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內科學講稿脾胃第一節 胃痛

胃 痛

 

【概說】

一、概念: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的病證。

二、歷史沿革:

(一)“胃脘痛”之名最早記載于《內經》,并對其病因、病位有所論述: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

《內經》首先提出胃痛的發生與肝、脾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薄鹅`樞·經脈》說:“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span>

還提出寒邪、傷食致病說,如《素問·舉痛論篇》:“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絡急引,故痛?!薄端貑枴け哉摗罚骸帮嬍匙员?,腸胃乃傷。”

(二)唐宋以前文獻多把屬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屬于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混為一談。

《傷寒論·辯太陽病脈證并治》說:“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大陷胸湯主之。”這里的心下痛指的是胃脘痛。

《外臺秘要·心痛方》說:“足陽明為胃之經,氣虛逆乘心而痛,其狀腹脹歸于心而痛甚。謂之胃心痛也。”這里說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

(三)宋代之后醫家對胃痛與心痛混談提出質疑: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九痛敘論》曰:“夫心痛者,在方論有九痛。內經則曰舉痛,一曰卒痛,種種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總而言曰心痛,其實非心痛也?!?/span>

(四)直至金元時代《蘭室秘藏·二十二》首立“胃脘痛”一門,將胃脘痛的證候、病因病機和治法明確區分于心痛,使胃痛成為獨立的病證。

(五)此后,明清時代進一步澄清了心痛與胃痛相互混淆之論,提出了胃痛的治療大法,豐富了胃痛的內容:

《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曰:“或問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醫學正傳·胃脘痛》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薄皻庠谏险哂恐?,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寒之,虛者培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span>

《醫學真傳·心腹痛》還指出了要從辨證去理解和運用“通則不痛”之法,書中說:“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睘楹笫辣嬷挝竿吹於嘶A。

三、討論范圍:

現代西醫學指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屬于中醫學胃痛范疇,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

病因病機

胃痛發生常因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方面,致胃氣阻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

一、病因:

(一)外邪犯胃:外感寒、熱、濕諸邪,內客于胃,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如《素問·舉痛論篇》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絡急引,故痛?!?/span>

(二)飲食傷胃:飲食不節,或過饑過飽,損傷脾胃,胃氣壅滯,致胃失和降,不通則痛。五味過極,辛辣無度,肥甘厚膩,飲酒如漿,則蘊濕生熱,傷脾礙胃,氣機壅滯。如《醫學正傳·胃脘痛》說:“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三)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胃痛。如《沈氏尊生書·胃痛》所說:“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睔鉁站没蚓猛慈虢j,可致胃絡血瘀,如《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說:“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

(四)素體脾虛:脾胃為倉廩之官,主受納何運化水谷,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陽不足,中焦虛寒,失其溫養而發生疼痛。

二、病機

(一)病位主臟在胃,與肝脾有關。

胃痛的病變部位在胃,但與肝、脾的關系極為密切,還與腎有關。肝與胃是木土乘克的關系。若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氣橫逆,勢必克脾犯胃,致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為痛。肝氣久郁,既可出現化火傷陰,又能導致瘀血內結,病情至此,則胃痛加重,每每纏綿難愈。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一臟一腑,互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稟賦不足,后天失調,或饑飽失常,勞倦過度,以及久病正虛不復等,均能引起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氣機阻滯而為胃痛。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致虛寒胃痛;如脾潤不及,或胃燥太過,胃失濡養,致陰虛胃痛。陽虛無力,血行不暢,澀而成瘀;或陰虛不榮,脈失濡養,可致血瘀胃痛。腎為胃之關,脾胃之運化腐熟賴腎陽之溫煦。腎陽不足,脾失于溫煦,脾胃虛寒,胃失溫養,亦可致虛寒胃痛。

(二)病理性質應分虛實、寒熱。

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飲食、情志所傷,多為實證;后期常為脾胃虛弱,但往往虛實夾雜,如脾胃虛弱夾濕、夾瘀等。

(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食積、血瘀。病理變化為胃氣郁滯,和降失常。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不宜郁滯。上述病因如寒邪、飲食傷胃等皆可引起胃氣阻滯,胃失和降而發生胃痛,正所謂“不通則痛”。

