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清晨,平遙城內已游人如織。
我們登上南大門的城樓,雙眼遠眺,整個平遙古城盡收眼下。據介紹,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城池。城墻內面全是用黃土夯筑的,距今已經有2800多年了;城墻外面是明洪武三年在西周舊城墻的基礎上用磚塊砌成加固的,至今也有640多年了,是較完整的古城墻。城墻上修建的六座城樓,城墻四角各有一座突出于城墻但與墻身連為一體的墩臺,每個墩臺上建有一個角樓。城墻頂上外圍是2米高的垛口墻,外墻倚墻每40米—100米有馬面和堞樓1個。導游說,平遙城墻上所設置的3000垛口、72座堞樓,象征著孔子周游列國講學時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城中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呈龜甲上的八卦圖案。古街巷、古廟宇、古民居、縣衙、票號、店鋪等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軸明顯,布局左右對稱。建筑按照封建傳統禮制“左祖右社”,又按照朱元璋“高筑墻”的政策,以及金代建造的文廟大成殿等各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以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
平遙城里的古縣衙——“平遙縣署”,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古代縣衙,寬闊平坦,搭配有序,錯落有致,前朝后寢,左文右武,為古城內最大的建筑群。縣衙從外往內分一堂、二堂、三堂。一堂是審理刑事案件的,站在一堂門口看,只見對面照壁上寫著“國法、公理、私情”六個大字。對于從事公安工作的我,不假思索就悟出了這是古代縣太爺斷案的宗旨,在審理案件中要貫穿著法、理、情完美的文明司法追求,盡量做到合法合理合情。二堂是審理民事案件的地方。三堂是縣太爺會客、休息的地方。縣衙各廳門處均有許多意味雋永的對聯。其中有一副對聯最令人感動,上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字里行間,道盡做官之本,為人之道。
歷史總是浩浩蕩蕩地奔流而去,然后隱約留下一些它存在的痕跡。古城西大街東段的日升昌票號就是這痕跡的代表。日升昌票號,當時在國內外設立了幾十個分號,被譽為“匯通天下”第一號,是中國首家專門經營異地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私人金融組織,號稱中國現代銀行業的鼻祖。號內柜房塑有蠟像、柜臺、稱銀兩的天平,再現了其當年營業場景;進門對面墻上懸掛著詩文牌匾,可別小看這幾行詩文,這便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密押制度。即用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而且這些代碼不斷地變更,不是局內人,很難識其真面貌。展柜中還可看到當年印在麻紙中的“水印”,對著陽光才能看到紙中的“日升昌記”四個大字。清道光年間,“票號匯兌”業務在“日升昌”的帶動下迅猛發展,鼎盛時平遙的票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高高的門檻,無數的人在跨進跨出。那雕梁畫棟的民居、承載傳統文化的廟宇、古老的票號、保留完好的明清風格商鋪……我們仿佛在夢境中穿梭。散文選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