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花,學名:Catharanthus roseus (L.)G. Don,別名金盞草、四時春、日日新、雁頭紅、三萬花。臺灣育種出多個品種,育種以花朵越大為趨勢。中草藥用途上,全草入藥可止痛、消炎、安眠、通便及利尿等。亦有醫者配伍入治療癌癥的復方,作為藥材中的一味,可能是考量到它所具有的抗腫瘤成分。
全株具毒性需斟酌注意。誤食后,會造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肌肉無力、四肢麻痹等癥狀。其乳汁中所含生物堿,如長春花堿和長春新堿(vincristine),被提煉出來作為多種癌癥如白血病、哈杰金氏癥所用的化學治療藥物。
花色依品種不同而不同,有深桃紅、桃紅、白、白花紅心等色,全年能開花,僅冬季略少,花姿花色柔美悅目。
長春花原產非洲東部。喜溫暖、稍干燥和陽光充足環境。生長適溫3~7月為18~24℃,9月至翌年3月為13~18℃,冬季溫度不低于10℃。長春花忌濕怕澇,盆土澆水不宜過多,過濕影響生長發育。尤其室內過冬植株應嚴格控制澆水,以干燥為好,否則極易受凍。露地栽培,盛夏陣雨,注意及時排水,以免受澇造成整片死亡。
長春花為喜光性植物,生長期必須有充足陽光,葉片蒼翠有光澤,花色鮮艷。若長期生長在蔭蔽處,葉片發黃落葉。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士,耐瘠薄土壤,但切忌偏堿性。板結、通氣性差的黏質土壤,結果植株生長不良,葉子發黃,不開花常用播種、扦插和繁殖。盆栽或花壇脫盆地栽,從5月下旬開花至11月上旬,長達5個多月。在花期隨時摘除殘花,以免殘花發霉影響植株生長和觀賞價值。8~10月為長春花采種期,應隨熟隨采,以免種子散失生長習性:性喜高溫、高濕、耐半陰,不耐嚴寒,最適宜溫度為20℃-33℃,喜陽光,忌濕怕澇,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鹽堿土壤不宜,以排水良好、通風透氣的砂質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壤為好,花期、果期幾乎全年分布范圍:原產地中海沿岸、印度、熱帶美洲。中國栽培長春花的歷史不長,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區栽培,廣東、廣西、云南等省(自治區)栽培較為普遍。中國各省市從世界引進不少長春花的新品種,用于盆栽和栽植槽觀賞。栽培技術長春花多為播種育苗,也可扦插育苗,但扦插繁殖的苗木生長勢不如播種實生苗強健。
1、播種育苗
①采種時間:長春花果實因開花時間不同而成熟期也不一致,因此種子要隨熟隨采。果實成熟、顏色轉黑后皮易裂開使種子散失,故需及時采種。當看到果皮發黃,并能隱約映出里面黑色的種子時,就要采收。②播種時間: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20~25℃,通常在3~5月播種繁殖,多作一年生栽培。為提早開花,可在早春溫室播種育苗,給以20℃環境,春暖移至露地培育。
③苗床準備:苗床要選擇地勢高爽、朝南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最好用泥炭+珍珠巖按3∶1配制,也可用腐葉土,用500~600倍多菌靈液澆透,稍干后翻松及平整土地,做成1.2米寬的畦面。④播種技術:用撒播法播種,1000粒/平方米左右。播種后要用細薄沙土覆蓋,勿使種子直接見光,用細噴壺澆足水,蓋上薄膜或草簾以保持土壤濕潤,7~10天即可出苗。出苗后撤掉薄膜或草簾,逐步加強光照。幼苗時期生長緩慢,氣溫升高后生長較快。要及時間苗。為預防長春花猝倒病應每周用800倍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噴澆一次,連續2~3周。光照調節:長春花為陽性植物,生長、開花均要求陽光充足,光照充足還有利于防止植株徒長。冬季陽光不足,氣溫降低,不利于生長。溫度控制:長春花對低溫比較敏感,所以溫度的控制很重要。在長江流域冬季一定要采用保護地栽培,低于15℃以后停止生長,低于5℃會受凍害。由于長春花比較耐高溫,所以在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經常在夏季和國慶節等高溫季節應用。水肥管理:長春花雨淋后植株易腐爛,降雨多的地方需大棚種植,介質需排水良好對于完全用人工栽培的,則施肥宜采用20–10–20和14–0–14的水溶性肥料,以200~250ppm的濃度7~10天交替施用一次。在冬季氣溫較低時,要減少20–10–20肥的使用量。如果是用普通土壤為介質的,則可以用復合肥在介質裝盆前適量混合作基肥。當肥力不足時,再追施水溶性肥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