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復禮》第十四章:現代化導致大家庭結構瓦解---孝道和敬

第十四章:現代化導致大家庭結構瓦解---孝道和敬

 

同個人一樣,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沖擊下,家庭關系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為適應小農經濟而建立的大家庭關系(一般是祖孫三代、甚至更多代生活在一起)已經在這種劇烈的變化中被完全瓦解,適應新型社會結構的小家庭(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盡管在中國的鄉村,祖孫幾代的大家庭還頑強地存在著,但是,越是發達的大城市,大家庭就越難以維系。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大家庭的逐漸瓦解,許多專家無不憂慮地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正在逐漸喪失,正在被西方的家庭關系所沖擊。但是如果我們考察一下由工業化和信息化所引發的社會變化,就不難看出這種大家庭的瓦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談到家庭關系中的[傳統美德],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起[孝]。可以說,如今中國的家庭關系中,[孝]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我們周圍的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質疑單位領導的管理方式,質疑政府的政策、質疑國家的發展方向,但很少有人敢于質疑家庭關系中的這個[孝]。專家們所憂慮的、正在喪失的所謂[傳統美德]也是以這個[孝]為核心的。但遺憾的是,這個[孝]也是要用方括弧括起來的,用以表明我們現今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論語》中孔子對孝的定義有著本質的差別。在前面第十二章討論禮的有無邊界時,我們接觸到了《論語》中對孝的定義:“三年無改父之道”,它表明了道穿越人之生死的傳遞,也就說孝是傳道。這個定義與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孝]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我們將[孝]解釋為“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所謂“盡心奉養父母”實際上是一個養老、乃至養家的問題,而“順從父母的意志”則涉及家庭關系中誰做主,誰是CEO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在一個有著祖孫幾代的大家庭中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就如同一個大公司,一定要回答如何維持員工工資,以及誰是公司的最終決策人這樣的問題。但是,當這個公司瓦解為一個個的個人,這樣的問題也就無需回答了。可見,“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是一個祖孫幾代的大家庭中需要首先遵循的行為準則。因此,這個所謂的[孝]根本不是孔子所定義的“傳道”,而是為適應某種家庭模式所建設的禮。既然是禮,就有過時的可能,就可能成為舊禮教,就有可能需要根據現今社會的發展對其進行重建,也就是復禮。如何判定其過時與否呢,那就需要看一看它所適應家庭模式在現代化的沖擊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首先我們看一看“盡心奉養父母”,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默認的行為規范。將奉養父母等同為[孝],再將[孝]作為家庭關系中首要的行為準則,首要的[道德],這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不需要討論的,是不可以質疑的。但既然是[道德],也就是孔子,老子思想中的禮,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就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如果我們仔細想一下奉養父母的問題,就會發現它根本經不起推敲。

我們可以先問一下這樣的問題:是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兒女去養嗎?答案是否定的,李嘉誠就不需要兒女去養。進一步我們會發現在事業上有成就、社會上有地位的人不需要被兒女養。再推而廣之,所有的成功人士是不需要被養的。于是,這個“盡心奉養父母”似乎只對那些事業上不很成功,沒有做出什么成績的人有效。這是什么邏輯?難道越是沒有建樹、越是平庸,才越應該得到兒女盡心的奉養嗎?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邏輯呢?就是因為我們將“盡心奉養父母”等同為[孝],又將[孝]作為家庭關系中至高無上的行為準則,一旦誰的行為有什么偏差,[不孝]的大棒就會從四面八方飛來。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誰還會仔細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處。實際上,如果“盡心奉養父母”是一種行為規范,那么它就是“禮”,就是依據某種社會發展水平所建立的人文空間。這種規范、這種空間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其不適應性,進而會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完全被拋棄。正如前十章所論述的那樣,適應一定社會發展水平的禮[道德]會在社會快速發展階段被重建。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孝]不過是[道德]的一種形式罷了,現在我們叫它[傳統美德],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在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需要被重建的“禮”。

