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以是非對。
[譯文] 君子立志安于貧窮,即便是天子三公來詢問,也要完全地按照是非作回答。
●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絪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茍子?大略》
[譯文] 君子處境窮困,卻不違失道義;操勞疲倦,卻不茍且偷安;災難臨頭,卻不忘記平生所發的誓言。天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品格;事情不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沒有一天不在堅持自己的正確信念。
●君子循天理,仰不愧,俯不怍,舉止自如,故常泰;小人徇人欲,勢必趨,利必附,盛氣所形,故常驕。
--《困學錄集粹》卷一
[譯文] 君子遵循自然的規律辦事,對天。對地,都無慚愧之心,舉動止息無拘無束,不受阻礙,所以心地經常安寧。而小人則依從私欲,有勢力可攀,必定奔過去;有利可圖,也必定去依附,傲慢之氣成為性格,所以經常自高自大,驕橫凌人。
●人必于道理上見得極真,而后于貧賤患難上立得住腳。亦必于貧賤患難上立得腳住,而后道理上守之愈固。
--《困學錄集粹》卷一
[譯文] 人一定要在道理上看得十分真切準確,然后在貧賤和危難的處境中,才能站得穩腳跟。也必須在貧賤和危難中站得住腳,而后遵守道理才能更加堅決。
●天地人號為三才,人須是頂天立地,不虧其分量方好。生要有益于世,為天地間不可少之人;死要有傳于后,為千萬世重有賴之士,方不負此七尺之軀,不至碌碌與草木同朽。
--《困學錄集粹》卷二
[譯文] 天、地、人、稱為三才,人必須是頂天立地,不辜負他的力量才好?;钪獙κ澜缬泻锰?,成為天地之間不可以缺少的人;死后要有事業傳給后人,成為千萬代還有所依賴的士人,這樣才不辜負這堂堂七尺軀體,不至于平庸無能而與草木共同衰朽,一生無名。
●人之隨波逐浪,汩沒于流俗之中者,只是志不立之故。若立志以明道,希文相期待,自能卓然特立,天壤間便覺少此人不得。
--《困學錄集粹》卷三
[譯文] 人沒有自己的主見而隨著潮流跑,沉沒在一般風俗習慣當中的原因,只是由于還沒有確立堅定的志向。如果立志要申明道理,期望謀求文采,就能夠卓越地獨自立身,天地之間就感覺著不能缺少這個人了。
●宋王曾,鄉會試并殿試皆居首,賀者謂曰:士子連登三元,一生吃穿不盡。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溫飽。其后立朝不茍,事業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溫飽,是以居官多茍,事業無聞,甚至播惡遺臭,子刊、蒙羞諱言,不敢認以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業本乎生平。
--(明)李颥:《四書反身錄?論語》
[譯文] 宋朝的王曾,鄉試、會試和殿試都是第一名,祝賀的人對他說:學子接連三試都取第一名,一輩子都吃穿不完了。王曾以嚴肅的神色回答說:我王曾一生的志向不在于個人飽暖方面。他居官后,在朝里辦事,毫不茍且敷衍,事業功績特別卓越。現在的人們終生志向只在于吃穿得好就行了,所以做官多數是茍且從事,敷衍塞責,事業平淡,毫無聲譽;甚至散布丑惡遺留臭名,連他們的子孫都蒙受羞恥,不愿說到他們的名字,不敢承認他們為自己先祖。所以,人的品質是由其志向決定的,事業是以其一生努力實現志向為根本的。
●立志須做天下第一等事,為天下第一等人,志不如此,便是無志,志遜于此,便不成志。問如何是天下第一等事,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古斷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何是天下第一等人?曰能如此,便是第一等人。
--《四書反身錄?論語》
[譯文] 確立志向,必須做天下頭等大事,成為天下第一等人。志向不是這樣,就算沒有志向,志向比這樣差一些,就不成為志向。若問怎樣才是天下頭等大事,回答是為人間樹立法則,為人民修身養性以奉天命,為古昔繼承中斷的學術,為千秋萬代開拓出一個太平世界。什么樣的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人呢?回答是能夠這樣做,就是第一等人了。
●君子之于世,無去無就,惟道之從。介士甘遁跡以遂高,退士務匿名以避咎,志士求危身以著節,義士樂奮勇以垂聲,其行不同,其失中一也。
[譯文] 君子生活在世上,無論離去,無論附就,擔任不但任職務,都要服從"道"而不可變更。正直之士心甘情愿隱避行跡,以成就他的高風亮節;隱退之士是一定隱藏真姓實名的,以便逃避災禍;有志之士有遠大志向和節操,希望做危險的事,以便顯揚他的名節;忠義之士為維護正義樂于發揚勇武,以便流傳他的聲譽,他們的行為不同,但他們違背中道卻是一樣的。
●言貴切,而不貴訐;議貴盡,而不貴爭;跡貴明,而不貴暴;名貴與,而不貴取。
[譯文] 言語貴在真摯懇切,而不攻擊別人的過失或陰私;議論貴在精密詳盡,而不強詞爭辯;事跡貴在光明正大,而不兇殘暴虐;名譽貴在別人授予,而不自己奪取。
●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
--(宋)蘇軾:《王安石贈太傅》
[譯文] 國家將要發生不同尋常的重大變革時,就必然會產生出世上少有的杰出人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
●士莫先于立志,宋王孝先曰:"平生志不在溫飽。"而范希文自為秀文時,即以天下憂樂為己任,志先定也。士君子束發受書,當以此等古人為師法,使志識堅定,氣量宏遠,立朝必能建豎,居鄉亦足楷模。若立志不高,委瑣齷齪之見,纏繞于胸中,他日即有造就,亦自卑隘。否則,庸庸碌碌,無當有無之數,豈不辜負一生。
--(清)楊繩武:《鐘山書院規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对姟吩唬?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禮記?中庸》
[譯文] 圣人之道是多么偉大啊!它廣大無邊,養育萬物,高大得可以與天相比。圣人之道是多么宏博啊!禮的綱目有三百,禮的細則有三千。這些必須等到圣人出來才能去實行。所以說:假若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那大道就不會成功。所以君子要推崇德性,沿著求學的道路走下去,使自己的德性既博大又細致精妙,既達到高明的境界又符合中庸之道。在學習方面,要做到溫習過去學習過的知識,能從中推闡出新的認識;在道德修養方面,要使心地專程純厚,用來崇尚禮儀。這樣居于高位的人就不會傲慢,居于下位的人就不會背逆不道。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他們的言論、見解可以振興國家;在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他緘默不言足以容身于亂世?!对娊洝分姓f;"既賢明又通達事理,這樣才能保住自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禮記?中庸》
