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朋友在感嘆相比于周邊國家,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已經毀得不行了。 突然發問自己,那什么又是我們的文化呢?我們的文化精髓又存附于哪里呢?有個比喻說文化就像是河床里淘出來的金子,沉甸甸、亮閃閃。那么這河水就應該是那漫漫的歷史了吧。 回盼中華五千年長河,那最璀璨、最耀眼的應該是哪一段呢?是哪一段文明積攢下了這么底蘊厚重的文化結晶呢?我的答案是春秋,燦爛且不朽的春秋!
今天開講,先講講中國的姓氏。了解一下姓氏的起源應該是文化中最基本的層面了。而當下的百家姓氏追本溯源,基本大都是在春秋時期創立并發展起來的。
如果問'哪一個姓氏是最偉大的?’,我想,答案應該是“姬”姓。各位先別忙著撇嘴,也別急著滿地揀磚頭,往下看您就知道追溯到幾千年前,您的姓可能就來源于姬姓的演變。
在談論姬姓之前,我們先來看下古代“姓”與“氏”的區別。古代的姓很少,姬、姜、娰、姚都是姓(注意一下,由于那時是母系氏族,所以許多姓都有女字旁)。 比如黃帝姓姬、炎帝姓姜。而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的,主要有三個來源:
1, 父親或祖父的字
2, 封地的地名
3, 父親或祖父做官做得出色,后代以其官名為姓
回過頭來我們再講姬姓如何偉大: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就姓姬!黃帝本久居于姬水,故取姬姓。而中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三個朝代周朝就是黃帝的后裔開創的,也姓姬。周文王叫姬昌,發明了周易,他兒子武王姬發,滅商立周。據傳文王有99個兒子,而武王滅商紂后,下車分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他的眾多弟弟、叔伯、親戚、功臣,總共72國諸侯,其中姬姓53國。按照古時姓氏來源法則的第二條,文王的后代也就成了許多姓氏的祖先。以諸侯國名為姓的有齊、魯、宋、鄭、吳、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許等,都是今天的常見姓氏。(以上諸姓中,只有齊、宋、楚、秦不是姬姓后裔,齊是武王大謀士姜子牙的封地、而商王后裔微子啟被封宋公*,楚國是火神祝融的后裔,能被封到楚是因為其后人鬻熊是周文王的干兒子、而秦姓溯源是贏非子為后來的周孝王養馬養得好才被封到秦,開國立業)。
除了這些被歷代周王封為諸侯國的后人以國為姓,這些諸侯也不斷把所域疆土分封給公族(姬姓)或大臣作為他們的采邑,說白了,就是把這些土地上的人及產品都拿來供養這些大地主了。比如周武王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岔生的后代便姓蘇了;齊太公之孫季子食采于崔邑,季子便以邑為姓,稱崔氏;孟嘗君田文繼承父親的封邑薛,其后便稱薛姓,等等,不勝枚舉。
以上是按封地為姓氏,而按第一條:以先輩的字為氏的也不少。比如衛康叔的八世孫,衛國重臣公孫確,為了衛國的存亡,用計謀將自己兒子厚和厚所幫助的弒父太子州吁騙到陳國殺了。公孫確本也姓姬,字石,后人沿用他的字為姓,也就是公孫確是石姓的始祖。(順便說一句,《左傳》里對石確殺石厚的評價是'大義滅親’,這也正是這個成語的出處。)再比如大圣人孔子的孔姓也是這么來的:孔子的六世爺爺是前面提過的宋公的后代,名嘉、字孔父,任大司馬,因太宰華督作亂被殺。嘉的兒子木金被家人抱著逃難到魯國,遂以父親的字為姓氏,改姓孔。
據統計,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漢族常用姓氏中,大約有一半是出自文王后代的。也就是說,追本溯源,大家都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