富貴的金陵反倒是繁華落盡,金粉成灰。所以,唐朝詩人再寫金陵就不再是意氣風發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而成“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樣的意象一旦形成,就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所以劉禹錫根本不用到金陵也可以寫金陵,而且寫得靈谷滄桑,一腔感慨。第二個信息,白居易認為第一首《石頭城》最好。“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首詩確實好,一種冷寂荒涼的廢墟之美撲面而來。
不僅是因為烏衣巷是中國古往今來名氣最大的巷子,不僅是因為一條烏衣巷,半部六朝史,而是因為《烏衣巷》是一首悲欣交集、耳目一新的憑吊詩。隋唐時代,隨著金陵的沒落,隨著貴族時代的結束,王謝兩族氣數已盡,再也沒出現重量級人物,盛衰無常,陵谷變遷,烏衣巷也早已易主,寫烏衣巷難度不小,而劉禹錫的《烏衣巷》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憑吊者沒有直接出場,而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向讀者展示了他所看到的一切。詩中的六朝古都一派荒涼。當年畫舸凌波、笙歌處處的秦淮河上,如今只剩下那座古老而陳舊的朱雀橋。橋上行人稀少。橋頭下的野草叢中,各色無名小花寂寞地開放著。橋南不遠處,曾經朱門華屋毗連的烏衣巷,而今車馬罕至,門庭冷落,只有那多情的斜暉依然在巷口徘徊。呢喃聲中,雙燕歸來。燕兒啊,你可知道,王謝兩家的華堂故檐早已不復存在,茅檐白屋中住著的是普通的百姓人家。野草,夕陽,詩人將所憑吊的遺跡,放置在這一自然界的永恒背景之下,并將燕子作為人事滄桑的見證者。野草、夕陽屬于人類社會之外的存在,燕子雖然常在人類的建筑物上筑巢,與人相伴而居,但也沒有人力作為的痕跡,因而這三者都具備了一種旁觀者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它們在時間的流逝中,始終處于一種無知無覺的狀態,這使得它們仿佛超越于時間之外。日升日落,亙古常新,因為它是無生命的物質;野草年年復生,雖有生命,卻無情感。至于燕子。在詩人眼中,它曾是有情有信的生靈,而即使是這種有情有信的生靈,對于時間的滄桑也毫無知覺,只有人類這“一往而情深”的靈物,才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感到自己的老去。四百多年前,朱雀橋邊的野草花曾碾過香車的輪子,曾踏過寶馬的輕蹄;烏衣巷口的夕陽,曾照過王、謝兩家的舞榭歌臺、歡筵盛宴,而幾百年、幾千年后,芳草將會依舊,夕陽也會照耀如常,今日的憑吊者不知已成為誰人憑吊的對象,正是這種“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的預設,使得詩人此時此地的憑吊具有了一種在歷史中演出的興味。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的詩人中間,憑吊成了一種長盛不衰的活動。
