瘸腿晏殊: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周忠應
關于歷代名人總會有許多傳說,傳說讓這些遠古的名人愈來愈神秘。傳說不是一種歷史的假象,而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史上的記載不見得就十分真實,動人的傳說也不一定就是虛無飄渺。
從神童到宰相
關于晏殊,也有許多傳說。我就是從他的傳說中走向這位偉大的詞人的。
相傳,沙河晏氏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從山東輾轉到江西避亂。他們在此處發現一抹淡淡的青山,猶如玉帶環繞的撫河,據說這是個出人才的地方,于是決定在此定居。
晏殊的父親曾遇上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告知村中有塊寶地,地下有一塊青石板,并告誡他,千萬不能打開這一塊青石板。當時,晏殊的父親年輕好奇,掘地一看,還真有一塊青石板。他小心翼翼地將其撬開,突然,一只雪白的鴿子飛將出來,然后展翅向東南方向飛去。另一只鴿子正欲振翅,被他急忙蓋住的青石板壓住了腳,不幸,那只鴿子的腳折了。
村里的人都說,那只飛走的鴿子飛到了吉安,后來就有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人文天祥,這只沒飛走的就在當地誕生,他就是晏殊。晏殊腿有點瘸,就是被青石板壓的緣故。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創作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復試“賦”時,看題后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它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后,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祿寺丞;次年,召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隨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宮,賜緋衣銀魚,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太常寺丞。爾后,歷任左正言、直史館、王府記室參軍、尚書戶部員外郎、太子舍人,權知制誥,判集賢殿。天禧四年(1020),為翰林學士、左庶子。其學識淵博,辦事干練,真宗每遇疑難事,常以方寸小紙細書向其咨詢。他也將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獲真宗采納,被倚為股肱。
乾興元年(1022),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后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后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歷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歷興學”。
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第二年晏殊因諫阻太后“服袞冕以謁太廟”,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時值趙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并出兵陜西一帶,而宋將屢屢敗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從失利中找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奏請仁宗后,辦了四件加強軍備的大事: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由此,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慶歷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歷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后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63歲知河南,遷兵部尚書,封臨淄公。64歲因病回京就醫,并留任侍經筵,為皇帝講授經史,其禮儀、隨從均與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開封。仁宗親往祭奠,追贈為司空兼侍中,謚“元獻”,并親篆其碑曰:“舊學之碑”。
晏殊沒有張先長壽,在他的傳說中也沒有艷遇,感覺他是一個四平八穩之人。他在官場上還算一帆風順。
公忠謀國,豁達大度
晏殊有長達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歷史卻無足以彪炳史冊的突出建樹,故難以躋身歷朝歷代名相之列。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氣稍重,不是那種不避風險,敢于斗爭的人,較之歐陽修的“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自有一定的差距。經多年宦海風波的歷練,他養成了處事圓通的習慣。慶歷新政時,他已是五十幾的人了,面對洶涌而來的政潮,他的思維既不同于弄潮的同齡人范仲淹等,也不同于慷慨激進的晚輩歐陽修等人。他之采取折中乃至折節的態度,一方面是顧全大局,為國家保存元氣,為友朋、為后生免遭更大禍患,同時也是為全身避禍,為自己從容進退留下余地。
總起來說,晏殊一生為官為人自有其特色,公忠謀國,豁達大度,待人以誠是他的主要方面,亦因此而受到當世后人的高度贊譽。他“遇人必以誠, ……得一善,稱之如己出”,以至“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庇绕鋺c歷三年初甫登相位,招賢進才、起用新人、改造中樞和諫院等重大舉措,對促成彪炳青史的慶歷新政的發生是有重大貢獻的。試想,如沒有晏殊居于宰輔之位,范仲淹、歐陽修等人何能遽參機要? 范仲淹、富弼之《答手詔條陳十事》,那么慶歷新政的施政綱領,焉能出臺? 范鎮挽辭有云:“平生欲報國,所得是知人?!笨芍^實評!
