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木堯并不完全認同市場化思維。木堯每次去超市,總愛買一些新奇的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有些甚至連用都不會用,可我為啥還是買了?我明明不知道這種產品的存世啊?這就叫創造需求,而不是迎合市場、迎合需求!市場化思維的缺陷就是:在大數據不全面的情況下,如何判定你的市場化引導是正確的?
其次,木堯也不完全贊同否定產業鏈思維。因勢利導的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是完全可行的,自己的特色資源不用用啥?難道把湖填了種果樹、把樹伐了挖池塘、把山峰炸了建大棚、把雪鏟了玩滑草嗎?當然,資源如果雷同,需要差異化運營,切莫怕腦袋定位倒是真的。
最后,呂彥老師這篇文章其實我很賞識,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的確值得深思、反思!因此,特奉此文供大家學習。
2014年,是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最受關注的一年,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20年來最關鍵的轉型之年。從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開始,國家和地方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帶來利好的政策——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升級旅游休閑消費、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土地權屬三權分離、財政資金引導、農業科技與農業經營主體創新以及農業環境改善等,讓更多人的眼光都聚集到城市周邊的休閑農業資源。強勁的消費趨動,適時的政策鼓勵,產業雖小卻量大的聚合態勢,帶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前所未有的繁榮,預計產業規模在下一個五年將達到又一輪高峰。
但是,在這些趨勢背后,仍有許多具體的核心問題非常突出:消費項目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休閑農業發展面臨提檔升級;大多數經營園區定位不清晰,市場化程度弱,企業化經營和管理的能力弱;消費者與經營園區缺乏信息對稱的商業平臺……不管是區域休閑農業的管理者,還是經營者或是行業服務者,都面臨著思維方式的轉型。
大轉型時代的休閑農業
需要市場化的思維
思維方式是所有改變的根源。休閑農業也需要跨界的人才,用好跨界的資源,以跨界的思維實現轉型。
產業鏈思維是習慣,市場化思維是突破
在休閑農業領域,我們看見更多的案例是區域資源的管理者在用產業鏈的思維做事情,即先從“我有什么資源”出發鼓勵投入甚至直接投入興建各種休閑農業園區或民俗村。可是我們建好了農業科技園、博覽園、農耕園、文化園,消費者是否會喜歡,是否真的會來消費?于是,我們有了大量入不敷出的園區,有了大量重點扶持卻不受消費者青睞的園區。因此,產業鏈思維不能解決休閑農業發展的問題,產業鏈的投入是否有效,最終還要市場消費鏈的邏輯檢驗。
市場化思維是以消費需求來打造休閑農業園區,所以其目標是帶來有效消費者。按市場規律看,只要有了消費者,所有問題都有了出路:整個產業就有了買單者;園區、農戶就有了自發投入的理由;社會資本就有了投入的理由;產業就有了逐步完善的空間;就可以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當地農產品就有了溢價的空間;區域的地產價值都有了提升的理由。因此,休閑農業的發展問題只有通過市場化思維來解決,才能打造出具備競爭力的市場驅動模式。
市場化思維的核心落點是主題定位
主題定位要解決的問題是:給消費者一個來的理由。
不管從宏觀區域休閑農業發展還是從微觀休閑園區發展而言,確定休閑農業主題都是在給消費者造夢:烏鎮憑借其秀麗的水鄉和江南文化為消費者打造了江南水鄉的溫軟旖旎之夢;麗江以其獨特的度假文化為消費者打造了閑散度假之夢;婺源以其大面積的油菜花為消費者打造了金色田園之夢……
隨著消費者度假要求的不斷提高,僅有吃飯、采摘、垂釣、游園這種簡單層面的消費已經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滿足感了。去看過臺灣休閑農業的人都會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每一家園區都有鮮明的主題。都市消費人群越來越成熟,對休閑方式和場所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如果休閑農莊的主題不明確,消費者即使來了,也難以記住你,很難重復再來。因此,下一個階段休閑農莊最大的競爭是主題的競爭,因為休閑農業的農莊主題時代到來了。
在一個鮮明的主題下,園區的景觀小品、建設風格以及項目設定便都有了落點,推廣也有了鮮活的內容。消費者尤其需要有情感、有趣味、有文化的參與和體驗性項目,一個明確的主題更容易承載這些生動的內容。如北京通州蕃茄聯合國(金福藝農)通過蕃茄這樣一個主題,進行創意文化延展,體驗項目延展,品牌活動延展等。蕃茄不僅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有情感的載體,每個消費者都會記住它的主題。
如何用市場化思維
形成主題定位?
根據市場化的思維方式,大到一個區域休閑農業的整體發展,小到一個園區的發展,首先要明確的是在龐大的消費人群中確定園區的目標人群是誰,然后挖掘目標人群的需求并結合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深入分析與深度創意,從而確定休閑農業主題,進而用相應的消費項目支撐主題,才能形成有效的定位體系。
休閑農業高速增長和快速發展時期已經來臨,市場競爭法則會不斷優勝劣汰,用市場力量去修正休閑農業的產業布局與項目設定。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伴隨著互聯網思維主導下的消費浪潮,休閑農業管理者和經營者應該轉換思維,用市場化思維改變自身,迎接休閑農業主題時代的到來。
作者:呂 彥
來源:京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