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設計第125期]
優秀的設計師活到老學到老。
在Springboard,我們把用戶體驗和數據科學方面的導師與學員相互組隊,這對于聆聽前輩的建議有重大意義。
我們整合了許多頂尖從業者的建議,用來編寫我們的用戶體驗職業指南。
因此,我們采訪了11位了不起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問他們從何處獲得靈感,有什么用戶體驗方面的建議要給其他從業者。
我們與UXPin團隊合作,為你帶來他們的深刻見解。
Paul是網頁設計機構Headscape的聯合創始人(他們的客戶包括Nestle、Macmillan和一些英國的大學),他在互聯網行業已經工作了20年以上,同時是一名多產的作者和演講者。
我最喜歡的設計是原版的倫敦地鐵圖。
它打破常規,具有非凡的獨創性。它拋棄了按照真實比例表現距離和位置的慣例。破除這些約束后,就能夠為一個復雜的網絡創造出一種簡潔的表現形式。于我而言,這就是優秀設計的全部——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復雜,然后將其簡化。
老實說,我會避免給當年的我提任何建議,因為我知道自己聽不進去!
即使我給出建議,若沒有親身體驗和探索,還是無法收獲這些價值。犯錯是學習任何事物的最佳方法,所以我不會剝奪年輕的自己這樣的機會。溫斯頓丘吉爾說過:“成功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
不要聽別人的,自己犯錯跌倒,起身再來過。
Eva在波士頓經營著自己的公司(Red Pill UX),會定期舉辦UXPA,她在其中擔任會長。
我最近發現了Duolingo,一個在線語言學習平臺。
我有一萬個喜愛它用戶體驗的理由……它界面非常簡單,歡樂動人。許多應用都試圖融合游戲化和社區元素,因為這么做非常酷炫,結果往往給人畫蛇添足的感覺。Duolingo在游戲元素上卻運用地恰到好處,多種多樣的課程令用戶欲罷不能。
我還喜歡它的沉浸式語言學習部分,用戶在此協作翻譯。作為語言學習的固有階段,記憶和背誦是相當枯燥的,很顯然Duolingo的員工們經過了深思熟慮,試圖簡化這項挑戰。
我時常感覺我們已經達到了某個階段,應該重視用戶應用的革新,能看到如此新穎絕妙的產品真是太棒了。
要知道,在用戶體驗這樣的協作型職業中,人比技能更重要。如果你在研究和設計方面有天賦,你總能及時掌握相應技能。但是,人際關系決定著你職業生涯的成敗。
當我第一次轉行進入科技行業時,我知道只有少數人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然后我去Bentley University學習人機工程專業,這向我敞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學習,但最終積累的人脈也同樣有價值。
如今,我通過本地協會UX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繼續投身這行業。這個協會則愈發重要了,我開始開展獨立咨詢業務。盡可能多地結識同樣熱衷于用戶體驗的人,請他們提出建議。
Mike從平面設計起家,然后轉行做網頁設計,與Twitter、Microsoft和Mailchimp這些公司合作過,創造形式與功能兼具的用戶體驗。
Hipopotam Studio,我喜歡這個網站的界面,滿滿的創意和趣味。
學會把UI潮流和實用的UI設計慣例區分開。因為就算某個趨勢正在廣泛運用,也不代表它就是最佳方案。
Jack是Flavors.me和Goodsie的聯合創始人,之前也當過Vimeo的設計總監。他說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他高中時第一次啟動Photoshop,就被設計深深吸引。如今,Workshop中能看到他的身影——一個有干貨的青年企業家養成計劃。
近來我最喜歡的產品體驗,來自于應用ParkMobile。
不用準備零錢、等待找零,只要按照停車計時表支付就行了。我現在只需要輸入計時表上的數字,設定想要停的時長,然后付款。時間快到時還會短信通知我,如果需要我還能追加停車費。
流暢無障礙。
要時刻考慮最終結果,還有用戶或顧客所處的情景。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身處什么樣的情景。
例如,我想在車上安裝一個自行車支架,我進入了制造商的網站。我的目標就是盡快成功裝上支架,然后上路。在這個情景中,我站在車外的驕陽下,孩子們正在大哭,因為他們現在就想去公園。
設計時心中要有這樣的考量,要了解用戶。就像要達到成功的營銷目的,就要理解他們的痛點、問題、失望,然后用他們的口吻與之交流。
不要想當然,成為自大的犧牲品(我們往往如此)。
Laura在硅谷當了超過15年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她的目標就是幫助初創企業了解他們的顧客,讓他們加速創造出更好的產品。她寫的書和她的著名設計博客Users Know教導產品的創造者,在研究和設計方面應該做哪些工作。
我們只會注意到令人厭煩的設計,我想這就是用戶體驗設計師的詛咒。也可能只有我是這樣。不論怎樣,我一直都十分熱愛那些簡單的設計,與生活高度融合,以至于我不會注意到。
你需要兩名導師。
首先是某位在你關注的領域中有影響力的前輩。他們能幫助你樹立觀念,告訴你需要哪些技能,才能被他們那樣的人錄用。
另一位導師應該要比你年長幾歲。他們會告訴你要如何準備,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我不清楚如今科技行業新人的生活狀態,但從事了幾年的人會有深刻的見解。
