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烏梅丸
Coooooooooool 2014-03-17 11:13:46
NO NO NO,原本我對烏梅丸是一丁點興趣都沒有的,因為之前玩過了么,然后就喜新厭舊了么,但是為啥這次又對烏梅丸有興趣了呢?興趣是這么來的:
1)上課講五運六氣,里面的“少陽之上,火氣治之,終見厥陰”怎么都搞不明白
2)到處找運氣學的參考書
3)張年順的運氣學里提到了江西醫生蕭熙曾經用運氣學治療了太乙天符年的病
4)蕭熙的書流傳下來的除了脈診,就只有他為嶺南傷寒4大家之一的黎庇留寫的《<黎庇留醫案>評述》了。
5)黎庇留醫案里,記錄了一個黎用烏梅丸治療遺精的案例
6)烏梅丸玩的好的醫生,陳潮祖算一個
7)陳潮祖醫案寫的真的好好啊好好啊好好啊~~~
8)不能再擴展下去了,再下去沒邊了....還是乖乖看烏梅丸吧
------------------------------------------------------------------------------------------------------------------
烏梅丸,都知道它是治療厥陰病的“嘔而吐蛔”的,然后真的好多醫生都把它當作打蟲藥,醫案什么的也都是寫的如何看到蛔蟲就下藥,曹穎甫只是說蛔蟲病呢是因為體內消化系統太濕所以,容易有蟲子,那這個烏梅丸的目的不是打蟲子,而是把潮濕濕熱的環境改變;而倪海廈留下來的醫案也不多...
所以當看到黎庇留用烏梅丸治遺精時,勞資興奮不已!再搜,發現它還治療過崩漏、水腫、牛皮癬、長期口腔潰瘍、肺部腫瘤、胰腺腫瘤...
為啥能治呢?先看看各個名家的論述吧:
任應秋的老師劉有余:1)用來治膚厥,2)用于消渴,3)用于腹瀉,4)用于吐逆。總結就是“凡陽衰于下,火盛于上,氣逆于中諸證都可以隨證施用。”
李士懋《中醫臨證一得集》(書中他花了40+頁來討論烏梅丸):上熱下寒之證乃厥陰病典型癥狀也,當以烏梅丸主之。
陳瑞春:烏梅丸是一個寒熱并用方,其運用特征應著眼于“寒熱夾雜”的病機和證候。
陳潮祖:烏梅丸證是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脾腎陽虛,氣血不足
總結:一句話,當看到人身上有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等典型厥陰病癥時,就可以用了,不管啥病。
-------------------------------------------------------------------------------------------------------------------------------
再來看看微博上一些現代小中醫的論述:
@深圳曾慶明:
口舌糜爛一久,年齡過40者多有虛象,而且陽氣虛者多,但口舌唇局部濕熱仍在,形成寒熱虛實夾雜,而以虛寒為主夾有濕熱。如此之證,烏梅丸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烏梅丸------1)適應于臟寒,蛔上入膈,煩悶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嘔,腹痛,吐蛔,時發時止,2)久利不止。主治傷寒,下痢腹痛,久痢,諸藥不愈,數10年者;3)久瘧,往來寒熱,經年不愈,形體瘦弱;4)亦治勞瘧;寒熱勞瘧久不愈,形體羸瘦,痰結胸堂,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勞役,患之積年不愈。
@古中醫束兒:
烏梅丸作為厥陰主方猶如少陽之柴胡劑,同主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病位廣,少陽為陽性,厥陰為陰性 。若遇陰證的半表半里則可放膽使用烏梅丸,一般病在厥陰主時即下半夜發作可使用烏梅丸。
@林氏中醫_林樹元(自稱林烏梅):
上周看了一個疲勞一類,我經常都是用烏梅丸加減。所謂“肝為罷極之本”,疲勞其實首責之厥陰肝而不只是脾。或有寒,或有濕,或有虛,總是肝陽初生之氣生發受阻。
@林氏中醫_林樹元(自稱林烏梅):
今日診一13歲男孩,近一年近視度數加深,診其左關獨弱,指下極為輕浮而空,大為詫異,如此年齡,居然肝之陽氣陰血竟虛至此等程度?其父見我詢及,若有所思,卻未明言~先處以烏梅丸溫肝復氣。診畢,他父親單獨找到我,告知其出生帶有小三陽,方恍然大悟,此先天受毒,暗耗氣血。平脈辨證,實在緊要。
@中醫屌絲:
肝者,罷極之本。所謂罷極,我的理解是寒熱的樞轉,就像冬天過度到春天,張仲景必然是理解了這個意思,所以病在罷極,烏梅丸就是為罷極為病的專門處方,扭轉人體寒熱樞機。
@妙手老老醫:
不久前遇上飲癖的女性患者,自午夜至晨,口中泛涎。諸書多認為痰飲,經用胃苓湯,蒼術大劑,潛陽化水之滋腎通關丸,百藥不效。最后思太陽不開,為厥陰不合故,用烏梅丸,競然效如鼓桴。
@臨風品雪:
內子昨感受風寒而生感冒,癥見高熱咳嗽,頭劇痛而雙腿疲軟,忽而渾身高熱欲踢被;忽而渾身發冷欲加厚被,陣熱陣冷交替發作,實是難受……晚17時始至23時,六小時內,陸續服用烏梅丸六只后,諸癥盡消。烏梅丸治蛔蟲,世人皆知,然其主證寒熱來往卻往往被忽略也。
@溯林淵:
昨晚看了大長今好奇便去查了狐惑病。惑字有兩種寫法,一為惑,釋為狐疑淫惑;一為上或下蟲,或則綿昧不明,蟲則知是蟲害。金匱說甘草瀉心湯主之,苦參湯洗之,雄黃熏之等。歷來有用龍膽瀉肝湯,烏梅丸等。長今敢提出不用甘草瀉心湯用龍膽瀉肝湯,不禁敬意叢生。
----------------------------------------------------------------------------------------------------------------------------
再來看看烏梅丸究竟可以治什么病吧:
1)蛔蟲病:
診斷:A. 饑而不欲食,餓但是沒啥胃口,餓了又不肯吃東西
B. 半夜磨牙
