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搏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它是指在正常或異位心律的基礎上提早發生的一種心跳,也常稱之為期前或期外收縮。根據引起早搏的異位興奮點所在部位的不同,分別稱之為房性、交界區性和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為常見,房性次之。有時同一人的早搏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位我們稱之為多源性或多灶性。早搏可以偶然發生,也可以有規律發生,每間隔1、2、3……個正常心跳出現一個早搏,我們分別稱之為二聯律、三聯律、四聯律等。三個或三個以上早搏連續出現便稱為心動過速。早搏雖然很常見,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很難避免發生,但大多數情況是無害的,即所謂“功能性”或“良性”,僅少數為嚴重心律失常的前兆。
發生早搏時患者可無任何感覺,也可表現為心醫(突然的心臟“下沉”感或咽部頂塞感,偶有“干咳”表現者,這與早搏時心臟收縮順序改變刺激氣管有關L如不頻繁,很少引起頭暈、黑、
1、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是指異位興奮點位于心房的早搏,其心電圖特征是:①提前出現的異形外P(P)波;②P-R間期≥0.12秒;③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但在伴有室內差異傳導時可以表現為異常形態,或因激動在房室交界區被阻滯而表現為 P波后無 QRS波群(房性早搏未下傳)④早搏后的代償間歇常呈不完全性。
典型房性早搏通過心電圖不難確定,但存在室內差異傳導時應注意與室性早搏鑒別,鑒別點可以概括如下:
(1)QRS波形:室內差異性傳導(簡稱差傳)的QRS波群常呈RBBB(右束支阻滯)圖形,即①Vl導聯QRS波群呈三相波形(rSR、rsR或rsi)者多為差傳,呈單相(R)或雙相(qR、RS或QR)者室性早搏(簡稱室早)可能性大②V1導聯 QRS波群起始向量經常變化或與正常 QRS起始向量相同者差傳可能性大,起始向量固定不變且與正常QRS起始向量不同者室早可能性大。③早搏的QRS波形不固定者差傳可能性大,形態固定者室早可能性大(多源性室早除夕)。
(2)QRS波群與P波的關系:差傳的QRS波前一定有P波,而室早的 QRS波前無 P或P波。
(3)心動周期長短:一般心搏的不應期長短與前一個心動周期長短成正比,即長心動周期后的早搏容易出現差異傳導,而室性早搏則無此規律。
(4)配對間期:差傳的配對間期常不固定,而室早的配對間期常較固定,但據此判斷有時出現錯誤。
總之,要區分房早伴差異傳導與室性早搏必須綜合考慮以上各點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單憑一點判斷難免出現錯誤。
2、交界區性早搏 交界區性早搏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區組織的早搏,l%床比較少見,其心電圖特征是①提前出現的正常形態的QRS波群NRS波偶因室內差異傳導而變形h③逆行P波可以出現在早搏的 QRS波前(P-R間期<O.12秒)人也可以出現在QRS波后(R P間期<O.20秒)或融合于QRS波中;③代償間歇可以完全也可以不完全。
交界區性早搏應注意與房性早搏鑒別,兩者的主要區別點為早搏的QRS波前有無P波,P波是否逆行,P`-R間期是否>O.12秒。
3、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是臨床最常見的早搏類型,其心電圖特征為:①提前出現的寬大畸形的QRS波群;②其前無P波或P波;③代償間歇常為完全性。
室性早搏的QRS波變形明顯,臨床最容易判斷,但房性早搏伴室內差異性傳導時QRS波群形態變化也比較大,應注意互相鑒別(見前述)。
現將心電圖上分析早搏性質的程序總結如下:
>0.12秒 房性早搏
有 P`間期 <0.12秒
早搏 P`波 >0.12秒 交界性早搏
有 P`間期
<0.12秒 室性早搏
(二)心動過速
心動過速是指一系列快速[而勻齊的心律,這也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根據起源不同,常將心動過速分為竇性、房性、交界性、室性幾種類型。不同起源的心動過速其臨床表現及預后存在很大差別,如
1、竇性心動過速 成人竇性心率超過100次/min即為竇性心動過速,其病因中除了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及
發生竇性心動過速時患者
(1)竇性心動過速與房性心動過速的鑒別;①發作起止;竇性心動過速(以下簡稱竇速)者起止均呈逐漸變化,而陣發性房性心動過速(簡稱房速)者起止突然;②P波形態:竇速發作時與發作后的P波形態相同,而房速時不同;③心率:竇速時心率一般<160次/min,面房速時心率常為160-220次/min;④發作后心電圖:竇速發作后心電圖常無房性早搏,而房速終止后心電圖常有房性早搏;⑤刺激迷走神經反應:竇速時按壓頸動脈竇或刺激咽部可使心率減慢,但不能恢復到正常心率,而房速成時可使發作終止或無效。