(四)可以衍生變證。

胃痛的病理變化比較復雜,病機可以演變,產生變證。胃熱熾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或脾氣虛弱,不能統血,致便血、嘔血。大量出血,可致氣隨血脫,危及生命。若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郁而化熱,火熱內結,導致腑氣不通,腹痛劇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脫危證;或日久成瘀,氣機壅塞,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致嘔吐反胃。若胃痛日入,由氣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絡致瘀,瘀結胃脘,可形成癥積。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一)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性質的不同。

(二)常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吐腐等上胃腸道癥狀。

(三)發病特點: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復發作病史,發病前多有明顯的誘因,如天氣變化、惱怒、勞累、暴飲暴食、饑餓、飲食生冷干硬、辛辣煙酒、或服用有損脾胃的藥物。

二、病證鑒別

胃痛應與真心痛、脅痛、腹痛、腸癰等病進行鑒別。

(一)胃痛與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經病變所引起的心痛證。真心痛多見于老年人,為當胸而痛,其多刺痛,動輒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靈樞·厥論》曰:“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其病變部位、疼痛程度與特征、伴癥狀及其預后等方面,與胃痛有明顯區別。

(二)胃痛與脅痛

脅痛是以脅部疼痛為主證,可伴發熱惡寒、或目黃膚黃,或胸悶太息,極少伴嘈雜泛酸,噯氣吐腐。肝氣犯胃的胃痛有時亦可攻痛連脅,但仍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證。兩者具有明顯的區別。

(三)胃痛與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位置疼痛為主證。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證。兩者僅就疼痛部位來說,是有區別的。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因而在個別特殊病證中,胃痛可以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于胃,這就要從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加以辨別。

(四)胃痛與腸癰

腸癰病變初起,多表現為突發性胃脘部疼痛,隨著病情的變化,很快由胃脘部轉移至右下腹部疼痛為主,且痛處拒按,腹皮佝緊,右腿屈曲不伸,轉側牽引則疼痛加劇,多可伴有惡寒、發熱等癥。胃痛患者始終局限于胃脘,一般無發熱。

三、相關檢查

(一)電子或纖維胃鏡、上消化道鋇餐造影等檢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粘膜脫垂等的診斷,并可與胃癌作鑒別診斷;

(二)幽門螺桿菌(Hp)檢測可查是否為Hp感染;

(三)膽紅素、轉氨酶、淀粉酶化驗和B超、CT等檢查可與肝、膽、胰疾病作鑒別診斷;

(四)腹部透視可與腸梗阻、穿孔作鑒別診斷;血常規可協助與闌尾炎早期作鑒別;心酶譜、肌鈣蛋白、心電圖檢查可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作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應辨虛實寒熱:

實者多痛劇,固定不移,拒按,脈盛;

虛者多痛勢徐緩,痛處不定,喜按,脈虛;

胃痛遇寒則痛甚,得溫則痛減,為寒證;

胃脘灼痛,痛勢急近,遇熱則痛甚,得寒則痛減,為熱證。

(二)在氣在血

一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在氣者,有氣滯、氣虛之分。

氣滯者,多見脹痛,或涉及兩脅,或兼見惡心嘔吐,噯氣頻頻,疼痛與情志因素顯著相關;

氣虛者,指脾胃氣虛,除見胃脘疼痛外,兼見飲食減少,食后腹脹,大便溏薄,面色少華舌淡脈弱等。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針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兼見嘔血、便血。

(三)辨兼夾癥

胃痛見寒凝、氣滯、食停、濕熱、血瘀、氣虛、陽虛、陰虛等證,但各證往往不是單獨出現或一成不變的,而是互相轉化和兼雜,如寒熱錯雜、虛中夾實、氣血同病等。

二、治療原則

治療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再須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邪盛以祛邪為急,正虛以扶正為先,虛實夾雜者,則當祛邪扶正并舉。雖有“通則不痛”之說,但決不能局限于狹義的“通”法。要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和運用“通”法,正如葉天士所謂“通字須究氣血陰陽”。屬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謂通;屬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謂通;屬于氣滯者,理氣即所謂通;屬于熱郁者,泄熱即所謂通;屬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謂通;屬于陰虛者,益胃養陰即所謂通;屬于陽虛者,溫運脾陽即所謂通。根據不同病機而采取相應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三、證治分類

