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但是長大之后過年,似乎少了小時候翹首以盼的那種心情,有人說年味變淡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么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們想吃什么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span>
大家都覺得小時候最有“年味”,不僅是因為可以收壓歲錢,更因為那份過年的儀式感。
小時候的我們
熱鬧的大集擁簇著南來北往的商家,琳瑯滿目的年貨讓人感覺應接不暇,來來往往的人們手上都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
勤儉了一年下來,家家戶戶都想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放縱下自己,如果條件好,還能買只羊,年的情感縈繞于喧囂的叫賣聲中,那個年代,趕集置辦年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派對。
現在的我們
越來越多消費者早已將目光投向網絡購物平臺,上個廁所的功夫,老媽的購物車里就塞滿了十幾種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貨,吃的了吃不了的、見過的沒見過的、用的上用不上的,管它三七二十一,速度快的話,第二天大清早,樓下快遞柜就會塞滿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味。
小時候的我們
一大早換上新衣,打扮得干干凈凈。
家家戶戶最重視的春節活動之一就是拜年,而孩子們最為期盼的,當然是拿到長輩給的壓歲錢,那些紅色的、綠色的鈔票看上去是無數的大白兔奶糖召喚著自己。
在那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里,孩子們的春節幸福感是無限大的。一次性把壓歲錢花光,那種快感你有過嗎?
現在的我們
電子貨幣時代、紅包大戰、集五?!幢戕Z轟烈烈,熱熱鬧鬧,但總是讓人覺得似乎少了些什么。
科技的發展潛移默化著人們的生活,在微信中收到長輩發來的紅包,也似乎少了節時的驚喜和年的味道,但無論距離有多遠,代表心意的紅包我們都能隨時收到了,講究的就是一個方便。
小時候的我們
大年三十的夜,家家戶戶張燈結彩。
曾幾何時,不算寬敞的房間擠著全家老少,搟面的搟面,剁餡的剁餡,不時還會放幾個硬幣在餃子里,就為討個吉利,電視聲音再大也壓不住窗外次起彼伏的鞭炮聲,怕錯過哪段精彩的相聲,母親轟孩子們出去串門。過了春晚的零點報時,誰也不能去掃那滿地的瓜子皮兒。
現在的我們
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年夜飯遠不及以前那么有吸引力,也就是走個過場。大家也不愿在家忙碌準備,而是提前在飯店里定一桌就算過年了。
多少年后的今天,有人形容春晚眾口難調,還有人說春晚就像是大年三十合家歡樂的背景音樂。
春節,不僅是歲月的新舊交替,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將心中的煩惱暫時清空,置入對新一年的期待憧憬,正月里經過家人無時不刻的溫暖慢慢發酵,最終踏上第二年的征途。至于科技顛覆下的中國春節,每個人心中似乎都有不同的答案,還是那句話形容得好:春節,怎么方便怎么來,講究的就是一個舒服勁。
你家的“年味”濃嗎?
“年味”到底是什么呢?
在留言區說說
新疆人小時候都是怎么過年的!
編輯 / 徐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