(2)竇性心支過速與心房撲動鑒別:①竇速時心室率易變且變化范圍較大(100-160次/min)心房撲動2:1傳導時心室率則比較固定(150次/min);②竇速時心電圖有明顯P波且存在等電位線,而房撲時P消失,代之以撲動波(F 波),無等電位線;③病因:竇速既可見于心臟病者,也可見于健康者,而房撲很少見于健康人,盡管臨床有些患者暫時未發現病因,但經過一段時期觀察后終止發現其病因。
2、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起病突然,患者有突發心悸、氣短感,心室率過快的甚至可以出現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伯時間長短不一,可數秒或數分鐘,也可長達幾小時、數日乃到數月,不至數月,不過一般不超過兩周。發作頻度因人而異,少的數年發作一次,多的可每天發作多次。發作時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特點為一系列快速(160-220次/min)而勻齊(RR間隔之差<0.1秒)的QRS波群,形態一般正常,但當激動在心室內存在差異傳導時,也可出現QRS波變形;陣發性房速者有時可在QRS波前見到P波,陣發性交界性心動過速時也可在oRS波群前或后見到逆行P波,但常因PT融合而不易區分。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應注意與下列心律鑒別:
(1)竇性心動過速:見前述。
(2)心房撲動(AF):心房撲動尤其2:1規律傳導者有時難與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區別,可以根據下列幾點進行鑒別:①合并器質性心臟病: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常無,心房撲動常有;②刺激迷走神經反應:可使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突然停止或無效,心房撲動多數無效;③心房率: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時160-220次/min,心房撲動時250-350次/min;④心電圖等電位線:陣發性室上性動過速時P-Q-S-T間可見等電位線,心房撲動時則無等電位線;⑤房室傳導比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時多為1:1心房撲動時多為2:1或3:1、4:1,極少1:1;⑥心室率:
(3)室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同時伴室內差異傳導時因為QRS也變形,故須與室性心動過速鑒別(后述)。
3、陣發性定性心動過速(PVT)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是臨床比較少見但非常重要的心律失常,因其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且有誘發室顫之可能,所以臨床比較重視。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時根據心室率不同,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也有很大差異,輕者信感輕度心悸或完全無不適之感,重者可出現氣短、心前區區疼痛、血壓下降甚至發生暈厥或抽搐(阿-斯綜合征)。查體患者心率常增快(150-200次/min),多數在160次/min左右,心律比較規整,但有心室奪獲時也可不規整;第一心音強弱變化很大(房室脫節所致心室充盈水平不一引起人收縮壓高低不一,有時可以聽到第四心音,刺激迷走神經對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無影響。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特點為: ①一系列快速的室性異位心律,頻率150-200次/min,QRS波寬大畸形,心律可略不規則(RR間隔之差可達 0.02-0.03秒)②房室脫節:波與QRS波無關,且P波頻率低于QRS波頻率;③心室奪獲和室性融合波;心房和心室雖然各自獨立跳動,明然的心房激動到達房室交界區時正值后者已脫離不應期,激動便可傳到心室,引起一次正常的心室激動,這一心跳叫心室奪獲;有時竇性激動到達心室時恰好室性異位起搏點也發生;二者相遇于心室,共同激動心室,這便形成了室性融合波。心室奪獲和室性融合波的發現強烈俄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存在。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應注意與下列心律鑒別: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傳導:在這種情況下你哪寬大畸形,可與陣一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相混,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傳者多見于青年人、常元器質性心臟病史、發作時心室率較快(160-220次/min)、心電圖QRS波規律而均勻,RR間隔之差<0.01秒、V1導聯QRS波多呈三相波P波與QRS波有密切關系、從無心室奪獲和室性融合波、刺激迷走神經可以終止發作或無效等這些特點均與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不同。
