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 失饑失飽皆成疾,寒熱交侵氣不和。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謂為水谷之所聚也。兒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也。錢氏云: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此脾病之證也。脾賂土,其體靜,故脾病喜困。土主侵,濕傷則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不止,則成慢驚風。《內經》曰:土氣之下,木氣承之。土為坤土,坤為腹,故脾病則腹中痛,脾疳則肚大筋青也。脾之竅在口唇,脾有風則口唇動,熱則口臭唇瘡,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不和則口頻撮。脾主舌本,熱則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虛則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虛則不喜食,脾熱則食不作肌膚,傷于食則成積,積久則成癖。脾主津液,脾熱則口干飲水,虛則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與胃異同論。蓋胃受谷,脾消谷也。調其脾胃者,當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故飽則傷胃,饑則傷脾;熱則傷胃,寒則傷脾。 胃愛清涼脾愛溫,難將脾胃一般論, 陰陽相濟和為貴,偏熱偏寒不可憑。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涼而惡熱,喜惡不同,故難拘于一法也。蓋脾胃屬土,居中以應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氣俱備,五味調和而后可。四氣者,謂寒、熱、溫、涼也。五味者,謂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溫熱為陽,酸苦咸寒為陰,氣味合而服之,謂之陰陽相濟,得其中和之法也,如偏熱則傷胃,偏寒則傷脾,非中道也。錢氏立方,以益黃散十二②補脾。東垣老人謂偏熱,而以異功散代之,其慮深矣。祖訓錢氏諸方,法當遵守,惟脾胃一條,吾于脾熱者,瀉黃散;胃熱者,人參白虎湯;脾胃寒者,理中湯丸;脾胃虛者,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術散、養脾丸;傷食者,消積丸、保和丸;宿食成積者,枳樸五黃丸;濕勝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兒丸;巳成疳者,集圣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輕泄。 [1] 脾臟證治:萬達本正文部分脫此標題,今據萬達本目錄及忠信堂本目錄、正文補入。 [2] 以益黃散十二:忠信堂本為“用益黃散”。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開,或唇口開張,或遍身虛腫,或腳背腫,眼下胞腫,或吐瀉不止,飲食不入,或睡則露睛,口開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饞,喜啖甜物,或蟲出于口,或唇騫而縮,此皆脾絕之證也,不可治。
益黃散 陳橘皮,一兩。青橘皮。訶子肉。甘草,炙,各五錢。丁香二錢 為粗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按:益黃散治脾胃寒濕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則誤矣。東垣云: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丁香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故以異功散代之,病非嘔吐、腹痛、瀉利青白,不可服。
錢氏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飲食。凡治小兒虛冷,先與數服,以正其氣。 人參。茯苓,去皮。白術。甘草,炒。陳橘皮,各等分 為末,每一錢,水一盞,姜五、棗三引,煎,食前溫服。
調元湯:此平肝木,益脾土,瀉邪火。補元氣之要藥也。 黃芪,炙,二錢。人參,一錢。甘草,炙,五分。 銼細末,水煎,食遠服。
養脾丸:健脾消食。 甘草,炙。麥芽,炒。枳實,炒,各五錢。白術,一兩。陳皮,七錢五分。半夏曲。青皮。厚樸,姜汁炒①。神曲,炒,各五錢 為細末,薄荷葉浸水,煮粳米粉,作糊為丸,米飲送下。此枳實丸變化法也。
胃苓丸:補脾胃,消積,退熱,解渴,祛瘧疾,止吐瀉,去腫脹,乃幼科之要藥也。 蒼術,制。陳皮。澤瀉、白術。白茯苓,各一兩。豬苓。甘草各七錢。厚樸,二錢半 共為末,水煎面糊為丸,補脾胃,常服,米飲下。 祛瘧退熱,竹葉炒陳米,煎湯下;腫,用五加皮、燈芯、長流水順取煎湯下;小便黃,白鹽湯下。
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嘔吐瀉利。大病后補助脾胃,此藥極妙。 人參。白術。山藥。白扁豆,去殼,姜汁浸炒,各一兩五錢。甘草。桔梗。蒽苡仁。蓮肉,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棗湯調服。 瀉黃散:治脾熱弄舌。 蒮香葉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半。防風四兩。 共銼,用酒、蜜微炒香為末,水煎溫服。 人參白虎湯:瀉胃火。此治大熱五渴之圣藥也。 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佐。粳米,使。 [口父]咀,水煎,待米熟去渣溫服。 保和丸②:治一切飲食所傷,胸腹飽悶不安,或腹中有食積痞塊,多服日漸消散。脾胃虛者勿服。 [1] 姜字下原脫“汁炒”,據忠信堂本補。 [2] 保和丸:原作“理中湯丸”據藥物組成、下文中之“上丹溪保和丸”及忠信堂本改。 山渣肉,五錢。神曲,炒。半夏,湯泡,各三兩。茯苓。陳皮,去白。蘿卜子,炒。連翹。發蘗面,炒,各一兩 為細末,別用生神曲五兩,入生姜汁一小盞,水調打糊為丸。每服白湯或米飲①送下。 此方脾胃虛者服之,虛虛之禍,疾如反掌。蓋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無食,脾虛不運,不思食者服之,則克伐之氣勝,故云然也。 家傳保和丸:治氣虛傷食者。傷食之病有二:小兒素強者,偶被飲食所傷,此食傷脾胃也,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之,如脾胃素弱者,飲食略多,便成內傷,此脾不能傳化,宜服此方,以助傳化之職也。 參.白術,去蘆,各三錢。白茯苓,去皮,一錢半。甘草,炙。山楂肉。麥芽。神曲,炒,各一錢。 為細末,另用神曲水煎作糊為丸。 加減保和丸:消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兩。陳皮。連翹。蘿卜子。各二兩。白術,五兩。蒼術,米泔浸,去粗皮。枳實,各一兩。香附,酒浸,去皮。厚樸,姜汁炒②,各二兩。黃芩,云腐酒浸、炒。黃連,去須、酒浸、炒,各一兩。 共為末,姜汁煮面糊為丸,每食后服,水湯下。 秘傳保和丸:治小兒五疳及痢、吐瀉,肚大青筋,面黃肌瘦,疳積等證,神效。 白術,泔浸、土炒,三兩。神曲,炒。木香。檳榔。茯苓。三棱,各一兩。莪術,一兩半,使君子。厚樸,姜汁炒。青皮。甘草,炙,各一兩,蒼術,茅山二兩。陳皮,去白。枳實,去稷,麩炒。人參。砂仁,炒。黃連,糖膽制。麥芽,炒。益智,炒。肉豆蔻,制,去濁。藿香。白豆蔻,各五兩。 共末,煉蜜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用清水磨化送下。 嘔吐,姜湯下;肉積,加山楂一兩;喘,加蘿卜子一兩;泄,加豬苓、澤瀉各一兩。如無他癥,只服本方神效。 保和丸有四:丹溪保和丸,乃二陳湯加消導藥,氣實者宜用之;家傳保和丸,乃異功散加消導藥,氣虛者宜用之;加減保和丸,乃丹溪保和丸加平胃散、枳術丸,又上加減保和丸、家傳保和丸相合變化也,久積成疳者宜用之。臨病之工,擇而用之可也。 枳實大黃丸:見后積癥。 肥兒丸:見家傳三法。 集圣丸:見后疳癥。 [1] 米飲:原作“清水飲”,據忠信堂本改。 姜字下原脫“汁炒”,據忠信堂本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