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的人好活動,有仁德的人好靜。聰明的人心情快樂,有仁德的人健康長壽。”
孔子對仁者和智者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所做的分析,言簡意明,頗有對比。從審美情趣而言,智者愛水,喜愛潺潺流水,悠然自得;仁者愛山,喜愛崇山峻嶺,偉大寧靜。從心理活動而言,智者外向,愛好熱烈的生活;仁者內向,愛好寧靜的生活。從生活情趣而言,智者生活樂觀進取,積極向上;仁者安謐靜穆,健康長壽。
我們知道,在大自然中,山是穩定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它涵育著萬物,從不夸示自己的功勞;它抗御嚴寒酷暑,抵擋著狂風暴雨,從不動搖。山的這種穩重沉靜、永恒不變的品格,與仁者的美德極為相似。
而水則是多變的,它不像山那樣有著固定、穩中的形象,它是沒有具體的形象的,它有著不同的面貌,隨時發生變化。而且,它們并不是很柔弱、很平靜的,它們看似安靜,其實是在暗中積蓄著力量,一旦爆發的話,它們將會展現出極為恐怖的力量,甚至可以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水所具備的是一種柔德,雖然柔弱卻能以柔克剛。水若為善,可以澤被萬物;水若為惡,便是洪水滔天。
所謂仁者,寬厚而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好像大山一樣。并且,仁者就像山一樣,不會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自有一股“任爾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度。他們以寬容仁厚待人,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沒有過分的悲傷和恐懼,安詳沉靜,所以能夠長壽。
而智者是聰明的人,他們可以快速地作出反應,并且思想又很活躍,有著靈動的性情,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智者有著水一樣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發展走向,而且遇事還能隨機應變。當事情的發展超出了自己的預料時,他們絕不會墨守成規,坐以待斃。他們可以憑借著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尋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們也能隨遇而安,樂觀看待周圍的一切。另外,純粹的智能也像水一樣,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會;邪惡者用之,能為禍天下。
正是因為仁者的品格與山接近,智者的品格與水接近,所以孔子才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以大自然作比,來巧妙揭示“仁”與“智”的內涵。孔子的這個提法,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此以后,賢德君子無不喜歡流連山水之間,他們希望能借助山水的靈氣,來熏陶自己的性情。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當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也就是說,有人樂水,有人樂山。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總之,智者達于事理,仁者安于義理。要健康長壽,必須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厚積德,多動腦;這是養生之道,也是入德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