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
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癥,為鼻科常見病。各種鼻竇炎中,上領竇炎最多見,依次為篩竇、額竇和蝶竇的炎癥。鼻竇炎可以單發,亦可以多發。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多繼發于急性鼻腔感染,以鼻寨、多膿涕、頭痛為主要特征;慢性化膿性鼻竇炎常繼發于急性化膿性鼻竇炎,以多膿涕為主要表現,伴有輕重不一的鼻、頭痛及嗅覺障礙鼻竇炎病屬中醫學“鼻淵、“腦漏等范疇。
【臨床應用】
(1)楊氏應用蒼耳子湯與麻杏石甘湯加減配合西藥治療鼻竇炎31例。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中醫以清瀉肺經風熱、脾經濕熱,宣通鼻竅、清熱宣肺,活血消腫為主的中藥口服基本方:石膏24g,蒼耳子、辛夷、麻黃、杏仁、蒲公英、連翹各9g川芎、防風、黃苓、草、白芷、薄荷各6g,細辛3g,升麻4.5g,隨癥加減口干者加生地、冬;咽癢可加桔梗、山豆根。結果:治療組31例,有效30例,其中治愈18例,顯效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
(2)陳氏2采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常年變應性鼻炎2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麻杏石甘湯加治療。基本方:麻黃12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10g,黃芪30g,升麻10g,防風10g,辛夷12g,蒼耳子12g,細辛3g,正味子10g:加減:若分泌物為黃稠黏膿者,加敗醬草20g或金銀花20g。結果:本組20例中,顯效18例,占90%;有效2例,占10%所有患者均治療1~4個療程
【病案舉例】
(1)者,女,25歲2001年3月12日初診。自述頭痛10余年,常有發作,時輕時重近又發作2月現癥:每晨起頭痛,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最重,午后減輕。眩暈沉,前額悶熱,鼻塞濁涕,黃黏臭,舌質淡紅,苔薄白于,脈弦有力。X光片示:左側上領竇及右側額竇較高密度影。西醫診斷:鼻竇炎。中醫診斷:鼻淵證屬邪熱壅肺,閉阻竇竅治以散邪清熱,消腫排膿,活血止痛用麻杏甘石湯加、
味,藥物:麻黃、細、甘草各5g、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菊花、杏仁各12g,石膏80g,黃芩、川芎各15,銀花、連翹各20g,大棗5枚,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3劑后頭痛減輕,仍鼻塞濁涕,石膏加至120g,連續服5劑,鼻塞減輕,鼻涕轉為淡黃冉服15劑頭痛止,鼻竅通利,時流出少量清涕X光片示:左側上領竇氣化良好,右側額仍有較高密度影,病人飲食一切正常,照上方再服20劑,X光片示右側額竇也恢復正常為防止復發,病人要求帶藥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復發
按:鼻竇炎分為慢性鼻竇炎和急性鼻竇炎中醫學認為“鼻乃清竅,為肺之門戶”,其功能正常與否全賴“清陽充養”,如《靈樞·脈度》認為:“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鼻竇炎多由氣虛不固,外邪侵襲,邪入化熱,壅于肺竅,氣血搏結,化腐成癰而生,導致鼻塞流涕、頭痛頭脹、身疲肢倦,更易外感。外感后鼻竇炎進一步加重,如此互為因果,反復發作。本例患者頭痛反復發作10余年,在此病理機制中,膿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病因。故升清降濁,消腫排膿則是最有效最根本的治療法則以麻黃杏仁甘草石青湯為主方,方中麻黃助石青清熱透邪、宣肺通竅為君藥;蒼耳子、辛夷助麻黃散邪通竅,黃芩助石青清肺胃之實熱,也清少陽膽經之邪熱,共為臣藥;佐以杏仁潤肺下氣,白芷、川芎、細辛活血止痛、消腫排膿;使以甘草、大棗調諸藥、和營衛
(2)陳某,女,17歲1995年4月26日就診2月前感未徹底治愈,繼之頭痛頭暈、頭脹,鼻塞,流黃濁鼻涕,嗅覺減退,記憶力減弱,神倦。近半月來上述癥狀加重,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鼻竇攝片示:兩側上頜竇、篩竇竇腔混濁,密度增高,其余鼻竇無病變,診為急性上頜竇、篩竇炎?;痉剑壕栈?0,荊芥10g服3劑后,諸癥明顯減輕。又服6劑,諸癥痊愈。為防復發,又服10劑。鼻竇攝片示:左側上頜竇稍模糊,其余鼻竇無病變。隨訪6年未復發按:急性鼻竇炎多由感冒未及時治愈而繼發這主要由于鼻腔自身存有多種細菌,每當身體勞累、受涼、抵抗力下降時,病菌機大量繁殖,使鼻腔黏膜發生急性炎癥,易于影響鼻竇黏膜引起鼻竇炎本例患者初起有感胃之因,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肺經有熱,失于清肅,致使邪毒循經上犯,結滯鼻竅,灼傷鼻竇肌膜而為本病。因肺熱為本,鼻淵為標,故治療首重清肺,方用清肺效方麻杏石甘湯,服后肺熱得清則邪毒自不上犯,鼻淵乃愈。
(3)胥某,男,7歲2000年5月13日初診患常年變應性鼻炎4年,曾行脫敏、抗組胺類、激素、鼻炎康等藥物治療,療效不理想現癥見鼻寨,鼻癢,流漿液樣涕,噴嚏查:鼻中隔不偏,兩下鼻甲蒼白水腫肥大,舌質淡紅,白,脈弱。西醫診斷:常年變應性鼻炎中醫診斷:鼻航予以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服藥后患者覺第1天晚上睡覺時鼻腔通暢,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再連服5劑,癥狀體征均基本消失而愈
按:“常年變應性鼻炎”是“針對季節性鼻炎”而言,多發生于體質較弱的患者,臨床上治療常年變應性鼻炎方法較多,但以中藥治療見效快,維持時間長,且用藥方便。本例患者常年變應性鼻炎時間較久,反復發作,故其體質較弱且陽虛明顯陽虛則衛表不固,外為風寒所襲,寒邪壅滯于鼻竅,日久致使肺氣不宣、津液停聚而成鼻淵治宜宣肺開竅,采用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
(4)周某,女,33歲。1988年10月2日初診3年來,常因氣候變化、起居不,反復出現流濁涕、量多不止,常伴打噴嚏、鼻塞、頭捕、不聞香臭、惡寒肢冷等癥,多家醫院均診為過敏性鼻炎,屢經巾藥治療,癥狀雖一時得以緩解,但病情反復,痛苦不堪。刻下: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緊。屬陽虛夾寒證。藥用生麻黃先煎去沫)、杏仁各10g,生石膏30g,粉甘草3g,炮附子(先煎半小時)10g,細辛(后下)3g、蔥白(后下)20g.2劑,水煎溫服二診:癥狀減輕,精神好轉,續服上方2劑,諸癥悉除。囑其常服玉屏風膠囊以善后,隨訪2年,其證不再發5】
按:與上例患者不同,本例患者為過敏性鼻炎,病史日久,亦伴陽虛夾寒之征象,如惡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緊同時,患者多于季節交換、起居不慎時反復出現流濁涕、噴、鼻塞、頭痛等癥狀皆因其陽虛不能衛外,易被寒邪侵襲所致運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后,以益氣固表之玉屏風散善后可獲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