所以你需要兩個人:一個幫助你得到下一份工作,另一個幫助你做好這份工作。
Joshua可謂是設計心理學家和品牌戰略家,他與Wendy's和紐約時報這樣的公司合作過,幫助他們與顧客建立連接,提高他們的收入。可以在他的博客、Twitter和他經營的公司Candorem看到他的相關言論。
用戶體驗圍繞著我們,它早已延伸到數字網絡之外。從交互設計場景和具體媒介或平臺的角度看,用戶體驗作為一種標志,一定會被看見。
舉個例子,來看看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汽車。
假定我們在車里多數時間都是在駕駛。當我們駕駛時,主要精力都會放在前方道路上,至少我希望如此。保持車道,不超速,留意其他車、行人或動物。然后我們加入了收音機和空調。視線哪怕是短暫偏離道路看向別處,都可能對路上的每個人造成嚴重危害。那么,汽車制造商設計控制臺時,為什么還要考慮這個?其中許多都有強大功能,眾多選項、按鈕、旋鈕甚至觸摸屏,用來控制溫度或電臺。
如果用戶體驗關乎交互情景,那我們就得著眼于簡化體驗,保障用戶主要注意力不受負面干擾。
好的設計能引導用戶,無需多想。困惑是最大的敵人。
永不知足,活在當下。不要被某個標簽或理想定死了。向所有人和事物尋求答案,即使他們與當前問題看似毫不相干。你渴望的一切成就都能實現。
在Seven Heads Design,Kevin“致力于解決你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問題”——不僅僅包括人與電腦的交互,也包括人與人之間。他的客戶有哈佛大學、任天堂和MTV。可以在他的網站和Twitter上找到他。
我非常喜歡原版Android、或者說“Google Play”版Android的整體體驗,最近更是愛上了Android Wear。
我嘗試使用Android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那時候“Kit Kat”版本的軟件和Nexus 5剛剛出來,從那以后我就沒有換回去過。我覺得許多界面的設計都非常棒,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它的預期和微交互部分,比如通知的幾種操作方式,還有與日程需求的無縫整合。
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要告知別人我會議要遲到一會兒,兩次點擊就可以了,我當時覺得“哇!這太有用了。”最近,我在試用Android Wear手表,它只用了5天就完全自然地融入了我的生活。現在,我只要時常看看手表,基本能從社交信息中抽身了,不用從口袋掏出手機查看和操作通知。
我也非常期盼Android Auto。我們能看到下一版iOS是什么樣子,但我想我暫時不會換回去了。
“嘿,年輕時的我!
你會花些時間構思長期目標,這是很好的練習。你也會思考理想的工作、雇主、生活方式、家庭,等等。但在現實中,追尋這些事情難以令你滿足,絕不能坐等它們到來。
要過好眼下的生活。
最大的樂趣就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會面對一些微小(有時不小)的抉擇,是還是否。你的目標應當是更善于做決策,對你的人生產生巨大影響,而不是某個特定理想。
還要盡量明白一點,自我懷疑雖然使你謙卑,但沒有其他好處了。別對自己太認真了。多做練習,小伙子,看你把今天的我變成了什么樣?還有,不要濫用‘還有’這個詞。”
Lis和許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合作過,共同創造科技產品——比如espnw.com和nba.com,永遠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她同時也是Future Insights大會的咨詢委員會成員。
我近來最大的啟發,來自于大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例如我居住的紐約。
不容忽視的是,不僅像Central Park這樣的大空間設計得非常棒,而且目力所及之處的小空間都極其便捷。我發現自己沉迷于觀察人們使用公園、運動場和球場的方式。我向這個生態系統尋求靈感,是因為如果要使這些地方如此成功,設計師必須以如此龐大、復雜的人群的體驗為目標,讓他們享受此地,而這是一個眼花繚亂的擁擠場所。
這點于我而言,就是建筑的用戶體驗設計。讓人們在此穿梭,看他們在空間中怎樣做決策,最終達到令用戶、場地主人和設計師都滿意的預期結果。
冷靜,初學者們。
在我們這個行業中,我們非常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希望其他所有人都了解和“理解”。所以我們總是竭盡全力想讓大家領會其意義。
當然,結果會令人心力憔悴垂頭喪氣。但我意識到,如此努力地向外行灌輸我們的知識,并沒那么重要。據我了解,公司、科技團隊、或其他任何人,能否“領悟”我們工作的最深層意義,真的無關緊要。
最重要的,就對自己掌控范圍內的事充滿熱情。盡你的職責(有必要就多做一點),讓熱情綻放,享受你的征途。
Matt是英國一家工作室Supereight Studio的聯合創始人,從1998年起就開始在網絡上做設計了。可以在這里看到它他的作品,或者來Twitter看看他的相關言論。
Dropbox在用戶體驗方面持續領先——使用非常順暢。
優秀的用戶體驗設計應當是隱形的。Dropbox許多地方令我印象深刻:歡迎界面的體驗,注重細節,獨立思考而非照搬設計模式,使它完全符合直覺。
把一切文檔化!
