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國醫名師學術精粹 陳昭定分型辨治兒童多動癥經驗 |
補腎調肝靜躁童 |
|
□ 侯林毅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 |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兒童醫院中醫科原主任陳昭定主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兒科工作已有50余年,他師從燕京派北京“小兒王”兒科大家王鵬飛,積累了豐富的兒科臨床經驗。筆者今僅將其治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癥)的臨床經驗簡介如下。
明辨病因病機
小兒多動癥是一種神經性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癥,多發于6~14歲的兒童,是一種常見于兒童時期的行為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不寧,容易激惹,任性沖動等;還常伴發心理障礙,學習困難,品行障礙,重者抽動障礙及某些情緒障礙等。
中醫古藉中無“兒童多動癥”這一癥名。20世紀70年代前,中醫治療本病的報道很少,80年代后此病增多,中醫臨床治療報道也增多。近年來,該病在我國呈上升趨勢。
陳昭定認為,根據臨床表現應將其歸屬于中醫“躁動”、“失聰”、“健忘”等范疇。并強調病因是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護養不當,外傷、病后、情志失調等造成。所以在就診時詢問病史是很重要的,不能忽略。
他說,作為一個醫生要與時俱進,注重患兒的遺傳與體質因素:如雙親有心理或精神障礙的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分娩過程中顱腦損傷、窒息、黃疸,嬰兒時期的驚風,熱病、疳證及顱腦外傷等可誘發本病。患兒的生長環境因素,如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空氣污染以及家庭不和,缺乏關愛,心理壓抑,惡劣的家庭環境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都可造成兒童心理異常,促使本病發生。
以上這些都要在臨床上引起重視,在以后的治療過程中才能加以引導,從而收到比較好的療效。
陳昭定強調生物學因素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和基礎,而環境因素則起促進或加重作用。尤其頻看電視、玩電腦、“玩伴危機”對本病的發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強調本病的病因病機是臟腑功能失常、陰陽失調,病位在心、肝、腎三臟。
因心藏神,腎藏志,心氣不足,則智竅不通而昏聵不敏,接受及理解能力差,學習成績不良。腎陽不足,則神志不聰而善忘,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則心神不安,志存變無恒,情反復無常,性急躁而不耐煩;故臨床有神、志、情、性四種常見癥狀。
他在臨床中還強調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七情主思,與心、肝、腎都密切相關,故脾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關系也很密切。
規范診斷
關于小兒多動癥的診斷,中醫目前尚無一個被公認的、具有特異性的檢查指導和客觀標準。陳昭定強調要盡量做到診斷規范,適當參考國際標準,以便于發現規律和總結交流經驗。目前可以參照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簡稱(DMS-ⅳ)為臨床診斷標準,結合心理測試(包括注意力測試,家庭、學校調查問卷,多動量表)等為患兒做出診斷,進行綜合評價。
在此基礎上,中醫的辨證分型仍不能缺少,要詳盡收集病史、體檢和神經精神系統檢查與測試等,在醫療實踐中以臨床證候診斷為主。
證分三型論治
陳昭定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分為三型。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型:表現為多動多語,急躁易怒,沖動任性,難以自抑,神思渙散,難以靜坐,注意力不能集中,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盜汗,喜食冷飲,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心脾氣虛,神失所養型:表現為心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或雖能集中但時間短暫,活動過多,動作行為雜亂無目的性,氣短,精神倦怠,常自汗出,記憶力差,喜忘心悸,夜寐不寧,多夢夜驚,口吃,面色白光白少華,納食不佳,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或細弱。
濕熱內蘊,痰火擾心型:表現為多動難靜,煩躁不寧,沖動任性,難以制約,神思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中煩熱,懊憹不眠,納少,尿赤,口渴,大便燥結或溏而不爽,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浮滑數。
調節陰陽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兒童的生理特征,對多動癥的治療,陳昭定強調調整陰陽平衡,從治腎為本,兼以平肝、清心、健脾、安神益智、祛痰化瘀、標本同治,調整內臟功能,平衡陰陽,消除癥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陰靜陽躁”,即陰主柔靜,陽主剛躁,兩者充盈和諧,相輔相成,則機體調節功能協調而無病。根據以上的思想,他根據經驗制定了基本方“安神定志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用藥,從而體現中醫的辨證分型治療,這也是他致力于改變劑型,便于小兒治療服用的一個舉措。
安神定志湯基本方:天麻、鉤藤、菖蒲、郁金、珍珠母、石決明、遠志、菊花。
腎陰不足,肝陽偏亢型:方藥加青黛、紫草、山藥、山茱萸。心脾氣虛,神失所養型:方藥加炙甘草、浮小麥、夜交藤,白芍。濕熱內蘊,痰火擾心型:方藥加陳皮、半夏、茯苓、竹茹。
典型病例
陳某,男,10歲。2010年5月4日初診。
因“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差,伴不自主眨眼3月余”就診。患兒較胖,自上小學,表現為情緒容易沖動,上課注意力渙散,小動作多,學習困難,成績較差。近3個多月來,癥狀加重,并出現不自主眨眼、煩躁多怒,上課注意力更加不集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經常做夢。
查體:神志清、精神尚可,體態自如,不自主眨眼、眼神運動靈活,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舌質偏紅、苔白;脈弦數。實驗室及特殊檢查結果:腦電圖、頭顱CT均正常,注意力測評為嚴重注意力渙散。
辨證:肝氣郁結,化火生痰,屬于中醫:“肝風、風痰”范疇。治則:疏肝清熱,化痰息風。
方藥:青黛3克,藿香10克,天麻6克,鉤藤10克,生石決明15克,白蒺藜10克,膽南星4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菊花10
14劑,水煎服,日1劑。并囑:
二診:服藥后眨眼稍減輕,余無特殊變化,睡眠欠佳,做夢仍多,舌脈同前,上方加夜交藤30克,薄荷6克。14劑。
三診:患兒睡眠改善,急躁情緒逐漸穩定,以上方為基礎,調整冶療3個月,該患兒精神明顯好轉,性格較前開朗,眨眼緩解,小動作減少,注意力渙散減輕,學習成績提高,情緒也逐漸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