為什么父母需要被養呢?這其實并不是某一個家庭的小范圍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即養老。由于人的老年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工作能力,于是需要在退休到死這段時間由年輕人來養。所謂被“養”,就是不需要工作也可以獲得生活所需的衣服、食物等等。其理論依據就是一個人在青壯年期所付出的勞動,爭取到了自己在老年期獲得奉養的權利。這樣的理論沒有任何問題,一個社會,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體制,都必須有養老的政策,必須解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否則,這個社會就是不人道的??梢姡B老是天經地義的,是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的。但是,如何養老,由誰來養老卻是一個社會的行為規范,是禮,是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看中國人觀念中的由子女養老是如何形成的。在工業社會形成以前的農業社會,國家、或者說朝廷是不具體管理每一個人的養老問題的。那時的統治者將人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例如土地,分配給每一個家庭。這些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不會因為上一代人的去世就收歸國有,而是在這個家庭中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由于有了生產資料的傳遞,農業社會的所形成的家庭一般都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有了生產資料的家庭就如同社會的一個個小細胞各自獨立地運行。在這種社會發展水平下,養老問題是在每一個家庭中完成的。先是壯年的父母勞作,生養子女。當子女長大,自己又喪失了一定的勞動能力時,年老的父母會將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財產分給子女。同時,由于自己在這個家庭發展中所作的貢獻,由于子女獲得了來自于父母的財產和生活技能,子女很自然地要肩負起這個家庭生存、發展的責任,也就是養家的責任。于是,子女也就順理成章地要“奉養父母”。可以說,由子女養父母是農業社會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所產生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在中國農業社會時期,養老在家庭完成的情況下,由子女養老是合理的。 



圖14.1 農業社會的大家庭結構

 但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發展,完全顛覆了農業社會的家庭模式,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已不復存在。不是由于人們喪失了[傳統美德],不去維系那種大家庭,而是所謂的[傳統美德]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大家庭結構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必然瓦解。為什么這樣講呢?實際上,生產資料的傳遞在這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農業社會階段,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所做的工作是一致的,父母種地,子女也會種地。父母會在年老的時候將土地以及經驗、技能都傳授給子女,于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有著許多共同語言,就是這些共同語言將幾代人結合在一起。然而,這樣的情況在今天還存在嗎?如今的子女與父母不同行業可以說比比皆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親情,很少有工作上的共同語言。由于共識的減少,依據第十二章所介紹的禮的動態邊界規則,他們之間的距離勢必會增加。于是,維系大家庭的條件在減少。但這還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如今的父母和子女之間不存在生產資料的傳遞才是大家庭瓦解的根本原因。農業社會,父母會將生存所需的土地、店鋪、技能傳給子女。今天,從事非農業工作的人有誰能夠將自己在單位的職務、崗位傳給子女?又有多少人恰巧從自己父母那里學到了工作崗位上的種種技能?如果今天的人沒有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存技能傳給子女,那他傳給誰了呢?顯然,在他退休時將自己的職務、崗位留給了單位里的后來者,也就是說他將自己的生產資料留給了社會。生存技能也是一樣,他會在單位里將技能交給徒弟,而徒弟就是自己兒女的幾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他將自己生存的技能也傳給了社會。在另一個方向也是一樣的,年輕人沒有從自己父母手中獲得生產資料和生存技能,那他們是從哪里獲得這些的呢?也是從社會手中。年輕人在獲得工作的同時會獲得一個單位、公司提供的工作平臺,這個平臺是由這個單位、公司中的前輩所創造的。同樣,用于工作的技能也是在學校、培訓中心和工作崗位中獲得的,所有這些都是社會的一部份??梢姡诮裉斓纳鐣h境下,成年子女與其父母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他們中間隔著社會。這樣的情形導致了兩代人之間很自然的隔離,兩代人之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是幾代人了,于是,這種隔離使得農業時代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不復存在。由于撫養未成年子女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所組成的小家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圖14.2 現代社會造就小家庭結構

 在這樣的社會、家庭結構下,養老也自然改變了它的方式與規則。年輕人在獲得了前人所創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技能后會為單位、公司,也就是社會創造價值,會向國家交稅以回報他的所得。在另一方面,社會為了回報一個人在他工作時期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回報他留下的生產資料和技能,會在他退休后持續發放退休金,養老在今天的社會中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

在對比了兩種社會環境下的養老方式以后就會發現,一個人的養老是和他將生產資料、生活技能傳遞給誰密切相關的。在現代社會中,一個有工作的人,只要他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只要他在繳稅,他就已經完成了對正在獲得退休金的父母的養老。