(一)寒邪客胃證

1、癥狀

主癥: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

兼癥:口淡不渴,或喜熱飲;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2、證機概要:寒邪客胃,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3、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4、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溫胃散寒,理氣止痛,適用于暴作、喜熱惡寒的胃痛之證。

5、常用藥:高良姜、吳茱萸溫胃散寒,香附、烏藥、陳皮、木香行氣止痛。

6、加減:

如兼見惡寒、頭痛等風寒表證者,可加蘇葉、藿香等以疏散風寒,或內服生姜、胡椒湯以散寒止痛;

若兼見胸脘痞悶、胃納呆滯、噯氣或嘔吐者,是為寒挾食滯,可加枳實、神曲、雞內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導滯,降逆止嘔;

若寒邪郁久化熱,寒熱錯雜可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寒熱并調。

(二)飲食傷胃證

1、癥狀:

主癥:胃脘疼痛,脹滿拒按;

兼癥: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

舌脈:舌苔厚膩,脈滑。

2、證機概要:飲食滯停,胃氣阻塞。

3、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4、代表方:保和丸加減。本方消食導滯,適用于脘滿不食、噯腐吐食的胃痛證。

5、常用藥: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導滯,茯苓、半夏、陳皮和胃化濕,連翹散結清熱。 

6、加減:

若脘腹脹甚者,可加枳實、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若胃脘脹痛而便閉者,可合用小承氣湯或改用枳實導滯丸以通腑行氣;

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見苔黃燥便秘者,為食積化熱成燥,則合用大承氣湯以泄熱解燥,通腑蕩積。

(三)肝氣犯胃證

1、癥狀:

主癥: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

兼癥: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

舌脈:舌苔多薄白,脈弦。

2、證機概要: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3、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本方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用于治療胃痛脹悶、攻撐連脅之證。

5、常用藥: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陳皮、枳殼、佛手、甘草理氣和中。

6、如胃痛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強理氣止痛;

噯氣較頻者,可加沉香、旋復花以順氣降逆;泛酸者加烏賊內、煅瓦楞子中和胃酸;

痛勢急迫,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乃肝胃郁熱之征,改用化肝煎或丹梔逍遙散加黃連以疏肝泄熱和胃。

(四)脾胃濕熱證

1、癥狀:

主癥:胃脘疼痛,痛勢急迫;

兼癥:脘悶灼熱,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飲,身重疲倦,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

舌脈:舌苔黃膩,脈滑數。

2、證機概要:濕熱蘊結,胃氣阻滯。

3、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4、代表方:清中湯加減。本方具有清利中焦濕熱的作用,適用于治療痛勢急迫、胃脘灼熱、口干口苦的胃痛。

5、常用藥:黃連、梔子清熱燥濕,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濕健脾,陳皮、甘草理氣和中。

6、加減:

濕偏重者加蒼術、藿香燥濕醒脾;

熱偏重者加蒲公英、黃芩清胃泄熱;

伴惡心嘔吐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

大便秘結不通者,可加大黃(后下)通下導滯;

氣滯腹脹者加厚樸、枳實以理氣消脹;

納呆少食者,加神曲、谷芽、麥芽以消食導滯。

(五)瘀血停胃證

1、癥狀:

主癥:胃脘疼痛,如針刺、似刀割

兼癥: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

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2、證機概要: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3、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4、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兩方合用加強活血化瘀作用,適宜治療胃痛如針刺或痛有定處之證。

5、常用藥:蒲黃、五靈脂、丹參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氣和胃。 

6、加減: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殼以加強活血行氣止痛之功;

若四肢不溫,舌淡脈弱者當為氣虛無以行血,加黨參、黃芪等以益氣活血;

便黑可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出血不止應參考血證有關內容辨證論治;