進一步解讀這首詩,我們就會發現,雖然在詩的開頭兒野草花和朱雀橋的并置,仿佛會喚起一種建筑物被侵蝕的印象,黃昏日落也容易造成一種事物凄然終止的氣氛,這一切仿佛用來暗示自然的無情、生命的促迫,以及人事的徒勞。但是,隨著詩人將我們的目光引向堂前的飛燕,另一種感受產生了:在夕陽荒草、頹橋古巷的背景下,活潑可人的燕子,讓我們感受到一絲溫暖的人間氣息。這里并不是沒人居住,只不過是今日的尋常百姓代替了昔日的顯赫之家。“舊時王謝堂前燕”。燕子本來是無知的候鳥,回到舊宅只是出于天性。但是,詩人卻賦予它們歷史見證人的角色。它們眼見著宅院的主人由峨冠博帶的公卿,變成了布衣短褐的小民,幾百年的風云際會,幾百年的滄海桑田,就在燕子的一來一回之間翻轉變換,這是何種的舉重若輕啊!每年春天,當依戀故巢的燕子飛回堂前檐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見,那里該有人家溫暖的炊煙。車肥馬衣輕裘的記憶在這里已經消磨,而這些居住在古老巷子里的汲汲無名的人們,依然在默默地證實著自己的存在。這種生存的努力綿長而久遠,簡單卻真實,它修復著飽經滄桑的世界,延續著備受挫折的希望。當這種溫暖的感覺,經由我們的心靈投射到周圍時,我們會發現,自在生長的野草花何嘗不散發著欣欣生意,而日暮的巷子又何嘗不包含著安頓的喜悅。從王謝稱雄的東晉,到劉禹錫生活的中唐,400年過去了,就是再老的燕子也不可能從王謝堂前穿越到尋常百姓家。但是,每個讀詩的人,誰也不會較勁,誰都能讀懂那份今昔對比的感慨蒼涼,誰都會思考王謝這樣的巨室豪門都難免敗落,那繁華的唐朝又如何?或者說,世界上的一切又如何?可是,無論怎樣感慨,詩人卻什么都沒有說,只寫了幾棵野草,一抹斜陽,還有幾只來來回回的燕子,就讓一切盡在不言中了。這是何等的含蓄蘊藉呀。所謂于細微處見精神,《烏衣巷》這首詩就是代表。
更喜歡《烏衣巷》,是因為詩人的憑吊文采滿滿、寓意深刻。“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這兩句詩寫的真好。一是好在對仗渾然天成。“朱雀橋”對“烏衣巷”,地名對地名很工整,而更妙的是,這兩個地名天生一個紅一個黑,顏色還能對的上,這就叫偶對天成。“野草花”和“夕陽斜”也對得上。野草和夕陽是偏正結構,可以對。花和斜怎么對?要知道,這里的“花”不是名詞的“花朵”,而是動詞開花。草花開而夕陽斜這不就對上了嗎。媚而不俗,渾然天成。二是好在意境深。朱雀橋坐落在六朝古都金陵的南門外,是秦淮河24座浮橋之中最大的一座。當年,這里是車馬填咽的交通要沖,東晉名相謝安曾在橋上建樓,樓上飾以銅雀。朱雀橋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當年的朱雀橋是什么樣?或許,是車水馬龍,被踩得寸草不生;或許,是被裝飾的花團錦簇,表示重視。到了唐朝,金陵衰落了,王謝也衰落了,劉禹錫怎么寫這時候的朱雀橋呢?“朱雀橋邊野草花”。在劉禹錫筆下,朱雀橋既不是寸草不生,也不是花團錦簇,而是長著野草開著野花,表明長久無人走動已經荒廢了。這還不夠,草長花開本是春天的象征,春天應該是欣欣向榮,但詩人寫的既不是瑤草琪花,也不是芳草碧挑,而是野花野草,一個“野”字,整個春天都黯然失色了,朱雀橋冷落荒涼的樣子瞬間就躍然紙上。“烏衣巷口夕陽斜”。所謂夕陽,就是日落西山,還要再加上一個“斜”字,更顯得光景慘淡。當年,衣冠楚楚、車馬喧囂的烏衣巷,早已不見了行人,只是映襯在荒涼冷落的古橋邊,籠罩在慘淡寂寥的斜陽下,這是何等驚人的對照,何等巨大的落差。在劉禹錫筆下,歷史的蒼涼、人世的無常、富貴榮華的白云蒼狗、功名榮辱的身后寂寞,在這首七言絕句里被剖析得前所未有的透徹深刻,前所未有的沉痛無奈。在劉禹錫筆下,烏衣巷升華了。它已不再是一條小巷,而已成為金陵興亡的象征,成為古今變遷的代言。在不知不覺之間,烏衣巷有了一種滄桑的、帶著歷史深沉的氣味。烏衣巷,已經深深地刻入了中華文化的肌膚之中,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液里面,再也分不開了。從這一刻起,后世所有的人,只要他或她面對文學,就無法避開烏衣巷的名字。從這一刻起,烏衣巷不再需要任何磚瓦去重建,它已經得到了永恒!