也許還會有這樣的爭辨,一個人養他的父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上面所說的生產資料的傳遞,而是因為父母養育了子女。也就是說正是由于父母將子女撫養成人,子女就理所應當進行回報。但是,一個簡單的反問就可以將這個邏輯推翻:身為父母可以不養子女嗎?答案顯而易見,不要說不養子女,就是在養子女的過程中進行虐待都是犯法的。一個人有了子女就必須將他們養大,將子女養大成人僅僅是不犯法!難道一個人只要做到不犯法就可以獲得養老的資格嗎?顯然不能,他還需要做的更多。他需要在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之外為社會、或家庭創造了財富,開辟了發展道路,他才有資格獲得那些繼承了他所創造的財富和事業的人的奉養。因此,養老是和生產資料、生存技能乃至財富的傳遞相關聯的,而不是與養大了子女相關聯的。如今的城市中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從單位退休后拿退休金,也就是說他們至少將生產資料傳遞給了單位中的后來者,也就是社會。除了生產資料,大部分的退休人員將自己的生存技能也傳遞給了自己單位的徒弟而不是子女。于是,今天社會的老年人與自己成年子女之間可以傳遞的就只剩下他們的財產了。但是,很少有人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將財產分給子女。我們在這里不必追究是否應該這樣做,只是需要說明這樣的事實,沒有對子女有生產資料、生存技能和財富的傳遞,就等同于不需要子女的養老。而一個人死后的遺產繼承不屬于財產的傳遞,因為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遺產的繼承結果是法律的安排,并不代表死者的意愿。

其實孔子早就在《論語》中指出了“養”并不等同于“孝”。《論語》第二章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什么是孝??鬃诱f:“當今所謂的孝之人,都標榜自己能贍養,可是養個寵物,馬匹,也算是能養,如果不敬,和養寵物有何區別呢?”

在這里,孔子非常明確地將“養”和他所定義的“孝”區分開來??鬃诱f的很清楚,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敬”才是關鍵。只有家庭成員之間存在這相互的尊重與欣賞,他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才會暢通,他們之間的“傳道”才會成為可能??梢?,孔子給“孝”所下的定義是“傳道”,與“養”無關,它并非今天我們普遍認為的、寫在《新華字典》中的那個含義。雖然澄清孝的定義非常重要,但這并不是本章的主題。我們正在討論社會發展給家庭結構所帶來的變化,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今天我們所認可的[孝]的定義之一“盡心奉養父母”只是為適應農業社會大家庭結構所產生的禮[道德]。當社會發展導致大家庭結構瓦解的時候,養老也從由家庭完成轉移到了由社會完成。更有甚者,由于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方式容許一個人在老年還可以叱咤風云,像李嘉誠這樣的成功人士根本不需要退休,他們也就不需要被兒女奉養,他們自己負責自己的老年。而大多數沒有達到這種水平的人會以退休的方式度過老年,他們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生存技能留給了社會,同時獲得了來自社會的養老。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不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分配自己的財產給子女,于是子女與他們之間并不存在贍養關系。可是我們現在將適應農業社會大家庭結構的養老觀念用于現代社會的小家庭結構,結果就會得到本章開始所提到的成功人士不需要養老,而不成功的人反而獲得養老的奇怪邏輯。

與“奉養父母”一樣,[孝]的另外一個定義“順從父母的意志”也是大家庭結構的產物。如果我們考察農業社會的大家庭結構就會發現它是一個金字塔結構,那時的社會由許許多多這樣的家庭組成。由于一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在大家庭里完成的,因此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聯系遠遠小于家庭內部的聯系。



圖14.3 大家庭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圖14.3所顯示的大家庭結構可以說是相對簡單的,一般多子多孫,多代同堂的大家庭遠比圖中所展示的要復雜。由于家中的人員較多,身份各異,就如同一個大公司一樣,一定要有相應的規范才能維持這樣的大家庭運轉。對于一個部門眾多的大公司,最需要明確的是決策者和各層管理者之間的隸屬關系。一定要明確誰是CEO,誰想誰匯報。只有這樣公司才會運轉,有了問題才知道該找誰解決。因此,大公司的組織結構一定是金字塔式的,處于頂端的CEO是最終決策人。同樣,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也需要明確誰是決策人,誰歸誰管理。只有這樣,這個大家庭才能運轉。以這樣的思路延伸下去,許多規范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管理、隸屬關系的條文就出現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時期。儒家三綱中的“夫為妻綱”就規定了夫妻、男女之間的管理、隸屬關系。這個“夫為妻綱”進一步又發展為“三從四德”,對婦女在家庭中如何聽命于男人做了更為詳細的規范。三綱中的另一個“父為子綱”則規定了父管理子,子聽命于父的關系。而我們正在討論的[孝]的另外一個定義“順從父母的意志”則是“父為子綱”一個細則。這些規范中有些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甚至不可理喻,但是,在大家庭結構中這樣的規范人與人之間管理、隸屬關系的細則就如同公司管理條款一樣必不可少。

