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就業,高收入地樂業,一方面是要通過縣域經濟的強大,工業化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但這種模式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脫離鄉村親情文化的負面影響會逐步放大。
另一個可行的途徑就是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特色,把建設新農村和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在保持鄉村優美環境的基礎上,使得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條件改善,進而實現美麗鄉村的愿景。
新農村建設自2006年試點以來,已走過了十個年頭。近期,《半月談》雜志對這十年的喜憂得失進行了專題調研。報道指出,如火如荼推進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同時潛伏著種種隱患和病癥。
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財力有限,開發商資金周轉不靈,加上農民上樓動力不足,農村社區建設項目剛啟動便遭遇“掉鏈子”,成了“爛尾”工程;有的建成后卻長久無人居住,成了“鬼樓”。
讓農村集中建設、農民集中居住,不僅有利于公共資源的共建和共享,更有利于統籌城鄉規劃和改善人居環境,但為何初衷美好的愿景,在實際落地中出現如此大的偏差?
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原來傳統的農村生態被打破后,一種新的生態鏈沒有被建立起來。沒了收入保障的農民,再漂亮的樓房,也不如麥子豐收的喜悅。
在傳統的農村地區,圍繞著農耕建立起來一套的社會生態,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這個生態中能夠平衡相處,雖然收入微薄,但是有限的資源依舊能夠實現閉環。
但新農村建設以后,許多地方“一刀切”的強勢推進撤村并居,大拆大建,恨不得一夜之間消滅舊式形態的村莊而代之以集中居住、整齊劃一的樓群小區。但由于許多縣域產業空心化,就業機會嚴重匱乏,縣域財政公共服務覆蓋不到、提供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造成農民生活成本大漲、不愿“上樓”。
如此,原來的生態被打破了,農民失去了原來的收入來源和生活方式,沒有新的穩定工作,同時參照城市標準興建的高樓大廈完全失去了鄉土的情感。有調查顯示,現在農民反對的不是新農村,也不是城鎮化,而是在就業不穩、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將他們“趕上樓”。
那么,如何建立一種新的生態,使新農村建設真正能夠“讓農村人過上城里人生活”,筆者認為,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大社區、小社會”的思路整體規劃,建立一種新的生活、生產方式,讓樂業和安居同步實現。
讓農民就業,高收入地樂業,一方面是要通過縣域經濟的強大,工業化的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但這種模式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脫離鄉村親情文化的負面影響會逐步放大。
另一個可行的途徑就是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特色,把建設新農村和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在保持鄉村優美環境的基礎上,使得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條件改善,進而實現美麗鄉村的愿景。
新型農村綜合體在無錫某鎮有了一個落地案例。該鎮雖然有著良好的田園風光和文化資源,但是一直沒有開發,在傳統的農耕時代過去后,和其他地方一樣,陷入破落的僵局。
2013年開始,參照城市綜合體的概念,政府和投資商開始聯合打造“田園綜合體”。和其他地方城市化大拆大建的不同,該鎮保持了宅基地紅線不動的前提下,把“田園綜合體”分出農業、田園社區、休閑旅游和示范區等幾大集群。經過兩年多的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合理、鄉村文化保存良好、農業產業升級、旅游業態豐富成熟的“田園綜合體”初見雛形。
筆者認為,結合無錫某鎮的模式,可以把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的規劃總結出來幾個核心要素:
1、美麗鄉村建設,不是按照城市模樣去大拆大建。要遵循原有的建筑形態、空間格局和原生植物,在此基礎上進行鄉村空間的產業整合。如此最大程度保留村民對于鄉村的記憶和情感。
2、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因為建設而丟棄農業。相反,應該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結合有機循環農業理念,升級傳統農業,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民俗農業等。
3、從策劃開始,樹立綜合體的整體概念。以農業生產、鄉村生活、農村景觀為核心組織要素,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進行空間實體布局。
4、前期策劃規劃中,要注重整體項目的“造血功能”,前期政府主導,有利于項目快速推薦,但是如果項目沒有自身造血功能,將不可持續發展。
5、作為“造血功能”重要載體,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現代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沒有城市里的那種緊張感,它特有的是田園文化以及對個人的包容性,帶給人心靈與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所以美麗鄉村建設,要圍繞這個精神內涵展開。
6、在設計“造血功能”時,要注重各種業態的整合,無論是無論是有機農業區的種植、還是親子游、民宿、餐飲,都融入到一個整體的生態之中,通過將田園空間與居住、農業與休閑、文化產業與工作空間有機結合,實現效益擴大,延展復合化功能。
作為社會生態的核心,和人體一樣,造血功能是這個生態能夠維持的前提。在鄉愁已經成為社會珍惜資源的今天,鄉村也已成為城里人的情感歸宿地。發揮好鄉村的優勢,把鄉村建設和農業以及休閑產業結合起來,才是打造新型農村、美麗鄉村的前提。
2009年上海世博會上提出一句口號,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是筆者想說,美麗鄉村可以讓城市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