烏衣巷
劉禹錫(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
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朗誦者簡介:
孫道臨,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導演、朗誦藝術家,多次獲國內外電影藝術大獎,歷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顧問。2007年12月28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孫道臨1938年入燕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1943至1944年先后加入中國旅行劇團、國華劇社、南北劇社,演出過話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導演《青春》一劇。1948年入清華影片公司,演出了黃宗江編劇的《大團圓》。1949年,孫道臨參加了上海遠東影業公司《大雷雨》的拍攝,并在昆侖影業公司完成《烏鴉與麻雀》一片的拍攝。此片獲文化部1949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導演。主演 《渡江偵察記》、《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種鮮活的銀幕形象。1984年后孫道臨自編自導影片《雷雨》、《非常大總統》,并飾演男主角。1992年執導《繼母》。2001年,80歲的他導演的電影《詹天佑》,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
孫道臨曾改編過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蒂的《呼嘯山莊》,翻譯演出過《瘋狂奇譚》,翻譯出版過美國女作家麗蓮.海爾曼的電影劇本《守望萊茵河》等。
孫道臨出版有詩歌散文集《走進陽光》、盒帶《唐詩欣賞》等。
孫道臨還是一位出色的譯制片配音大師。他臺詞處理吐字清晰、音色優美、語言準確、感情豐富,他為《王子復仇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等二十余部外國影片配過音。特別是1958年他在《王子復仇記》中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瀟灑、俊逸、高貴而絕無媚俗氣,堪稱銀幕經典,其配音成了當時演藝界訓練口音的標準教材,甚至對全國人民從此以后的說話腔調產生了潛在的影響。
孫道臨熱心推動群眾性朗誦活動,耄耋老人還擔任著中國朗誦協會會長一職。
作者簡介:
雷聲,上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開始文學創作和從事新聞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1989年出版新聞學專著《新新聞體寫作》一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周谷城為該書題寫書名;1990年北京亞運會撰寫的通訊《如煙的夢后,是黎明》,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收入亞運文獻集《亞運在北京》一書;1994年,撰寫9集電視片《康居》,北京市委、市政府頒發榮譽證書予以表彰;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其大型攝影散文集《追夢》。
長按二維碼,關注雷聲視角
1、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李白《將進酒》
2、名篇名誦 | 呂中詠誦李清照《聲聲慢》
3、名篇名誦 | 喬榛詠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名篇名誦 | 喬榛丁建華詠誦白居易《長恨歌》
5、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前赤壁賦》
6、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7、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白居易《琵琶行》
8、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杜甫《兵車行》
9、名篇名誦 | 肖雄詠誦劉禹錫《陋室銘》
10、名篇名誦 | 呂中詠誦柳永《雨霖鈴》
11、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柳永《望海潮》
12、名篇名誦 | 孫道臨詠誦張繼《楓橋夜泊》
13、名篇名誦 | 濮存昕肖雄詠誦周敦頤《愛蓮說》
14、名篇名誦 | 肖雄詠誦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5、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16、名篇名誦 | 薛飛濮存昕詠誦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7、名篇名誦 | 童自榮詠誦岳飛詞《滿江紅·怒發沖冠》
18、名篇名誦 | 王剛詠誦蘇軾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9、名篇名誦 | 徐濤詠誦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20、名篇名誦 | 陳道明詠誦蘇軾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21、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詞《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22、名篇名誦 | 徐濤詠誦杜牧《阿房宮賦》
23、名篇名誦 | 方明詠誦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24、名篇名誦 | 薛飛詠誦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5、名篇名誦 | 濮存昕詠誦王維《桃源行》
26、名篇名誦 | 任志宏詠誦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27、名篇名誦 | 喬榛詠誦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28、名篇名誦 | 鮑國安詠誦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29、名篇名誦 | 姚錫娟詠誦李清照《如夢令》
30、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賀知章《詠柳》
31、名篇名誦 | 虹云誦詠杜甫《石壕吏》
32、名篇名誦 | 張家聲詠誦杜甫《新婚別》
33、名篇名誦 | 方明誦詠李商隱《雨夜寄北》
34、名篇名誦 | 焦晃誦詠李白《蜀道難》
35、名篇名誦 | 焦晃誦詠杜甫《登高》
36、名篇名誦 | 王慶祥誦詠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7、名篇名誦 | 虹云誦詠李清照《夏日絕句》
38、名篇名誦 | 徐濤誦詠王維《山居秋暝》
39、名篇名誦 | 方明誦詠王維《使至塞上》
40、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1、名篇名誦 | 方明誦詠王之渙《涼州詞》
42、名篇名誦 | 孫道臨誦詠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3、名篇名誦 | 童自榮誦詠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44、名篇名誦 | 徐濤誦詠高適《別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