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日本雞湯電影正成為每個人朋友圈里的熱門話題,這部《墊底辣妹》也是繼五年前上映的日本電影《挪威森林》后首部進入中國市場的電影,其實故事情節特別套路,但是天道絲絲小編還是在濃濃的親情和憶當年的氛圍中多次潸然淚下。
感動的點是女主的媽媽,從影片一開始女主小學時期就是一個比較有自己思想的人,但是母親卻支持自己的孩子做自己,甚至反抗學校的統一教育模式,多次為沙耶加轉學,而后在沙耶加為了保護朋友而反抗老師的時候,她的媽媽也義無反顧的站到了沙耶加這頭,小編覺得有這樣的媽媽真的是沙耶加最大的幸福,這也是她之后逆襲的重要保障,一位鼓勵自己支持自己而且有著正確三觀的母親。
《墊底辣妹》故事很清晰,一個無論學習還是紀律都墊底的辣妹,竟然憑著一股打了雞血的熱情,在補習老師是指引下,學業突飛猛進,一舉考上了名牌大學,麻雀變成金鳳凰,真是激勵人心,熱血蒸騰,對于同樣對考學有著巨大心結的中國觀眾來說,是一碗如夢似幻的雞湯,也是一次感同身受的具體回憶,以影片的題材和水準,加上討人喜歡的角色,本有希望獲得一份不錯的票房成績。
電影是一回事,票房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事是我們看完之后還有話要說,那就是對這種青春勵志片,我們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思考,而不是雞湯咕嘟咕嘟喝完蒙頭一睡,第二天全都云散煙銷,那營養就浪費啦。
所以,有必要說說《墊底辣妹》給我們留下了什么,而品味一下這碗雞湯,精華確實有,但糟粕同樣明顯。就像女主的呆萌形象一樣,有一個還很不錯的家庭,營養豐富只略有偏差,導致有了不良少女的外表,內在依然純潔如綠茶,于是,她的逆襲讓人感到了空洞。
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給學生釋放個性和天賦,都是老生常談了,《墊底辣妹》確實談得好,可是骨子里充滿了對成績和分數的渴望,所謂勵志建立對“差轉優”的褒揚上,缺少真正對“差生”真正的關懷,就連我們八十年代的學生都知道天造之才皆有其用,未來不是只有考大學一條路,當代社會,教育理念越發先進,學習更不能成為唯一的指標,而影片的立意就是唯成績輪,這并不可取。同樣表現教育體制的電影,反思區別對待的《少年班》就要比很多表現努力就能進步的電影進步很多,只是故事沒講好而已。
沙耶加的個人努力,與朋友家人的羈絆也是引起觀眾熱烈反響的焦點。沙耶加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打動了朋友,讓平日一同玩樂的朋友愿意讓她全力以赴去學習,并且也下定決心改變,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原本分裂的家庭,也因為沙耶加拼命努力的樣子而重新凝聚起來,父母的關系也得到了修復。母親對于沙耶加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坪田老師的認真、努力以及熱情也感染了不少觀眾。可以說,《墊底辣妹》不僅僅是一部適合考生的電影,更是一部全年齡向的暖心勵志雞湯電影,而由于其改編自真人真事,更為影片增添了可實現的可能性。
現場更有有村架純的粉絲,表示有村努力的樣子也一直是自己不斷努力的動力,甚至想想要將電影推薦給自己的老師,“一定要讓他們看看別人家的老師是什么樣的!”多數觀眾對《墊底辣妹》給出了好評,認為“非常值得在缺乏力量的時候觀看”,“非常溫暖勵志”,“想起了曾經拼命努力的自己的樣子”,“拼命努力的樣子真的特別打動人”,“或許我的人生也會因為這部電影改變”。
不可否認,很多好學生后來成為了社會的精英,用知識與科技推動了時代的發展,但是,差學生也不是一定會成為爛泥,科學家和學問人固然重要,但學習差的人也可以成為人才,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向上,一方面,學習差一定不是落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