(2)特殊類型空腔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除了上述典型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者外,臨床尚有并行心律性室速動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尖端扭轉性(多形性)室速、雙向性室速等特殊類型。①并行心律性室速是指竇房結與室性異位起搏點交替控制心室且室性異位起搏點具備并行心律特點(保護性傳入阻滯)的一種心律失常,常見于竇性心動過緩的患者,其室性異位心律的頻率常在50次/min左右。②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指室性異位興奮點連續發放激動,控制心室收縮,心室率高于心室固有頻率但達不到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者,患者心室率常在60-100次/min范圍內,常伴房室脫節(心房率略低于NY 室率)并可出現心室奪獲或融合波,雖可與竇性心律交替出現,但無并行心律特點。③尖端扭轉性室速(TDP):是指多形室性波成
串出現,且QRS波尖端方向經3-10次心搏后以基線為軸發生180o旋轉者,此扭轉并非可見于全部導聯,尤以胸導聯表現明顯,一般反復2-3次后便可自行中止發作,該患者常伴Q-T間期延長。④雙向性室速:指發作時QRS波方向交替出現1800旋轉的心動過速,心室波形(QRS波)比較一致,其他特點類似于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常見于洋地黃
(三)撲動或顫動
撲動是指心房肌或心室肌失去規律的舒縮運動,變為快速而規律的蠕動,嚴重影響心房或心室排血功能的一種狀態。撲動常為暫時性或過渡性心律失常,之后或演變為顫動或經適當處理恢復為竇性。
心房撲動的心房率(F波頻率)為300次/min左右(250-350次/min但這些激動僅部分(2:l-41)傳到心室,尤以2:l傳導最常見,故心房撲動時患者心室率常為150次/min左右。心房撲動的診斷主要依靠心電圖,其心電圖特征為:P波消失,代之以規律而勻齊的撲動波(F波),心室率根據房室傳導比例是否固定,可以規則,也可不規則,但呷波形態一般正常。心房補動在臨床上應注意與竇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室上速等鑒別(見前述)。
心室撲動則是臨床最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常為臨終前的心律。發作時心臟完全失去排血能力,血流動力學方面等同于心臟停搏,故臨床上表現為脈搏、心音消失、意識喪失,血壓為0。心電圖特點為連續而規律的正弦樣曲線,無法區分QRS-T波,也無法表明為正向或負向波,撲動頻率常為180-250次/min。心室撲動也常為暫時性,多數很快轉為心室顫動,也有少數轉為室速。
心室撲動應該注意與室性心動過速鑒別,后者心室率也常在 180次/min左右,但QRS波清楚,波間有等電位線,QRS波與T波也能區分清楚,QRS波時限較心室撲動波時限短。
顫動是指心房肌或心室肌失去規律的舒縮運動,代之以不規則的細微顫動,使心房或心室失去排血能力。根據發生部位,常把顫動分為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和心室顫動(室顫)兩種。
心房顫動為臨床比較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查體時根據典型“三不等”體征往往可以確立診斷,即心音強弱不等、心律絕對不整、脈率與心率不等(脈搏短絀)。但臨床應根據心電圖檢查確定診斷,其心電圖特征為:P波消失,代之以不規則(大小和間隔)的顫動波(f波),f 頻率為350-600次/min,心室律絕對不規則,QRS波群形態類似于正常,但各波之間受心室充盈程度不同及f波影響而略有差異,伴有室內差異傳導者也可呈寬大畸形狀而類似于室性異位心律。
心室顫動是臨床最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心電圖上P-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不規則的顫動波,顫動波之間無等電位線。心室顫動和心室撲動一樣,往往也是患者臨終前的表現。
(四)
預激綜合征是指竇房結發出的激動不僅通過正常房室傳導系統下傳心室,附有煙搬動通過房室結以外的通道(旁道)以短路方式提 前傳抵心室,造成部分心室肌額除極的現象。
本征可見于任何年齡,并且發病有一定程度的家族性。患者器質性心臟病證據可有可無,臨床上多數因其他情況做心電圖檢查時被發現,部分因發生陣發性室上速而被查出此征。預激綜合征多無癥狀,預后一般良好,但也有不少人發生并發癥,常見的為陣發性室上速、房顫、房撲和房性早搏。其中尤以陣發性室上速最為常見,其發生率為36%-64%,發生機制幾乎皆與激動折返有關。
