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喜歡聰明,沒有人喜歡傻。
孩子問:“媽媽,全世界最傻的人,是什么樣子的?”
“這個,你讓媽媽想想。”
想了兩天,終于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全世界最傻的人,就是把別人都當傻子的那種。”
生活中就是會有那種人,覺得舉世皆傻子,唯有自己最聰明。
所以,小聰明小套路隨身攜帶,隨時拿出來,交換點小恩惠小利益。
人性很復雜。
美國第九任總統,威廉·亨利·哈里遜,幼年時家境貧寒,性格內向寡言。
鄰居們當他小傻瓜,經常把一枚五分硬幣和一枚一角硬幣扔在他面前,讓他任意撿一個。
哈里遜從不讓大家失望,他總是撿那個五分硬幣。
于是,大家就更認為他是傻子,常常用這種方法逗他取樂。
有天,一位善良的老婦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問他:“孩子,難道你不知道一角硬幣要比五分硬幣值錢嗎?”
“當然知道。”
哈里遜淡定地說:“可是我如果撿了那個一角硬幣,誰還會把硬幣擺在面前讓我選?那么我就連五分錢也拿不到了。”
反正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時,呆了。
你看別人是傻子,別人看你還不如。
鄰居的逗弄,哈里遜全都看在眼里,他只是不說。
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弄些錢來,緩解窘境。
被傻子逗弄……比起來沒什么打緊。
當你以為別人是傻子時,可能“傻子”正在利用你的“聰明”。
你看別人都是傻子,只能說明,你自己才是那個最傻的傻子。
真正的聰明人,都能看出別人的聰明。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發現真正的聰明人,然后愿意趨近。
你再聰明,也比不上“真誠”二字。
人與人的交往,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這個原則:人心換人心,你真我就真。
“比起你的八面玲瓏,我更喜歡你的真誠。”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從不耍小聰明,而且看上去總是傻傻的。
以前我總想不通,為什么那些玩小聰明的人總是能得逞?
而那些真正的聰明人,卻常常會看上去有些窩囊?
時間久了才知道,真正的聰明人,都是看穿但不說透,他們懶得去揭穿小聰明,也不屑于和低段位的小聰明過招。
總把別人當傻瓜的人,說到底就是自大。
沉陷在“全世界都沒我聰明”的自我假設當中,沾沾自喜。
卻不知道,真正的進步,首先都來源于清醒的自我認知。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在意身邊小小的算計,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即便被人說傻,仍能堅守方向,繼續前行。
被認為傻的人,不一定是真傻;但喜歡耍小聰明的人,絕不會是真聰明。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說:“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其實,小聰明和大智慧,常常只有一線之差。
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說的是那些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看起來非常笨拙,那些真正能言善辯的人,看起來就和不會說話一樣。
那些真正聰明的高手,往往會讓人覺得很傻;那些自以為很聰明的人,卻因為聰明吃盡了苦頭。
中國有一個詞叫“難得糊涂”,這四個字也是一種心理智慧,更是維系人際關系的橋梁。
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男子外出買醬油,歸來途中,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便沉迷思考,邊走邊想,不料撞到了電線桿,買好的醬油灑落了一地。
他生氣地對電線桿說:“你為什么要站到人行道上呢,把我撞倒了不說,還拿去了我的醬油。”然后悻悻離去。
路人見他一本正經地和電線桿說話,大笑不已,猜測“這人腦子有問題,是個傻子吧?”
正是這個被路人嘲笑的男人,寫出了《哥德巴赫猜想》。
說到這兒相信你猜到了,沒錯,他就是陳景潤。
真正聰明的人,把時間精力和智慧凝聚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自然就忽略了身邊的瑣碎。
他可能是生活上的“傻子”,卻是事業上的巨人。
王羲之沉迷讀書,誤將饅頭蘸墨汁吃下,毫無察覺。
牛頓專心做實驗,餓極,隨手將旁邊的懷表當雞蛋烹煮。
他們傻吧,正是這種傻氣,成就了不凡的人生。
所謂大愚才能藏大智。
大智慧之人,不與庸人較高低,所以常常被人嘲笑傻。
殊不知真傻的,恰是動輒嘲笑別人的人。
真聰明的人,并不會輕易顯露其才智,他們不顯擺,所以被人以為傻。
一個人胸懷坦蕩,擁有大格局,通常不會在小事上花費精力,計較得失。
曾國藩一生戎馬,其所作為,在當時不被很多人理解。
他每到一處不是急于進攻,而是就地安營扎寨,圍著城市挖溝渠,等著別人進攻。
他的做法受到了朝廷大部分人的攻訐,認為曾國藩無能,徒耗軍餉。
可他卻靠著這種“結硬寨”達到了“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平定叛亂,立下赫赫戰功。
后人評價他:用了世界上最笨的辦法,打了最聰明的仗。
曾國藩一生清心寡欲,生活也及其乏味,天資也并不高,卻有著常人無可比擬的大智慧。
小聰明與大智慧之別,在曾國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正應了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菜根譚》記載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
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
真正聰明的人,在小事上能糊涂就糊涂,而真正糊涂的人,在小事上卻顯得很精明。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他們賣弄聰明,洋洋得意,目空一切,卻沒有想過小把戲早已經被人看穿。
真正聰明的人,大多看起來都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