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本文作者:張志偉律師(擅長領域:投融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法律)
2、本文章屬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3、歡迎對私募股權基金、投融資有興趣的朋友與本人進行溝通、探討
在合伙協議條款中,投資收益分配條款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利潤分配的好,私募股權基金才能良性發展,一方面能夠有效激勵普通合伙人,另一方面又能激勵有限合伙人以后繼續投資,以及吸引新的有限合伙人加入。下面我們結合在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一下如何制定投資收益分配條款。
我國《合伙企業法》第六十七條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執行合伙事務。執行事務合伙人可以要求在合伙協議中確定執行事務的報酬及報酬提取方式”。第六十九條規定,“有限合伙企業不得將全部利潤分配給部分合伙人;但是,合伙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合伙企業法》把如何分配收益的權利留給了合伙協議,合伙人可以在合伙協議里把管理費用和利潤的提取辦法規定出來。
(一)管理費用
管理費是普通合伙人向有限合伙人收取的費用,管理費主要是被用來支付顧問費用、私募股權管理公司的雇員工資與福利、各項辦公開支、辦公場所租金、項目前期工作的差旅等開支,以及墊付盡職調查等活動的費用。管理費率的高低取決于普通合伙人的的聲望、市場資金富裕程度等因素。管理費條款往往是談判中爭論最多的條款。在實踐中,管理費的計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固定制管理費
采用此種管理費的計算方式下,管理費的費率一般為有限合伙人承諾資本的1.5%~2%,并且在基金的存續期內是不變的。固定費率的缺點是:一般基金運作是分階段的,普通合伙人在早期階段會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在中后期才開始盈利,同時普通合伙人也會得到利潤的分配,在投資期普通合伙人付出的努力要比后續的監管期和回報期多,但是在不同階段給付給普通合伙人的管理費卻是相同的,因此有限合伙人會感覺很不公平,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
2、遞減制管理費
采取遞減制收取管理費,即在基金整個存續期中,普通合伙人獲得的管理費用會逐步減少。在合伙的初期和中期,一般約定較高的管理費,因為該階段基金管理人要選擇投資機會、組織交易和管理所投資的公司,對合伙事務的參與程度較高。隨著合伙進入后期,基金管理人對合伙事務的參與程度下降,轉而去籌集下一筆基金,此時管理費率逐漸降低。[1]這是因為基金運行初期普通合伙人在管理上付出的勞動等非資金投入價值較大,到企業后期隨著企業的成熟,這種價值不斷下降,這時較低的費率有利于鼓勵普通合伙人盡快歸還有限合伙人的資本。在資金存續的最后幾年往往會下降到0.25%左右。相對于固定制管理費,投資者對于遞減制管理費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些,這種方法也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這種管理費的計算基礎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承諾資本為基礎,另一種是以承諾資本和管理資本的組合為基礎?;诔兄Z資本的遞減管理費應用的更普遍一些。
(二)收益分配
不同的收益分配模式會使投資者(有限合伙人)的收益產生很大的不同。通常情況下,基金會在每退出一個項目時將所得投資收益進行分配,而不會等到在最終清算基金時才分配。比較簡單的利潤分配模式為所有合伙人對投資收益進行同一順序的分配,普通合伙人與有限合伙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如二八分配),有限合伙人之間按認繳出資額比例分配。即附帶權益的分配方式,比如,合伙協議約定,對基金的項目投資收益,普通合伙人獲得的收益分成比例為基金收益總額的20%,其余部分由各合伙人按實繳出資額比例分配。如此高的回報率充分肯定了基金管理人人力資本的價值,另一方面這也是權責利相統一的體現,因為由于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責任,其承受的風險要比有限合伙人大得多,同時普通合伙人負責有限合伙的經營管理,對合伙企業投入的時間、精力、心血都是數倍于有限合伙人的,因此普通合伙人獲得的收益分成比例高也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在實踐中采用這種簡單模式的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很少,普通合伙人為了吸引到更多優質的投資人,大多都采用了一些更加有利于投資人的分配模式:
1、優先回收投資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基金的投資收入,在扣除管理費、托管費、交易費用、組織費用、運營費用及其他運營成本后的投資收益按下面順序分配:
(1)首先在各有限合伙人之間依照其出資比例分配(或者按照約定的其他比例),直到累計分配給各有限合伙人的數額等同于投資本金為止。
(2)投資收益扣除投資本金后如有剩余,則剩余部分按有限合伙人實際出資以5%~10%(一般為8%)的年收益率計算給個有限合伙人的收益,該收益以復利計算。
(3)如果投資收益支付完上面兩部分后還有剩余,則剩余部分的20%分配給普通合伙人作為激勵費,80%作為向所有合伙人按各自的出資比例分配,直到根據各合伙人的實際出資額以及上述幾項金額計算的內部收益率達到25%為止。
(4)如果還有剩余,則將剩余部分的50%~70%(一般為70%)向所有有限合伙人按照各自的出資比例進行分配,30%~50%(一般為30%)作為激勵費分配給普通合伙人。
2、利潤返回條款
由于私募股權基金通常會在每一個項目退出后就分配投資收益,因此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有些項目盈利,有些項目虧損,為了吸引投資人,普通合伙人就會設計出一種機制在項目虧損時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人的利益,這就是“利潤返回條款”,也稱為“回撥條款”。
該機制會要求普通合伙人從單個項目獲取的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一般為40%)存入以私募股權基金名義專門開立的普通合伙人收益分成賬戶,實踐中有的基金初次之外還會約定若普通合伙人總體平均收益高于約定的基金總體投資收益的一定比例(一般為20%),超過部分應存入收益分成賬戶。收益分成賬戶中的資金用于確保在某些投資項目虧損后有限合伙人還能收回其全部實繳出資。當私募股權基金的收益不足以支付有限合伙人支付的投資本金時,收益分成賬戶內的資金要支付給有限合伙人,直至有限合伙人收回全部實繳出資。
3、剩余財產分配權
我們需要考慮在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清算解散時,有限合伙企業的剩余資產如何分配。根據《合伙企業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合伙企業財產在支付清算費用和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用、法定補償金以及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債務后的剩余財產,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進行分配?!薄逗匣锲髽I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合伙企業的利潤分配、虧損分擔,按照合伙協議的約定辦理;合伙協議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合伙人協商決定;協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實繳出資比例分配、分擔;無法確定出資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擔。”
由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主要進行未上市企業股權投資。因此,在清算時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權基金往往會仍持有一些被投資企業的股份。對于這些股份的分配,法律未作明文規定,同時此類股份通常較難變現,在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之間容易產生利益沖突。為了避免沖突,合伙協議可以約定是以實物直接分配還是變現后現金分配,一般處于強勢方的合伙人為保證自己的收益,會在協商中取得對自己比較有利的股份分配條款,以變現后現金分配原則為主,如只能以實物分配,亦需約定合適的股份估值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