如今,像“三從四德”這樣對婦女進行約束的規范都被冠之以“舊禮教”加以批判。但從第十章的論述可以看出,所謂的“舊禮教”不過是為了適應當時的家庭、社會結構必不可少的行為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被定義為“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的[孝]何嘗不是“舊禮教”。當社會發展導致大家庭瓦解之后,養老問題已經不在是父子之間的問題了。同樣,“順從父母的意志”也在大家庭結構瓦解后變得無法操作。如今的社會結構由于生產資料的傳遞方式以及社會化生產,子女在成年后基本上會自立門戶,兄弟姐妹會各自建立自己的家庭。社會中的家庭結構是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小家庭,而那些擁有成年子女的老年人會在某個時期形成“空巢”,他們的家會變成一個“空巢”的小家庭。不僅僅是今天的中國開始出現這樣的家庭結構,其實這樣的結構早就在西方發達國家形成了。



圖14.4 小家庭結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今天社會中,以小家庭的模式為主。當子女成年、結婚、生子后,他們形成的家庭與原來父母的家庭在社會上的權利和義務是平等的。就如同一個個小公司一樣,無論它有多小,成立的時間有多晚,它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種情況下,成年的子女與其父母之間就不會再有管理和隸屬關系。如果我們還認可用于過去大家庭的條文,就會發現其不可操作性。在大家庭結構中強調“順從父母的意志”是為了明確這個家庭中的管理順序,是合理的。但是將“順從父母的意志”用于今天的社會、家庭結構就不合理了。顯而易見的是,有哪一個公司會長期聽命于另一個公司呢?

綜上所述,由于社會的發展導致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再抱著適用于過去大家庭行為規范不放,一定要求新的小家庭結構去符合舊規范。如同拋棄“三從四德”一樣,同樣是為金字塔式大家庭所制定的規范,被定義為“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的[孝]作為“舊禮教”一部分也應該被拋棄掉,適應今天家庭結構的新規范應該從孔子所強調的“敬”入手。


[1] 我不得不使用方括?。?]將“傳統美德”擴起來,因為這又是一個混淆“禮”和“道德”的詞。讀過《老子》就會得知,德是不能用“美”來修飾的,因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傳統美德]實際上是歷史上舊的禮之中那些現在看起來好的行為規范,這個詞中的[德]表達的還是“禮”的含義。

沒有了生產資料在兩代人之間傳遞的今天,如何使自已獲得已成年的子女的尊敬,是老年人,或即將步入老年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在另一方面,尊敬老年人己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習慣,沒有必要再強調了。反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敬老己經作過頭,己經到了無論這個人是否值得尊敬,只要他是老人,我們就尊敬他。這樣的狀況是需要改變的,沒有原則的尊敬,毀壞的是尊敬本身,那會使得尊敬變得虛假。不僅如此,尊敬不該獲得尊敬的人還會攪亂我們的邏輯,不是嗎!當我們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公共汽車上坐在年輕女孩身上時,為這樣的老年人辨解所使用的邏輯是混亂的。尊敬只應該奉獻給那些值得尊敬的人,而不是看他的年齡是多少。

在研究孔子所提倡的“敬”的時候,不能忽略另外一個方向,那就是老年人對自己已經成年的子女的尊敬?;蛟S我們不太習慣這樣的提法,在我們的思維習慣中很少想到父母應該尊敬自己的子女。也許換個說法更容易接受一些,那就是父母應該給予已經成年的子女最基本的尊重。所謂最基本的尊重是指一個成年人在社會上可以得到的一些基本認可。例如,社會會尊重一個人的決策權、交友權、管理其未成年子女的權利等等。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基本的權力在這個人的父母那里往往是得不到認可的。很多父母并不習慣在子女成年后與其平等地打交道,他們往往沿襲子女未成年時所形成的模式,從來沒有想過隨著子女長大成人,這樣的模式需要改變。用父母的權威發號施令、用《弟子規》中的條文去要求已經不是弟子的子女、越過自己的子女直接聯系子女的單位、同事和朋友,這樣的現象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可謂比比皆是。更加嚴重的是,一些人往往越過自己的子女而直接插手孫輩的成長。這些行為都是對一個人的不尊重,設想一下,如果有人插手你對子女教育的進程,越過你去聯系你的朋友,這樣的人能說對你是尊重的嗎?可見,在家庭關系中重建以“敬”為基礎的行為規范時,不僅要還原對老年人尊敬的含義,將尊敬給予值得尊敬的人,同時還要強調老年人對其已成年子女的尊重。只有這樣,新的行為規范才會適應現代社會平等、獨立的小家庭結構。

