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武昌魚:是湖北省的一道傳統名菜。制作時通常選用鮮活的武昌魚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并用雞清湯調味而成,口感滑嫩,清香鮮美。
沔陽三蒸: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于湖北菜系。此菜鮮嫩軟糯,原滋原味,清淡,綿軟。
是湖北美食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陽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
應山滑肉:是湖北省應山縣(現湖北省廣水市)的傳統名肴之一。
應山滑肉雖以豬肥膘肉為主料,但由于烹制巧妙,油潤滑爽,軟爛醇香,肥而不膩,風味雋永,尤其為老年人所喜食。
紅燒野鴨:是湖北傳統名肴,因其具有湖北洪湖地區的特殊制作工藝及獨特湖香風味而聞名于世,主料選用洪湖野鴨(人工飼養),故亦得名“洪湖紅燒野鴨。
排骨藕湯:是由排骨、藕等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是一道地方名肴,屬于湖北菜。此菜既有藕的清甜又有排骨的香濃,是溫潤美味湯的佳品。
此菜鮮香味美,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
紅菜苔炒臘肉:是一道菜品,經典鄂菜,制作原料主要有臘肉、紅菜苔、蒜苗等。炒至辣椒香味溢出,再加入蒜苗翻炒至熟即可出鍋。
黃陂三合:是武漢市郊縣黃陂民間的傳統佳肴,已經流傳數百年。三合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看合而為一的統稱。
武漢市黃陂區有一句流行語:“鳊魚肥美菜薹香,黃陂三合圖吉慶。”來木蘭山旅游,這三樣美食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黃陂三合”也稱“黃陂三鮮”,由魚圓、肉圓和肉糕組成,制作工藝繁雜。這三樣菜合燒雜燴,肉有魚香,魚有肉味,色香味美。崇禎年間,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取了黃陂城,捉了縣官。當地百姓拿出過節才用的魚丸肉丸肉糕招待起義軍,并將其合燒,一菜三鮮,味道極美,喜愛。此后黃陂三合盛名遠揚。
龍鳳配:是一道古荊州的漢族傳統名菜,有千余年歷史,屬于湘菜、鄂菜,起源于古荊州。魚酥味鮮,略帶酸甜,雞嫩肉香,咸甜可口。主要食材是魚和母雞。一龍一鳳,象征著吉祥如意。現今多為喜宴上的大菜。
紅燒鮰魚:湖北經典名菜之一,“不吃鮰魚,不知魚味”。在武漢,提起湖北名菜紅燒鮰魚幾乎無人不曉,紅燒鮰魚是武漢餐飲老字號老大興園的當家名菜,該店始創于清同治十四年(1885年),紅燒鮰魚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菜齡”,武漢由此產生過四代“鮰魚大王”。
2005年,省政府首評鄂菜十大名菜,紅燒鮰魚與清蒸武昌魚、臘肉炒洪山菜薹等名列其間。2011年,該菜還被評為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
明珠桂魚:是中國菜系湖北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明珠桂魚以小白菜為主要材料,主要調料是豬油(煉制)、料酒、胡椒粉等。
黃州東坡肉:是一道菜肴。蘇軾,又號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并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肴“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并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在河南省正式發布,“黃州東坡肉“被評為“中國菜”之湖北十大經典名菜。
鄂南石雞:是一道美食,材料有石雞后腿、蔥段等。地處通山縣南部邊緣的丸宮山,是湖北游覽避暑勝地之一,山上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山澗流水,常年不斷。
蟠龍菜:中國名菜。又稱盤龍菜、卷切,俗名剁菜,被稱為“鐘祥三絕”之一,湖北十大經典名菜之一。已列入《中國菜譜》,其制作技藝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蟠龍菜誕生于明武宗年間,得名于嘉靖登基之時,迄今已有約500年的歷史,其主要原料有雞蛋、豬肉、魚肉、蔥姜等,菜品特色是色澤鮮艷、肥而不膩、肉滑油潤,香味綿長。
小米年肉:又名“年肉”,是鄂西土家族、苗族人們歡度舊歷年家家必備的佳肴。除夕吃團年飯,講吉慶話,預祝來年五谷豐收,萬事吉祥如意。
常以“四言八句”的鄉土文學互相唱和,這種傳統風俗已經流傳很久了; “小米年肉”系選用糯小米與臘肉合蒸而成。是地道的土、苗族風味菜肴。
武當猴頭:是中國菜系中湖北菜系里襄鄖菜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制作時以猴頭菇(武當山獨特的純天然野生源猴頭菇)和雞肉為主要材料。
美好的生活應該充滿期待,驚喜與感激!
我是甜歌!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