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5A 標準看西部景區建設現狀
2006年3月國家旅游局下發了《關于開展5A級旅游景區創建試點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開始組織全國5A景區評選。
在評選出的66個5A景區中,西部地區陜、甘、寧、青、新、云、貴、川、西藏、內蒙(西部)10省區共17個,約占1/4。17個5A景區中,文化名勝類的有5個,如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嘉峪關市嘉峪關文物景區;其他都是自然風景區,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景區、阿勒泰地區喀納斯景區等。
西部地區因其悠久、活躍的歷史,古代民族在世界史上的重要影響,獨特的氣候等自然條件,保存下來極富自然人文價值的旅游資源。其中相當部分原生資源所包含的地學、物種、文化等環境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信息具有不可移植、不可再生、惟一和多元多樣性,從而構成旅游資源最具吸引因素和永續價值的地位。近年來絲路游、青藏游、邊境游、冰川雪山沙漠探險、民族民俗風情游和草原旅游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但用5A 標準衡量,西部景區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西部的5A景區偏少,青海、西藏、內蒙古(西部)則完全沒有。西部入選景區基本是生態依托性的自然風景區,或文物名勝景區。這說明西部景區依然在“靠天吃飯”,即吃祖宗飯、吃老天爺飯。景區在環境質量、景觀質量和服務質量建設方面與中東部地區比較,差距較大。
2、休閑度假景區極少,而且未形成休閑度假產品體系,其中大部分是觀光景區。說明西部景區在全國旅游產業系統升級的發展進程中已經拉在后面。西北地區5A景區中可以稱為休閑度假景區的只有新疆喀納斯、寧夏沙湖風景區兩個。
3、多數景區建設仍然停留在資源導向型的小規模、低水平重復階段,沒有把旅游作為大產業的發展戰略思想,并樹立市場導向的旅游開發理念,因此投資效益差,很難達到5A景區的經濟指標。
二、西部景區的5A之路
我們認為今后西部地區景區建設思路應當走“5A路線”,即結合資源、區位、市場實際,以5A高標準要求,集中解決景區提升發展、旅游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主要問題。
1、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大型、重點景區,推動本地區旅游產業升級和景區結構、布局調整。從西部現有景區看,同質化、重復性建設現象突出,造成資源浪費,惡性競爭,無助于改變本地區旅游產業結構調整,旅游市場格局。
目前西部地區景區建設的關鍵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即一個省或地區急需冷靜地梳理整合資源,科學規劃,集中力量建設好一兩個環境、景觀、服務、功能完善的,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旅游供給、產業結構,拉動旅游市場的大型休閑度假景區。如本院規劃在甘肅省臨潭縣打造的冶力關休閑度假風景區;青海省現正集中力量,依托黃河、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熱貢藝術,在黃南州尖扎縣坎布拉鎮打造的青海旅游第一鎮。
2、以旅游產品開發為中心,有效帶動景區建設,提升景區質量和效益。
目前西部地區景區建設投入多在道路、住宿等基礎設施方面,多數以初級觀光產品為主,除住宿、餐飲外沒有什么旅游功能,景區收入基本是門票+吃飯,沒有意識到構筑豐富的旅游產品體系對景區建設的重要性。本院在規劃甘肅省冶力關旅游區中提出冶力關旅游小鎮、江淮風情休閑、草原深處江淮人家、冶海滑雪場、水上休閑、滑翔傘運動、溫泉養生、冶木峽漂流、黃澗子月亮灣森林休閑度假、親昵溝生殖崇拜大觀、蓮花山花兒會民俗旅游等產品,提升為以中心城市蘭州市場為基礎的5A風景區、甘肅省大型休閑度假示范旅游基地。
三、依托壟斷性資源,發展專項旅游
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在生態獨特性、歷史遺存珍稀性、民族民俗文化豐富性各方面都具有壟斷價值,由此可以發展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專項旅游。如冰川、沙漠、熱帶雨林探險,文化考古旅游,西部特有民族文化考察和民俗體驗等。這些專項旅游近年來已成為拉動西部旅游市場的熱點、熱線。不但拉動國內旅游,而且吸引了大量國際游客,提高了西部旅游的知名度。如云南版納風情游、滇西北大理、麗江古城游、絲綢之路游、茶馬古道游、喀什噶爾維吾爾風情游等。
今后應大力挖掘獨特性資源,積極發展專項旅游,以長(資源)避短(區位交通),以特(旅游產品)取勝,以點(景區)帶面(區域),快速突破國際旅游市場,為創建5A景區的國際化平臺努力。
四、依托產業,和諧發展
旅游業是關聯度極高的產業,也是產業鏈波動敏感性行業。就景區來說,政策影響和產業依托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建設5A景區必須關注與景區相關的產業和產業政策。
1、宏觀政策。
旅游業作為西部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是沒有問題的。但西部旅游業,特別是5A景區開發建設還是要走生態第一、資源節約,集約發展的道路,避免以往遍地開花、資源浪費、效益低下的弊端。應當特別關注國家宏觀政策對旅游發展的要求和引導。目前有三個政策十分重要:《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上述政策在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口與經濟在國土空間合理、均衡分布;堅持尊重自然,開發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發展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確保生態安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城鄉統籌堅持集約開發,引導產業相對集聚發展等方面對今后5A景區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
2、具體的產業政策。
5A景區一般為規模較大旅游區,必然涉及城鎮建設、古村鎮文保單位、新農村建設、環保、土地、森林、河流、草原、農業等領域。因此必須借助具體的產業政策促進自身發展。如在林業方面,許多林場已經改變體制、功能,成為國家森林公園、A級風景區,走上環境友好型的旅游發展道路。
3、土地政策。
近年來隨著景區開發投融資渠道的拓展,一些地產商打著旅游景區開發的幌子進入旅游產業,在為風景區發展注入資本活力的同時,往往由于土地違法導致投資失敗。
4、產業依托。
毫無疑問,鄉村旅游必須依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來壯大發展。如我院編制的《西安市秦嶺北麓旅游整體開發策劃》就涉及到上述幾乎所有產業。如果沒有農業產業調整依托、林業部門配合、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文保、環保、水務協調,打造“山水西安”旅游區根本無法實現。實踐表明,凡是景區發展有基礎、有活力的,必有堅實的產業依托,旅游景區和相關產業必然是和諧發展的。
(此文源自旅游策劃規劃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