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八年英法聯軍發動了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失陷,英法美俄四國軍艦盤踞在三岔河口一帶,揚言進攻北京。針對天津城無崇山險隘可據守的弱點,后來統兵大臣僧格林沁親王為增強天津防御外寇入侵的能力,下令圍繞天津城垣挖筑長36里的護城壕墻。挖壕溝的土正好筑墻,壕墻南北向各距城廂約三四里,壕墻東西向各距城廂約五六里,形成天津城廂之外的一道外城防御工事。于是當時的人們把這道起防御作用的環城墻,稱為“墻子”;把墻外挖的水溝,稱為“墻子河”。
由“墻子”派生的系列地名,有墻子大街、墻子上、墻子派出所、墻子河胡同等等。墻子大街位于河北區東南部,西起豐垣路,東至金鐘河東街,長210米。原是清代壕墻舊址,后成私人墳地和亂葬墓地。1935年有人在此建房,形成一條土道,人稱墻子大街。1978年拓修后沿用原名。河東區西北部振昌路中段西側,有一條長194米的胡同,名為“墻子上”。舊址原為清末修建壕墻堆成的土埝,1940年前后建房成巷,故名。紅橋區北營門西馬路與新河北大街交會處、旱橋附近有一條長120米的“墻子河胡同”。原為墻子河故道,后填河建房成巷,1953年命名為墻子河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