在現代社會構建的小家庭結構中,子女成年后會脫離其父母的家而建設自己的家。由于沒有生產資料的傳遞,成年后的男女所建立的家庭與他們父母的家缺乏天然的維系紐帶。如果雙方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努力加強雙方的共識,父母一方不努力將自己的經驗、教訓傳遞給子女,那么現代社會中各自獨立的雙方會越走越遠。久而久之,缺乏共同語言、共同追求的雙方會變得疏遠和陌生。與此同時,由于擁有共同的生產資料、共同的生活目標,一個人與他工作單位同事之間的關系要比與其父母的關系更為緊密。如果任由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不過是有血緣的陌生人而已。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組合在一起吃飯,成年的子女在說話的時候,老年父母木然地坐在那里;而當老年父母說話的時候,子女又在左顧右盼。沒有了共識、沒有了共同生活環境的雙方在舊禮教[孝]的驅使下呈現了相當不和諧的生活時段。

  新時代將大家庭結構瓦解了,原本用來維持大家庭結構的規范也會隨之而失效。如今,兩代人之間由于沒有了生產資料的傳遞而沒有了養與被養的關系。與此同時,子女成年后所建立的家庭與原來父母的家庭在社會上擁有同樣的地位,讓一個獨立的家庭去聽命于另一個家庭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新型的家庭結構一定需要人們建立新的規范。在社會上各自獨立、地位平等的家庭之間的關系屬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要基于第十二章所介紹的禮的動態邊界原則建設雙方交往的細則。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國領導人所提出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一個細則。而在社會上相互平等、各自獨立的小家庭之間也同世界上平等、獨立的國家一樣需要遵循這樣的規則。“互相尊重主權和家庭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家庭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何嘗不是我們今天家與家關系中所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即便是父母的家和他們子女的家之間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則,因為他們分屬于兩個在社會上完全獨立的家庭。只有在雙方共同認可了這樣的以平等、獨立為基礎的交往準則的時候,大家才有可能增加共識,調整距離,從而盡可能地減少雙方的不信任程度,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間才有可能激發出真正的親情。但是,如果我們還希望抱著舊的規范來維系兩代人之間的親情,那么結果只會得到許多虛假的表演。不是嗎?舊規范中的“順從父母的意志”,無疑是使得父母的家庭可以有權干涉子女家庭的內政,有權不尊重子女家庭的主權。在小家庭結構的今天,沒有人會真的認可這樣的干涉。于是,如果雙方還要顯示自己遵循舊規范的話,那么一定會是虛假的表演。

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承認當今小家庭結構相對獨立、平等的事實,徹底掘棄與“三從四德”同屬舊規范的[孝]。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擺脫“有血緣的陌生人”的尷尬,才能以相互尊重、欣賞為基石建立真實的親情。

當我們清楚了被定義為“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的[孝]是舊時代大家庭環境中所使用的“禮”的時候,當我們了解了在社會發展到小家庭結構時需要將其拋棄的時候,恢復孝的本源定義就成為了可能,孔子在《論語》中給孝下了非常清晰的定義:傳道?;谶@樣的定義,孝就會成為兩代人之間、乃至隔代人之間溝通的基石。道的傳遞可以使得老年人值得尊敬,使得青年人勤奮好學。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一樣,道的傳遞也是新時代家庭關系中可以依據的重要原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第十四章:現代化導致大家庭結構瓦解
為什么多達幾十上百的大家庭很少見?
農民養了兒子就能老來有靠嗎? - 崔文華 - 新浪BLOG
存多少錢,才可以“優雅”的老去?
許琪 | 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與代際關系的變與不變
鐵本真:我們家的大家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建昌县| 天祝| 岑巩县| 莫力| 分宜县| 吉木乃县| 将乐县| 万山特区| 通河县| 永福县| 扎兰屯市| 嘉黎县| 河北省| 万载县| 岳阳市| 贺兰县| 阿巴嘎旗| 通辽市| 静安区| 天长市| 建始县| 宣汉县| 东阳市| 文登市| 清远市| 汝阳县| 汕尾市| 营山县| 宁南县| 富民县| 南雄市| 潮州市| 南昌市| 上犹县| 九台市| 阿勒泰市| 丽江市| 台南县| 印江|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