[譯文] 天下普遍共有大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種。五種大道這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這五種就是天下人共行的大道。"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實行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精誠專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而》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吧!但還比不上盡管貧窮卻樂于道,雖然富有而謙遜好禮的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瓤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德行多好啊!一竹筐飯,一瓜瓤水,住在狹小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那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夠廣施恩德給人民,而又能救濟患難的眾人,這個人怎么樣呢?可以算作有仁德的人了吧!"孔子說:"何止是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圣人了!堯舜恐怕都難以趕上他呢。有仁德的人,只要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起來,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踐仁德的方法了。"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應該有堅定的信仰和好學的精神,誓死去完善治國修身之道。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世上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世上政治黑暗就隱居起來。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貧窮低賤,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自己卻富足顯貴,這也是恥辱。"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正直,言辭和順。"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做官得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得俸祿,這就是恥辱。"
●以道德為己任,窮通之來。不接吾心,則可也。窮居荒涼,草樹茂密,出無驢馬,因與人絕,一室之內,有以自娛。
--(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譯文] 以實踐道德為自己的任務,盡管貧窮和顯達的到來不合自己的心意,也是過得去的。窮居于荒涼山村,草木茂密之地,進出無驢馬代步,以致與人隔絕,獨處一室之中,也是自感快樂的。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侍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喻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知仆之道焉。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譯文] 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盡管不算賢明,但常常取法于這兩句話。大丈夫所信守的是圣賢之道,所等待的是際遇時機。時機一來,他們就成為作云的龍,搏風的鵬,精神飽滿地,勇往直前地盡力前進;時機不來呢,他們就好像深山的豹,遠空的鴻,安安靜靜地,無聲無息地引身而退。仕進也好,退居也好,到何處不是悠然自得呢?因之,我的志向是兼濟天下,我的修養是要完善自身:這一信念貫徹始終就稱作我的道,用文字闡發出來就成為我的詩。那些被稱之為"諷喻詩"的,道出了我兼濟天下的遠大志向,那些被稱之為"閑適詩"的則吟詠出我獨善其身的平常心境。因此,只要看了我的詩,就知道我所信守的圣賢之道了。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北宋)張載:《西銘》
[譯文] 富貴福澤,可能會使我的日子過得十分豐厚;但貧賤憂戚,或許會使我有所成就?;钪揖晚樚鞈?,干一番大事;死去,我也就煙消云散,康寧太平。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
--(清)顧炎武:《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譯文] 今天,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為子孫萬代開創太平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以這種大仁大義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職責,必須竭盡全力,死而后已。
●蒼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
--《顏習齋先生年譜》