預激綜合征的心電圖特點是:①P-R間期縮短(<0.12秒);○2預激波(△a波);指波群增寬(0.10-0.12秒);③預激波(△a波);指QRS波群起始部變粗鈍或有
激綜合征分為A、B兩型:
A型:V1 V2及V5 V6的QRS波主波方向向上。
B型:V1V2的 QRS主波方向向下,V5 V6的QRS波主波方向向上。
典型預激綜合征通過心電圖檢查即可確診,當預激圖形間歇發生時不要誤診為束支傳導阻滯;而合并陣發性室上速時,尤其呈房室交界區逆傳型者對RS被群增寬畸形,容易與陣發性室速相混,此時可以根據下列幾點鑒別:①發作時心室率:預激者常>200次/min,陣發性室速者常<200次/min;②病史:預激者多有心動過速發作史,而室速者多有器質性心臟病史;○3心電圖 P波:預激時可有 P’波,且 P-P平間距<R-R間距的50%,室速時房室分離或無P波;④心電圖 QRS波:預激時形態變異大,可見 δ波,室速時形態基本相同;⑤R-R間期:預激時均勻一致(R-R間隔之差<0.01秒),室速時輕度不均(R-R間隔之差0.02-0.03秒);⑤發作前后心電圖:預激者可發現預激波(也可間歇發生),室速者可見圖形相似的室性早搏。
二、過緩性心律失常
(一)窒性心動過緩
竇性心律的心率在60次/min以下稱竇性心動過緩,簡稱竇緩。迷走神經張力過高、
竇性心動過緩的心電圖表現比較簡單,即首先符合竇性心律的兩個特征(P波形態及方向正常、P - R間期>0.12秒),但P波頻率<60次/min。竇性心動過緩應注意與下列心律鑒別:
1、二度竇房傳導阻滯 當發生 2:1竇房阻滯時,P-QRS頻率較竇性頻率減少一半,臨床癥狀及心電圖表現很像竇性心動過緩,懷疑此癥者可以根據阿托品試驗或運動試驗加以鑒別,竇房阻滯時(2 :1傳導者)靜脈注射阿托品或運動可使心率突然增加二倍,但竇性心動過緩時采用上述方法雖也可提高患者心率,但不會使心率突然增加二倍。
2、房性早搏未下傳 尤其頻繁房性早搏二聯律未下傳時,極易誤診為竇性心動過緩,這時須靠仔細觀察T波形態(有無變形包括變尖、變圓鈍、雙峰、切跡等),尋找隱匿P波來加以鑒別,必要時與以往心電圖比較。
3、二度房宣傳導阻滯2:1下傳 尤其同時伴有竇性心動過速時,P-T融合或P波緊隨前一心動T波出現,容易誤診為雙峰T波伴竇性心動過緩,鑒別診斷主要是提高對本現象的認識,必要時輔以運動或阿托品試驗,通過心率變使T-P分離,或通過改善房室傳導功能促進激動下傳來加以區別。
(二)塞性停搏
竇房結因某種原因而暫時不能發出激動的現象叫
竇性停搏可由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但更錫見的(尤其
竇性停搏和竇房阻滯在心電圖均為一段無心搏區,兩者的區別點主要是觀察此長間歇的長度是否基本心動周期的整倍數,如果兩者成整倍數關系則竇房阻滯可能性大,反之則竇性停搏可能性大,但超過基本心動周期2倍以上的長間歇,臨床幾乎都首先考慮竇性停搏。
三度竇房阻滯雖也可出現長間歇,但單憑心電圖不能與竇性停搏區別。
(三)
心臟激動在房室交界區傳導過程中受阻的現象叫房室傳導阻滯,這是心臟傳導系統中最常見的一種傳導阻滯。根據阻滯的程度不同而分三度。
1、一度 竇性或心房激動能全部經交界區傳到心室,但傳導時間延長,心電圖表現為P-R間期延長(>0.20秒)
2、二度 指心房激動部分下傳心室,部分在交界區受阻的現象。心電圖表現分為兩型:
I型指伴有文氏現象的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即 P-R問期逐漸延長,直到一次心房激動被阻滯而不能下傳心室,然后PR間期恢復最短,以后逐漸延長,如此往復。
血型是指在P-R間期固定(正常或延長)基礎上,室上性激動在交界區突然受阻而不能下傳,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后 QRS波群的突然脫落。
3、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是指心房激動(或竇性激動)完全不能傳抵心室的現象。此時心房激動受竇房結控制,而心室激動受交界區以下起搏點控制,房、室活動完蛐節。心電圖上表現為P波和QRS波均有自己的節律,但兩者互不相關,一般P波頻精快于 QRS波頻率。
臨床許多原因可以引起房室傳導阻滯,尤以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因不引起患者血流動力學明顯改變,故無臨床癥狀,但在P-R間期過度延長或心率偏快致T-P融合時,心電圖改變應注意與交界區心律鑒別,鑒別方法有二:①仔細觀察T波形態細微差異,尋找隱匿P波證據;②運動或用藥改變心率使P-T分離。
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者往往有心臟漏搏感,2:1下傳者應注意與竇性。已動過緩相區別(見前述)。
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者的癥狀取決于心室率的快慢以及患者基礎心臟功能狀態。一般心室率的快慢與心室起搏點的位置有關,越靠近房室交界區者QRS波群形態越接近正常,心率越接近60次/min,并且心律越穩定;越靠近傳導系統遠端對QRS變形越明顯,心率越慢,心律也越不穩定,甚至導致心搏驟停引起患者阿 - 斯綜合征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