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一線教師,應該知道我們目前的教學現狀,以便我們更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當前各學校都能夠開足課程,多數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制作幻燈片)進行教學,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課的教學任務,這是比較好的現象:存在的不足:1.有些教師沒有按學校課程安排進行上課,甚至把《道德與法治》課改上語文(數學等)課,這是非常不好一種現象,一你嚴重違背國家的課程設置,二你違反《教育法》,三你沒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貫徹到日常教學之中(違背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四你沒有完成你的年度教學任務。2.就課堂來說還有老師只用一支粉筆、一本書進行上課。1——4年級的教材大多以圖片形式呈現,特別是一、二年級每節課字數十個八個,如何上好這類課,不借助多媒體或不進行課程改革,課很不好上或者說你就上不好。今天我們來聽一聽西場小學胡碧瑩老師和城關實驗小學羅鳳英老師的課,或許對你今后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有一定幫助。
《道德與法治》課到底應該如何來上。要講清楚這一點,就要說一說《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更名、性質;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與學等幾個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的更名
1.教材建設需要
學校教育工作千頭萬緒,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內容等,都集中體現在課程教材之中。一個國家實施什么課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決定了這個國家想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和能夠培養什么樣的人,直接關系到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鞏固與發展,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系國家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2. 時代的需要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的教育方針)
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事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面臨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市場逐利性的挑戰,傳統教育方式面臨著網絡技術的挑戰。
在這樣一個不同社會思潮、不同教育思想激蕩、碰撞、融合的時代,課程教材如何更好地體現國家意志,明確主流價值導向,發揮應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養各環節中的統領作用,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打上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如何在課程教材中強化與時俱進意識,拓寬國際視野,及時反映世界科技新進展,吸收人類文明新成果,創新學術話語體系,大力提升課程教材質量,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我們在這些方面的任務還很艱巨。(上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我們記憶猶新;前段時間的萬達紅領巾事件,以前有一個小學校長自以為是“把紅領巾改成綠領巾”事件,這雖然說與教材無關,但足以說明學校領導思想意識淡薄、價值導向迷失。)
教材體系建設中要彰顯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體現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而又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學科門類齊全而又規范有序的教材體系,成為實現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任務的堅實基礎和強大合力,并為提升國家教育和文化力量,體現國家綜合實力作出更大的貢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法治知識,養成守法意識,使青少年了解、掌握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識和制度、明晰行為規則,自覺尊法、守法;規范行為習慣,培育法治觀念,增強青少年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分辨是非、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踐行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引導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形成對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價值認同、制度認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仍然使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
生活中的德育與法治的特點,堅持生活德育,注重兒童實踐踐行,知行統一,堅持落細落小落實。
三、定位好教學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為我們自己定位(教師) 全面把握課標;主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了解學生是教學的基礎;以活動為教與學的基本形式 。
為學生定位 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為教材定位 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還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教室里孩子的敬禮”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范例。孩子規則意識、規矩意識在這里表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孩子無意識的動作,我們追尋會發現孩子這無意識表現是有形的、是可以尋找到我們教育的軌跡。
為教與學定位 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
四、 如何上好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
胡老師《我愛我們班》、羅老師的《上學路上》,兩位老師能夠以課本為話題,引入實際范例,依據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胡碧瑩老師《我愛我們班》有效利用本班學生活動的各種照片生活素材,來依次展示班級生活快樂多(集體生活多方面)、團結友愛的同學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我為我們班點個贊(包容團結向上的集體)、全班來跳集體舞(有緊湊按規定才能跳好、規則、安全)。羅鳳英老師的《上學路上》,從學生生活出發,展示孩子們身邊的活動,以課本為話題,引入實際范例,在活動中孩子們的規則意識得以確立,然后拓展到不同上學路,教學效果比較好。
道德與法治(規則)不是灌輸,而是內藏于生活之中,是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游戲過程中實現的。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一年的校園生活,集體意識正在萌芽,他們喜歡集體生活,但是現在孩子們多是獨生子女的主客觀因素,使他們享受的關愛過多,進而導致他們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比較模糊,他們的歸屬感、責任感有待提升,團結、合作的意識需要加強。胡老師充分利用本班學生一學年的照片,讓孩子們再現了他們一年集體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讓溫暖貫穿整節課,增強了班集體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孩子們的榮譽感。
這兩節課都突出體現了課標的生活性、活動性,這是這兩節課最突出的地方。那么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怎么把課上好呢?我想我們仍要以課標為導向,緊緊圍繞品德與社會 課程性質,特別是它的實踐性 。
通過讓孩子們的搜集、整理、講解, 我們的教育就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