[譯文] 人民的苦樂和圣人的道德理想是否昌明,都是我們應當關心的事,絕不能茍且偷安,光為自己考慮。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不要只圖快,不要貪小利,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辦不成大事。"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行動要敏捷。"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子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聽到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的話,還要看看他的行為,從宰予白天睡覺的事情發生后,我改變了態度。"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人們所想要得到的,但是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不應該接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用不正當的方法去拋掉這些,不應該擺脫。君子背離子仁的準則,怎么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的準則。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依據個人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
[譯文] 孔子說:"雖然吃粗糧,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但心安理得,快樂也就在這里面了。干不仁不義的事情而得到財富和地位,對于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樣。"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論語?子張》
[譯文] 子張說:"讀書人見到危險敢于獻出生命,看見所得的東西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嚴肅恭敬,居喪時悲痛哀傷,那也就可以了。"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茍子?榮辱》
[譯文] 把正義放在首位而把個人利害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光榮,把個人利害放在首位而把正義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恥辱。
●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規,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茍子?榮辱》
[譯文] 凡是符合正義的言行,不可為權勢所屈,不要顧及自身的利益,那怕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也不改變。雖然珍惜生命,但是堅持正義而不屈從,這才是士和君子的勇敢品質。
●蓋夫富、貴之為物,非不關也,茍其道之當得而得之,君子未嘗避焉,舜、禹、周公是也。貧、賤之為可惡,茍其道之當得而得之,君子未嘗辭焉。孔子之在陳絕糧,乘田委吏,伐木削跡之類是也。如必曰:我學為舜、禹、周公,我有居富貴之道,我不可以不富貴;我學為孔子,我無取貧賤之道,我不可以貧賤,則其心不仁矣!何也?我有居富貴之道,我不可以不富貴,則必慕富貴而茍求。曰我無取貧賤之道,我不可以居貧賤,則必恥貧賤而不安。慕富貴而茍求,恥貧賤而不安,其心何所不至,其人何所不為,其于本心之仁,何能保其必存而為君子哉!
--(元)戴表元:《講義》
●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清)顏元:《四書正誤?卷一》
[譯文] 以仁義之方來求取利益,以道德之法來獲得成效。
●極天下之色,不足眩吾之目。極天下之聲,不足淆吾之耳。極天下之艷富貴,不足動吾之心,豈非大勇乎。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不為第十八》
[譯文] 天下最美麗的顏色,也不能迷惑我的眼睛。天下最動聽的音樂,也不能淆惑我的耳朵。天下最令人艷羨的富貴,也不能動搖我的心志,這難道不是大勇嗎?
●持己以廉,朗朗然如秋月之當空;待人以和,藹藹然如春陽之潤物。其為學也,希圣希賢,非徒記誦詞章,為邀利祿,博青紫之計。其出仕也,致君澤民,非徒富貴利達,為肥身家,飽妻子之謀。能如是也,斯可不愧為心,而為君子儒矣。
--(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卷五》
[譯文] 保持自己的廉潔,清白如秋天高掛空中的月亮;對待別人要和藹,溫和如春天滋潤萬物的太陽。如果做學問,就要仰慕圣人賢人,并不只是把讀書作文,當成求取利祿,博取高官顯爵的策略。如果去做官,就要使國君恩澤人民,并不只是想富貴利達,專為自己肥私家庭,飽養妻子兒女打算。如果能這樣,那么,才可以不感到慚愧,而成為有道德的讀書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無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身。"
--《禮記?中庸》
[譯文] 君子應依照平常的地位行事,不要做超出身地位以外的事情。平常處在富貴的地位上,就做富貴者應做的事;平常處在貧賤的地位上,就做貧賤者該做的事;平常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該做的事;平常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者該做的事,君子不論處于什么地位,都不會感到不安然自得。君子處于上位,不欺凌處在下位的人;處在下位,不奉承處在上位的人。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就不用乞求他人,也不會發怨言。對上不怨天,對下不尤人。所以君子安居自己所處的位置而靜候天命,只有小人才干冒險的事以圖僥幸成功。孔子說:"射箭的道理有點像君子的為人,射不中箭靶子,還是該回頭找找自身的原因。"
●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顏子當亂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賢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孟子?離婁下》
[譯文] 夏禹和后稷處在太平時代,能急百姓之所急,好幾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不進去,孔子十分贊賞他們。顏回處在混亂的時代,居住在偏僻狹小的巷子里,只有一筐飯,一瓢水,別人不能忍受這種清苦生活,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孔子十分稱贊他。孟子說:"禹、稷、顏回的心理是相同的。禹想到天下還有淹在水中的人,就像是他自己讓人們淹在水中一樣。稷想到天下還有饑餓的人,就如同他自己使人們挨餓一樣,所以他們解救百姓的痛苦是這樣的緊迫啊。禹、稷和顏回,要是交換他們的位置也都會這樣做?,F在假如同一房間的人彼此斗毆,我去制止他們,即使披頭散發,頂著帽子趕去制止他們也是可以的;假如同鄉有人彼此斗毆,也披頭散發,頂著帽子去制止他們,那就是不明事理了;像顏回那樣,縱然是關起門來自得其樂也是可以的。"
