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應遵循兒童學習心理和個性特點,注重培養兒童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授予能理解接受的自學方法,培養他們良好的自學習慣,這樣不僅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而且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礎。
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腦的普及,教給學生網上搜集資料的方法等,也是自學時必不可少的能力。例如教“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綜合性學習內容時,可以讓學生上網查找詩歌的發展歷程、詩歌的分類及著名的古、現代詩人及其代表作,全方位了解詩歌的知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能引起學生更濃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創造才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最為典型的是在每課開頭揭題時總會拿課題做文章。有開展社會調查時是我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更多的時候是學生自己針對課題提出想知道的問題,這樣效果會更好。如教學《月光曲》一文時,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是誰譜寫的?怎樣譜寫成的?為什么要譜寫?等到分析完課文后再來回答這些問題,學生會很有興趣、很有成就感。
認真閱讀應該做到“四讀”:1、讀通。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能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意。2、讀懂。即在讀通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中心,了解一些用詞造句的方法。3、讀熟。這是加強理解和記憶的主要途徑,是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手段。可表現為復述、背誦等要求。4、讀活。即把這篇文章學到的知識方法運用到那篇文章上,甚至用到自己的寫作上,也就是知識的舉一反三。讀通是基礎,讀懂是根本,讀熟是深化,讀活是升華。因此,我們讀書就要努力做到這四點。
學以致用,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學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使方法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策略。如:用含義不同的符號標注精彩內容,用精練的語言作批注等。還有,要注重學生的課外積累,如,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抓課外閱讀,也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不能都是作文、小說。因為學生用來課外閱讀的時間必定有限,這就要求我們要依據課文,延伸擴展。另外,還可再向學生推薦一些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來讀。
抓課外閱讀,還要解決怎樣讀的問題。除了課內外結合外,還要做到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如,舉辦讀書報告會、心得交流會、辦手抄報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