精心整理一份用戶體驗設計參考文檔,以供瀏覽,整理過程中就能幫助你學習和解決問題。記得也要寫下真實世界的體驗,這些模式也可以納入文檔。
Pavel目前是Slack的一名產品設計師,他說自己“非常在乎別人”,這也體現在了他的工作中——設計和構建大眾喜愛的東西。
對我來說,用戶體驗設計的一個絕佳案例就是Technics SL-1200型唱機轉盤,它已經賣了35年,沒有做過什么大調整。而且依然在DJ、制作人和音樂家群體中廣受歡迎。
它展現了最佳的功能設計,還結合了體貼到位的設計細節。我認為用戶體驗設計師總是會忽略他們的部分職責,那就是確保設計執行到位,這才是最終決定產品成敗的因素。
不要在設計方法論和設計模式中迷失自我。學習設計方式、擁有嚴格的設計流程固然重要,但出發點往往非常簡單:我在為誰設計?他想要達成什么目的?如何幫助他達成目標?
然后就只需要不斷迭代,研究哪些有用、哪些沒用。
Robert專門從事醫療保健和社會創新方面的設計。最近他發起了Masiluleke項目,在南非開創了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抗艾滋病毒的先河。他之前在名揚四海的設計機構frog design就職。他還開課、演講和寫作。
紐約地鐵系統給我帶來持續不斷的靈感、激勵和挑戰,這是一種驚人的多層面用戶體驗。
我乘坐地鐵已經(至少)45年了。如果不是生活在它當中,并且生活相當長的時間,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欣賞某種體驗的價值。
有太多我們贊美的用戶體驗設計稍縱即逝——我們手機里安裝的應用可能待不了幾個月。而地鐵就在這兒,咫尺間、人潮流動、機器運轉,都能反映它的進步。這種設計是一項緩慢而艱巨的工程。
但變化是永恒的。作為紐約的居民,很少有比地鐵更值得“學習”的系統了。但這種體驗在何處開始,何時結束?它并不只限于站臺、車廂和閘機范圍內。
近幾年,地鐵系統已經成為一種實驗平臺,既有授權許可的項目,也有即興創作。最近,巨大的觸摸顯示屏開始出現在Union Square站。第一次看人們操作它們,揭開了一種嶄新的體驗,將這座偉大城市(沒錯,這就是我的家鄉)的居民們連接起來,著實令人著迷。
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我們應當在大尺度上思考和創造體驗。還有什么比一座城市更合適?在這里,數據和流動性相互交錯,我們得以不斷探索(和欣賞)自己與周邊人的體驗的交集。
我很喜歡和設計師們談論第一次展示作品的時刻,希望人們探索、體驗、喜歡(但愿如此)你的設計。
在這個時刻,甚至在別人被這件作品吸引之前,你都會對它帶著某種偏好。就像古語說的“茅塞頓開”。你忽然看到(并了解到)有太多事情超出了你的理解、計劃和直覺。
這些時刻很寶貴——極其寶貴——同時也令設計師感到羞恥,無論你經驗多么豐富。
設計在比較中才顯露其價值,在項目中盡可能多地創造這樣的時刻。你需要的并不是同意!
在frog工作了13年,我很慶幸能在不同的團隊中一再上演那種情形——與設計師群體近距離接觸。
要衡量質量,一直以來都只能靠作品的反饋——看它能給用戶帶來多大的吸引、愉悅和幫助。
行為是我們的媒介,牢記這一點。
需要更多用戶體驗的最佳實踐,請閱讀免費的電子文集2016具有決定性的用戶體驗設計趨勢。它有超過350頁的建議,和300多種移動端、網頁和用戶體驗技巧。
原文鏈接:https://studio.uxpin.com/blog/11-top-designers-give-11-pieces-of-realistic-ux-advice/
作者信息:
Roger Huang
Roger Huang handles Growth & Marketing for Springboard. He was previously the Editor-in-Chief at code(love) and a contributing author to The Next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