歐陽修《晏元獻公挽辭三首》之一、二云: 接物襟懷曠,推賢品藻精。謀猷存二府,臺閣遍諸生。常念功臣舊,恩隆袞服榮。春風綠野迥,千兩送銘旌。四海名蕃忽十春,歸來白首兩朝臣。上心方喜親耆德,物論尤期秉國鈞。退食圖書盈一室,開樽談笑列嘉賓。昔人風采今人少,痛哭何由贖以身。情見乎辭,既可見出晏殊一生的德行操守,又可見出歐陽修本人對晏殊的整體評價和終生不能釋懷的深厚感情。
晏殊在文壇上的成就遠超政治,他是作為“文學家”而不是“政治家”載入史冊的,“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他尤擅作詞,有“導宋詞之先路”、“北宋倚聲家之初祖”的美譽,并被戲稱為中國唯一的“詞人宰相”。晏殊小令語言婉麗,音韻和諧,溫潤秀潔,清新含蓄,多表現詩酒生活的悠閑情致,以及在這種生活中產生的感觸和閑愁。代表作是《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span>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千古的名句,來得卻很偶然。據說,《浣溪沙》晏殊寫了好幾年才寫成,相傳晏殊在寫到“無可奈何花落去”這一句時便寫不下去了,只好擱筆。幾年之后,晏殊赴杭州做官,途經揚州時住在大明寺,他看到墻上有許多題詩,就叫侍者誦讀,但不許念詩的作者姓名,讓他先體味詩意再說。侍者誦讀了一首詩: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春。儀鳳終陳跡,鳴蛙只沸聲。凄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晏殊聽到后連忙:“別念了,作者是誰?”侍者說:“江都縣尉王琪?!薄翱煺埶麃沓燥?,我要向他請教。”
王琪來了,在吃飯中倆人談得很投機。晏殊決心向他請教,說:“我的小詞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一句,但對句卻寫不出來了,幾年來可謂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王琪道:“何不用‘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聽了,拍手叫絕,說道:“我寫完‘無可奈何花落去’時進入了死胡同,那叫‘山重水復疑無路’,現在你幫我寫出后續句,我眼前一片光明,這叫‘柳暗花明又一村’?!?/span>
正是晏殊的豁達與謙虛,加之為人作文嚴謹,才有他詞壇不可忽略的地位。
骨子里依然難掩文人風騷
晏殊是北宋文壇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說他:“文章瞻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焙捅彼吻捌诖蠖鄶滴娜说淖黠L一樣,晏殊的詩文詞都是繼承晚唐五代的傳統,他“瞻麗”之中有沉著的內容,所以不流于輕倩、膚淺,故為當時所重。他的詞今存130余首,風格上既吸收了《花間》溫庭筠、韋莊的格調,也深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他一生顯貴,善于寫旖旎風光,歡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單如此,而孕育著深厚的悲戚之感。
文人都是多愁善感的,晏殊也不例外,只是晏殊把他的私情藏得很深。時間越過千年,如今依然難辯他深邃的漢字背后藏匿的內心世界。我相信,生前的晏殊是位城府很深的人。我想,他能在政治幾乎立于不敗之地的他應該是位政治上非常成熟之人。
有人說政治上太成熟,就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這點不假,晏殊政治上的成就遠沒有他在文學史上的成就那么大。他的名聲來自他的詞章。
我想,晏殊一生歷任各級大官,縱有兒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觀那樣表達出來,所以他詞中又似乎有一種潛伏的風騷,只能在一定范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不過,我們后人依然隱藏讀出他骨子里的風流。如他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的主題是寫離別以及離別后的傷痛。明顯地感到跟他離別的人是一位女性抑或是他的紅顏知己,而且是一去無回,遠處尋找。整首詞所寫事件發生的時間就在昨天黃昏到今天的清晨,并且事件的直接結果是讓晏殊澈夜無眠與悲痛無已。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别嵉脑铝敛幻靼纂x別給人帶來的苦楚,它的光輝斜斜地照射入詩人紅窗,直到破曉時分。詩人晏殊失戀了,對方離他而去,他連月亮也怪罪起來了。“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這是稍后一點兒另一位詞人歐陽永叔的名句。誠然,假如你在情感上沒有深陷進去的話,離愁也只不過是淡淡的一種無可奈何而已!當前真實的悲痛,不正因為是無法自拔的深愛所致的嗎?
本來就無關風月,但正因為是澈夜無眠,他見證了清晨門外欄桿旁籠罩在一片慘霧愁煙中的菊花,見證了哭泣的蘭花葉尖上的淚珠,見證了橫梁帷幕上的雙燕子竟因為才剛剛有點兒初涼卻不辭而別。這一系列清晨的秋景居然是這般的令人神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遍T前原先是綠意盎然的一棵樹,現在經秋日的西風在昨夜一吹之后,桶上的葉子開始凋謝了。而人呢?他在詞里真的只是說那棵樹嗎?不是的,他客觀地說的是樹而主觀地說的卻是自己。原先跟她在一起時是快樂的、幸福的,充滿著人生希望的,現在她卻離他遠去,對他來說,正好像秋日的西風對一棵碧綠的樹所造成的摧殘一樣,一下子便生機盡失!
借樹喻人,在晏殊稍早一點的五代詞中李后主便用過,他在亡國之后被禁閉起來,在他的詞中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那棵寂寞的梧桐樹不就是李后主本人嗎?孤孤單單地在深院里而與外界清朗的秋天隔成兩個世界。在這里,晏殊顯然繼承了李后主相同的手法。然而他仍不完全死心,獨自登上高樓眺望遠處,天涯望斷,盼望她會回頭,盼望她會回心轉意!這里用了個"獨"字真是高妙,首先是響應前面雙燕而形成對比,顯示出當前的他是如何的形只影單,進一步更刻劃出他那了無生意的形軀攀上高樓的企盼與企盼的失落而產生的內心的孤寂凄苦。
我不知道那個令晏殊如此思念的女人是誰?她是否知道晏殊因她的離去而無限傷感,徹夜不眠?我無法找到答案。我只知道,晏殊只是一味寫他的思念苦楚,而把詞中的人藏得死死的,不向人露出她美麗的面目。雖然如此,如今,我們距離他所處的時代已九百多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苦楚、無奈與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