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檔對話節目引起了很多父母的關注,這檔名叫《少年說》的節目是讓孩子站在天臺上對家長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其中一個男孩的喊話成為了一股清流,他喊話的主要內容主要是質疑母親為什么要讓自己做那么多的家務,而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樣只需要學習和玩耍就可以了。而母親的話也是讓很多人感到很暖心,母親表示,做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結婚以后做甩手掌柜,而是希望兒子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能夠和妻子一起承擔家務勞動,所以他需要從現在開始練習,這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時間,這個媽媽成為了“中國最好婆婆”的代表,其實,在這里我們想說,這個媽媽不僅是在這一方面很能拎得清,在孩子大腦和行為的發育發展方面,她的行為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媽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做家務對孩子大腦發育和溝通能力的影響,也就是因為這樣,中國的媽媽已經養育出了太多的高分低能的孩子,而這群孩子由于極其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導致了他們成年之后的生活并不幸福,那么首先,我們還是先來說說,做家務究竟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會有怎樣的影響。
若是缺乏勞動的訓練,那么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腦前額葉發育遲緩,而腦前額葉的作用主要是負責大腦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情緒自控力、判斷力、決策力、延期滿足能力以及自我覺知的能力。看到這里,是不是大家也就都會自己家孩子的一些情緒問題有了一個答案?如今,有很多年紀較長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的情緒,而所謂的“媽寶男”也是由于這個問題,導致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與決斷力,一切都以母親是從。
所以說,做家務是孩子人格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從現在開始,讓孩子開始接觸家務活,開始鍛煉他的各項生存技能吧,但首先,我們還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小問題:
幾歲開始做家務合適呢?
雖說做家務有很多好處,但是也不能不顧孩子自身的發展盲目進行,一般來說,2歲的孩子,已經完全能夠聽懂父母的話,并且行為能力也開始提升,所以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說將一些小的垃圾扔到垃圾桶中,撿起玩具,或者幫父母拿鞋子等,隨后可以根據孩子自身能力的不斷發展而有序的安排更難一點的家務活。
家務活的時長有沒有規定和要求呢?
一般來說,并沒有很具體的時長,可以根據做完一件家務活的時長來決定,比如說,扔垃圾是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干完的事情,而洗碗和掃地則需要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成長來逐漸將家務活的難度提高,時長自然也會不斷的提高,到6、7歲的孩子,做家務的時間在每天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但最好是保證每天做一項家務,這樣時間長了,他們各項技能都會有所提高。
最后,我想說的是,不要看扁自己的孩子,你不知道這個小家伙還有怎樣的能量,所以放開自己緊緊握著的雙手,讓孩子在勞動中成長,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的禮物比任何物質都重要
本文由這里都是大聰明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