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淮南師范學院一名女學生稱自己扶起了一名摔倒老太,結果被訛要負全責,遂在網上發起“尋找目擊者”以證清白。不過被扶老太及其家屬稱,老人就是被她騎自行車撞倒的。據事發現場監控顯示,2015年9月8日,老太出現在視頻當中,在非機動車道沿綠化帶行走;一名騎自行車的女生隨后進入視頻,與老人同向行駛,但監控并沒有拍到老人倒地的畫面。9月21日,淮南市公安局通報,認定這屬于一起交通事故。大學生袁某在這起交通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桂某某承擔次要責任。爭議并未因此消除。事件成了“羅生門”,但仍有一個問題值得一辯:這名女學生需要自證沒有撞人嗎?
老人的家屬稱,事發后,這名女學生當面道歉,承認是自己不小心撞到了老人,周圍還有圍觀者也聽到了,但此后,她又不承認是自己撞的;而且,她到醫院還把同學叫來,墊付了2000元醫藥費,如果不是她撞的,她會這樣做嗎?現在老人被診斷為右腿骨折,這名女學生就應該為此負全責,說自己是被訛詐,是混淆視聽,并涉嫌侵犯老人及其家屬的名譽權。如果墊付醫藥費都成了撞人的證據,以后誰還敢扶摔倒的老人啊?這名女學生上網求助,是想要尋找目擊者。現在已有一名目擊者聯系了當事人。據這名目擊者稱,她看到當事人騎車從老太身邊經過。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太就倒地了;因為她與當事人對向而行,能看到當事人從老太身邊過去的時候,她們之間有一段距離,不足以撞到人。說撞了,請拿證據。
現在有兩種可能:一是老太被這名女學生撞了,一是老太自己跌倒后訛詐別人。但老人訛人是小概率事件,已有圍觀者愿意出來為老人作證了。從彭宇案開始,媒體就在不斷營造一種刻板印象:一有這樣的糾紛,就對老人有罪推定,說老人是訛詐無辜的助人者,先入為主認為另一方是做好事被訛詐,讓許多人不敢做好事扶老人。其實哪有那么多做好事的被訛詐啊!真是“小概率事件”嗎?2015年4月3日,安徽舒城一女生扶了一位老太被訛詐,交警最后還其清白。4月12日,福州一名警察扶兩名老人被訛詐,在監控視頻前,兩名老人終于承認自己因不愿承擔醫療費,才想將責任推到民警身上。7月,四川彭州一位老人自己摔倒,但誣稱被路過的學生撞到,好在監控視頻還原了真相。事后訛人者無事,作惡成本太低了。女生應負主要舉證責任?
這些事件最后不是圓滿解決了嗎?被訛詐的人拿出了證據,訛詐者就沒有得逞。這說明,如果有人認為自己被訛詐了,拿出監控視頻這樣的證據在臺面上一拍,真相就一目了然。本次事件是一個“羅生門”,自稱被訛詐的這名女學生沒有這樣決定性的證據,媒體就不能采信她的一面之詞。如果她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撞人,老人又確實骨折了,恐怕于理脫不了干系。這個事件的舉證之責難道不在老太及其家屬一邊嗎?老人說這名女學生撞了自己,那就需要拿出可信的證據來,如果沒有直接證據那也要有可信的證據鏈指向對方,這就是“誰主張,誰舉證”。如果拿不出可信的證據,那法律結論就是這名女學生沒有撞人,并不需要被告證明自己沒有撞人。如若法律需要被告證明自己沒有撞人,那大家見到老人會一概繞道走吧。民事案件與刑事案件對證據標準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前者講的是“證據優勢”(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后者講的是“排除合理懷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用概率論的語言來說,如果一個案件有A與非A兩種可能,原告主張A,如被告撞人傷人等,那民事案件只要證明A發生的概率明顯大于非A就行了,但刑事案件要證明非A的概率極低,最好為零。就本次事件而言,雙方找到的目擊者提供的證言,哪些被采信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