C. 肛門癢
2)消渴病(糖尿病):
診斷:A. 上熱下寒,上半身有汗下半身厥冷,
B. 陽痿
3)長期腹瀉:
診斷:A. 寒熱錯雜
B. 留心整體虛寒,局部有濕熱的病患
4)勞病:
診斷:A:房勞過多
B:疲勞過度
5)肝病:
診斷:A. 肝虛,視力減弱,眼睛里長期紅血絲
B. 乙肝
6)反復感冒發燒:
診斷:一會冷一會熱,但是是陰癥的往來寒熱
7)雜病(崩漏、水腫、高血壓...):
診斷:A. 寒熱錯雜
B. 下半夜發作的病(比如失眠)
C. 舌苔后部有塊怎么也消不掉的黃
-----------------------------------------------------------------------------------------------------------------
周末玩烏梅丸,玩得很興奮,然后把之前跟GF抄方時的病案拿出來翻,結果發現2個寒熱錯雜的:
A)MC淋漓不斷的:看我第一次跟診她的記錄,臉上痘痘多,腳冷,舌后部有黃苔
B) 遺精:人高瘦,有長期擼管的習慣,自述睡覺時上半身熱下半身冷
.............................................這兩個不知道能不能用呢?.......
==============
〖方源〗 《刪補名醫方論》:烏梅丸,治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又主久痢。
〖組成〗 烏梅 300枚 [30g] 細辛 六兩 [3g] 干姜 十兩 [9g] 黃連 十六兩 [6g]
當歸 四兩 [6g] 附子 炮,去皮,六兩 [6g] 蜀椒 炒香 ,四兩 [5g]
桂枝 六兩 [6g] 人參 六兩 [6g] 黃柏 六兩 [6g]
〖用法〗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6g],日三服,稍加至20丸。禁食生冷滑物,臭食等。[現代用法: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爛,和余藥打勻,烘干或曬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一至三次,空腹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歌〗 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參椒姜加附子,清上溫下又安蛔。
5top[
烏梅丸、連梅安蛔湯、理中安蛔湯的鑒別]〖主治〗 蛔厥證。
腹痛時作,
心煩嘔吐,時發時止,常自吐蛔,
手足厥冷。并治久痢久瀉。
〖功用〗 溫臟、安蛔、補虛。
5top君 烏梅 ── 味酸制蛔,安其擾動,使蛔靜而痛止——為主
臣 細辛、蜀椒[花椒] ── 溫臟祛寒驅蛔。
┌ 桂枝、干姜、附子 ── 加強溫臟祛寒之力。
│
│
佐 ┤ 黃連、黃柏 ── 味苦可下蛔,性寒能清上熱,又能緩和方中諸藥之過于溫熱,以防傷陰之弊。
│
│
└ 人參、當歸 ── 以補氣養血
使 蜂蜜 ── 調和諸藥
[組方特點]5top1.本方主治上熱下寒之蛔厥證。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證治要點。久瀉、久痢屬寒熱錯雜,正氣虛弱者,亦可用之。
2.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力較弱,臨床運用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檳榔等以增強驅蟲作用。若熱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減黃連、黃柏;無虛者,可去人參、當歸;嘔吐者,可酌加吳萸、半夏以和胃降逆而止嘔;腹痛甚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氣止痛;便秘者,可酌加大黃、檳榔以瀉下通便。
3.膽道蛔蟲癥、腸道蛔蟲癥、慢性腸炎、慢性菌痢等屬寒熱錯雜而正氣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5top《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火旺則水虧,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氣有余便是火也;木盛則克土,故饑不欲食;蟲為風化,饑則胃中空虛,蛔聞食臭出,故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陰主風木耳。《洪范》曰:本曰曲直作酸。《內經》曰:木生酸,酸入肝。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而除疼,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其本;肝欲散,細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當歸引血歸經也;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佐以人參,調其中氣;以苦酒漬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谷氣;加蜜為丸,少與而漸加之,緩則治其本也。蛔,昆蟲也,生冷之物與濕熱之氣相成,故藥亦寒熱互用,且胸中煩而吐蛔,則連、柏是寒因熱用也。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信為化蟲佳劑。久利則虛,調其寒熱,酸以收之,下利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