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生人阿音,1990年端起相機自學攝影,最初是為了生存,后來,良好的攝影稟賦、對藝術的熱愛,牽引著他步入攝影藝術殿堂。結果,近二十年浸淫紀實攝影,如醉如癡,不能自拔。
1998年,已經漢化了的阿音,從科爾沁草原搬遷到烏珠穆沁草原,后者是中國最后的游牧蒙古人的生存地。17世紀中葉以來,烏珠穆沁人就一直活動生息在這里。他們是中國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后的傳承者、守護者。他們傳承沿襲了游牧文化,一年四季游牧于山巒、原野、河畔,與大自然真誠對話,與牛馬駱駝羊朝夕相處。從生產方式到生活習慣,他們都驚人地保留著傳統的民族特色。阿音被這種原汁原味的蒙古游牧文化吸引著、感動著。于是,1998年至2003年,在用紀實攝影記錄牧民生活全場景的同時,阿音用蒙古文記錄著游牧蒙古人的歷史、習俗、生存狀態,共編撰26本書。
這個撰寫的過程,使阿音通里徹外深刻接受了蒙古游牧文化的洗禮。作為一個蒙古人的后裔,對草原、牧民、游牧文化天然的血濃于水的情感,促使他跪拜在這方母土上,要為如父如母如兄如妹的牧民們盡一份赤子之責。于是,2003年至2008年,透過阿音的紀實攝影作品,歷史感和責任感撲面而來,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伴隨著時代的變遷,游牧蒙古人祖祖輩輩傳承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消逝;草原生態的日益惡化,使經典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壯景淡出歷史;千百年來純凈而安逸的草原喧鬧了,蒙古牧人躁動了,傳統的游牧方式即將消亡了……
用五年時間吸收蒙古文化養分,用五年時間通過鏡頭記錄歷史,厚積十年,阿音的《中國游牧蒙古人》系列作品噴薄而出,她集中反映了建國以來,游牧蒙古人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其中,《蒙古包》、《蒙古女人》、《蒙古馬》、《游牧》、《生存地》、《搏克》等十大類型,都深深烙印著“阿音風格”,攜卷著草原游牧文化氣息,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