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戶苗寨。被譽為苗族之都,西江苗族最早是西漢漢文帝時遷徙到這里的,距今有1800多年了。千戶苗寨現已有1285戶人家,接近6000余人生活在這里,這是中國最大的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西江苗寨的原生態保留完整,大家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族風俗文化。西江千戶苗寨整體輪廓像一對牛角,苗族崇拜牛,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這樣的建筑群落。
西江苗寨建筑都是吊腳樓。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頂全是青瓦,第一層關養牲畜;第二層住人:中間是客廳,兩側為臥房;第三層用來儲存糧食等生活資料。2005年苗族吊腳樓和銀飾鍛造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健堃
《天下西江》是豎立在“西江千戶苗寨觀景臺”入口處的一塊石碑,很多游客都在此拍照留影。
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
從觀景臺,俯視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穿著苗族服裝的青年人。
穿著苗族服裝的游客,乘興在此留下難忘的合影。
穿著苗家服裝、頭頂銀花冠、佩帶銀項圈、銀鎖的游客。租用苗族服飾每照一張像片收費10元;不租服飾照一張像片收費5元。
貴州是一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民族眾多、資源富集有巨大潛力的省份。
貴州高原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苗族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臘染、剪紙、首飾制作工藝美術瑰麗多彩。
西江千戶苗寨,整體輪廓像一對牛角。苗族崇拜牛,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這樣的牛角建筑群落。
苗族經歷了五次遷徙,第五次才來到西江。
西江千戶苗寨俯視全景。
吊腳樓。是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欄式樓房。
考古發現苗族祖先蚩尤的九黎部落,參與了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苗族生活在山區,平整地基不容易;天氣陰雨、潮濕多霧、底層不宜居住。苗族建造了通風性能良好、干爽的吊腳木樓。
俯視苗寨的層層梯田。
西江千戶苗寨觀景臺,攝影的經典場景。
觀景臺上的商店。
穿戴苗族服飾的美女。
穿戴苗族服飾的美女。
商店銷售的苗族服裝、頭巾等。
九月的原野,廣闊的田園風光。一層層梯田,拒絕外來的喧嘩。
這個較小的苗寨,在我們返程的路旁。匾額上寫著“山里人家”。
“貴州十二怪”:1、石板當瓦蓋。石板3-4厘米厚,鋪于屋頂。2、東邊下雨西邊曬。天氣變化快,時晴,時雨。3、老太太上山比車快。貴州山多,車輛繞行,故不及老太太快。
“貴州十二怪”:4、廁所隨身帶。婦女穿百折裙,田間勞作,“解手”時蹲下即可。5、背著孩子談戀愛,背娃背篼竹簍帶。6、兩片衣服前后蓋,白褲瑤婦女夏天的服飾。
“貴州十二怪”:7、婚葬哭唱三天賴。婚喪紅白喜事都要哭三天。8、十斤銀飾姑娘帶。傳說苗族姑娘全身銀飾統計為16公斤。9、三只竹鼠一麻袋。竹鼠每只20-30厘米,可食用。
“貴州十二怪”:10、草根當青菜。魚腥草(折兒根)當菜吃。11、樹皮當藥賣。杜仲皮。12、沒有辣椒不成菜。四川麻辣、辣不怕;貴州酸辣、不怕辣。
風雨橋。意為遮風避雨的橋,即可行人,也是給人乗涼休息的地方。風雨橋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木料鑿榫銜接。
風雨橋。
風雨橋。
風雨橋。
又一個苗族村。據說吊腳樓傍山而建,可以少占用平整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