●處父兄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剴切不宜優游。
[譯文] 當你不幸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親之間發生家庭糾紛或人倫慘變事故時,你應該忍住悲痛的心情,保持沉著冷靜的態度,絕對不可以心緒波動、感情用事,采取激烈言行而使事情變得更糟;當你跟知心好友交往時,萬一遇到朋友犯了什么過錯,你應該很親切誠懇的來規觀他,絕對不可以由于怕得罪他而眼看著他繼續錯下去。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清)《夢東禪師遺集》卷中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印光:《復葉福備書》
●如堅固的巖石不為風所動搖,賢人被毀謗或稱贊都不動心。
--《佛教圣典?修道》第二章第四節
●智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
--(唐)神清:《北山錄?異學》
●智者既明且哲,洞屬是非。凡所作為,必真見其理之可為,而后為之。斷斷乎不為事物所惑矣。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卷下
●智者觀于未形,愚者暗于成事。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卷下
●勤精進者,恒以有情受大勞苦,但利益彼,無念己身。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其心泰然,不動不亂;于一切行,不卑不高。
--《華嚴經?入法界品》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體力行,方能有濟;凡事不可執于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后艱。
[譯文] 不要凡事都依賴他人,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對自己有幫助。也不要凡事都固執己見,最好參考大家的意見,才能免得后來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禍。
[譯文] 一個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就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業。對別人發現錯誤而不忍心去指正,那么必然會因為不忍心去說而造成禍害。
●意趣清高,利祿不能動也;志量遠大,寶貴不能淫也。
[譯文] 心意志趣清雅高尚的人,金錢是無法變易其心志的。心志胸懷廣闊高遠的人,即使身在寶貴也不會迷亂心志而陷溺其中。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說:"一國軍隊的將帥是可以強取的,一個男子漢的志向卻不能強迫他改變或放棄。"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終生得不到別人稱述自己的名聲而為恨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
[譯文] 顏淵、子路侍立在孔子坐旁。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我愿把我的車馬、裘衣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怨恨。"
顏淵說:"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子路向孔子說:"希望聽聽您的志向。"
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老有所養而使之安逸,讓朋友任我,讓年輕人懷念我。"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譯文] 孔子說:"大道的實行,如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關當時太平盛世的記載。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地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在其位,女的各有家庭。厭惡貨物資源丟棄到地上浪費掉,但不必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惡有能力不肯使出來,但也不一定為自己出力才算是效勞。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就叫做大同世界。"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一定要等待文王出來天下大治之后才奮發的人,是一般的人。至于那杰出能干的人才,即使沒有文王,也能奮發起來。"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疚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人之所以具有道德、智慧、本領、知識,是由于他有常擔心災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們心里總是想著危難,時刻提高警惕,考慮深遠的禍患所以才通達事理。"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天下政治清明,君子得志,那'道'就會得以施行;天下政治黑暗,君子便守道,甚至要為"道"犧牲;從沒聽說過犧牲道而來遷就凡俗王侯的。"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拆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茍子?修身》
[譯文] 志向完美就可以輕視富貴,道義隆重就可以輕視王公貴族,內心省悟,對外界萬物就感到輕微了。古書上說:"君子支配外物,小人被外物所支配。"說的便是這個道理。身體勞苦,而心里安適,就去干;利益少,而道義多,也去干;事奉昏亂的君主,而官運亨通,不如事奉窮危的君主,而辦事順利。所以,好的農民不因為旱澇就不耕種,好的商人不因為賠本就不做買賣,有志操學問的士人君子不因貧窮而放棄對"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