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人類七千年文明,文明的標志是國家的誕生。縱觀人類文明史七千年,人類史上誕生過個大大小小的無數國家。王朝更迭頻繁的,有的很暫時,二世而亡,或者更短。而有的王朝帝國長達上千年,比如拜占庭帝國,存在時間1058年。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從公元395年開始,到1453年5月29日,也就是中國明朝的景泰四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橫跨11個世紀,存在1058年。是史學界普遍承認人類史上最長的帝國。
當然,東羅馬也好,拜占庭也罷,都是后人的說法。正如東晉人從來不說自己是東晉,拜占庭人也從來就認為自己是羅馬,其國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內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他們的元首也依然叫做羅馬皇帝,盡管帝國的首都早就不在羅馬,羅馬城也衰頹得不像樣子。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一稱呼。
拜占庭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核心地區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領土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
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也在7世紀之前曾是帝國的國土。
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
那么,我的疑問是為何拜占庭帝國能夠屹立千年不倒?
首先,地理位置好。在羅馬帝國分裂之時,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三面環水,呈半島樣。當時羅馬帝國有強大的海軍。何況遠離歐洲,遠離地中海,遠離意大利,實際上避開了戰爭的鋒芒。城市地下貯水工程能夠三個月用。
其次,君士坦丁是東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是一個有政治遠見的人,而且第一次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性,即東正教。這種一神崇拜,這種單純的性質正是大一統帝國需要的。這就正如漢帝國獨尊儒術并非多么喜歡儒學,只不過儒家學說更適合成為統一帝國的統一思想。不僅如此,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主持了主教會議,一方面是理順各教派的紛爭,另一方面實際上他自己做了影子教皇。東羅馬帝國是政教合一的。
再次,6世紀優士丁尼皇帝鞏固了拜占庭帝國。一方面用戰爭擴大了領土;另一方面加強了立法。
最后是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主要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在第4次東征時,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順手打劫了一把。
這就是拜占庭帝國屹立千年不倒的原因,當然,最后還是覆滅了,那么,延續千年的拜占庭帝國為何最終還是滅亡了呢?
對此觀點不一,有些人認為是十字軍的劫掠和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導致了帝國的滅亡,要是沒有這些因素,也許這個帝國還能穩定存在一段時間。但這不是根本原因,只能是加速了帝國的滅亡,而不是導致帝國滅亡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拜占庭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幾乎都以為自己是羅馬皇帝的繼承人,正如中國的五胡都認同華夏,建立政權后都自稱中華皇帝,那時的希臘人和日耳曼人也都認同羅馬,只要他們曾經生活在羅馬文明圈,或者皈依了基督教。
所以,他們肩負著恢復羅馬帝國的神圣使命。先是查士丁尼把歷代的羅馬法律進行匯編,以重振羅馬帝國雄風;然后赫拉克里烏斯皇帝反擊敵人收復失地;最終里奧三世粉碎了阿拉伯人的進攻,拜占庭帝國達到全盛。
隨著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帝國皇帝發動了無數次征服戰爭,最終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然而在同一時期,西歐生產力快速發展,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通過“采邑改革”進入了封建社會。可以這樣說,不論拜占庭帝國做出過多大努力,或者羅馬帝國曾經有多么強大,它所要復興的還是奴隸制文明。這是歷史的倒退,就好比項目恢復分封制,朱元璋的藩王制度等等。落后生產關系的阻礙,使拜占庭生產力得不到發展,從而成為一個過時的落伍國家,被歷史的車輪淘汰。
而且帝國后期,政策搖擺不定,朝令夕改,宮廷斗爭不絕,地方勢力離心離德,貴族豪門腐敗淫樂。社會上層出現明顯分化,勾心斗角,互不相容,民族矛盾也日趨尖銳。
最終輝煌的拜占庭帝國,同其他許多帝國一樣,內部的衰落招致了外來侵略。所以說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由于帝國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