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左傳·襄公九年》:“陽虎以《周易》筮之。”由此可見,《周易》是一本成書于春秋之前的書。
關于《周易》這兩個字的含義有多種,一種是以成書于周朝而呼其名,一種是闡述了周而復始的陰陽變化。
按照古書記載,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秦、漢以后正統儒家學派的理論,對“三易”之說的內涵問題,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可見一斑:“易”包含了簡易,變易,不易。
關于《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后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生了兩種觀念。
(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的易學,早已失傳。
(二)認為漢、魏以后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后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
秦、漢以后,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因此說“易更三圣”。要把說法加以考證確定,確實不容易,但是,顯而易見,周易是經過上千年的時間,在人民中不斷運用和演變,最終由上述三圣將周易升華到一個完整的境界。
至漢代(前206~公元220),經學興起。《周易》不再叫《周易》,而叫《易經》,其中關于《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漢武帝又設立了《易經》“博士”,這個“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它是一種官職,而且相當有社會地位。”“博士們”紛紛注解《易》,每個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對《易經》的解釋越來越豐富,確立起《易經》“六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學術地位。后來,《易經》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許多人把讀《易經》當成了追名逐利的敲門磚。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后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后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演算易經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易學不斷發展,歷時2000余年,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