若口干咽燥,舌光無苔,脈細為陰虛無以濡養,加生地、麥冬以滋陰潤燥。

(六)胃陰不足證

1、癥狀:

主癥:胃脘隱隱灼痛;

兼癥: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干結,

舌脈: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機概要:胃陰不足,胃失濡養。

3、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4、代表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前方養陰益胃,后方緩急止痛,兩方使用滋陰而不膩,止痛又不傷陰,適用于隱隱作痛、咽干口燥、舌紅少津的胃痛。

5、常用藥:沙參、麥冬、生地、枸杞子養陰益胃,當歸養血活血,川楝子理氣止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6、加減:

若見胃脘灼痛、嘈雜泛酸者,可加珍珠層粉、牡蠣、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

胃脘脹痛較劇,兼有氣滯,宜加厚樸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氣止痛;

大便干燥難解,宜加火麻仁、瓜蔞仁等潤腸通便;

若陰虛胃熱可加石斛、知母、黃連養陰清胃。

(七)脾胃虛寒證

1、癥狀:

主癥: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

兼癥: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span>

舌脈: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2、證機概要:脾胃虛寒,失于溫養。

3、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4、代表方:黃芪建中湯加減。本方有溫中散寒,和胃止痛作用,適用于喜溫喜按之胃脘隱痛。

5、常用藥:黃芪補中益氣,桂枝、生姜溫脾散寒;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緩急止痛。

6、加減:

泛吐清水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陳皮、茯苓以溫胃化飲;

泛酸,可去飴糖,加黃連炒吳茱萸、烏賊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

胃脘冷痛,里寒較甚,嘔吐肢冷可加理中丸以溫中散寒;

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可用附子理中湯溫腎暖脾,和胃止痛;

無泛吐清水,無手足不溫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痛。

預防調護

本病發病,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有關,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患者要注意有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胃痛持續不已者,應在一定時期內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以清淡飲食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忌粗糙多纖維飲食,盡量避免食用濃茶、咖啡、煙酒和辛辣等誘發因素,進食宜細嚼慢咽,慎用水楊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西藥。同時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過度勞累與緊張也是預防本病復發的關鍵。

結語

一、胃痛多由外感邪氣、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

二、起病之初多為單一病因,病變比較單純。日久常多種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復雜。胃是主要病變臟腑,常與肝脾等臟腑有關。

三、胃痛的病因較多,病機演變亦較復雜。但胃氣失和阻滯,胃失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

四、胃痛初期,病變臟腑單一,久則累及多個臟腑。寒邪、食停、氣滯、熱郁、濕阻、血瘀等多屬實證;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多為虛證。且虛實之間,可相互轉化,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虛實夾雜;可由寒化熱,寒熱錯雜;可因氣滯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氣機而氣滯。胃痛日久可發生吐血便血、嘔吐、反胃、癥瘕積聚等變證,可參照有關章節進行辨證治療。

臨證備要

這里主要談談慢性胃痛的治療方法。

一、調肝理氣,遣方的通用之法

肝疏泄失常,影響脾胃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氣壅而滯;二為疏泄太過,橫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來說,治療前者以疏肝為主,后者則以斂肝為主。然而,肝氣本身復雜,氣郁日久可化之為亢,氣旺日久又可耗之成郁,兩者可互相轉化。所以,從肝論治胃痛不能單純斂肝,而應調肝之用。臨床上常常可以疏肝解郁與抑肝緩急兩法先后或同時運用。疏斂并用的組方原則,體現了調肝之法在病態下的雙向性調節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氣順則通,胃自安和,即所謂:“治肝可以安胃”。當然,并不是所有胃痛都是肝疏泄異常所引起,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勞累損傷脾胃,中焦運化失職,氣機壅滯,也會影響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況且調肝之品多屬于辛散理氣藥,理氣藥可行氣止痛,或降氣消脹,最適用于胃病之胃痛脘痞,噯氣惡心者。正所謂有“治胃病不理氣非其治也”之說。

二、活血祛瘀,遣方的要著之法

慢性胃痛的發病主要是情志傷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土壅木郁,以致胃中氣機阻滯。然而,“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胃病初起在氣,氣滯日久影響血絡通暢,以致血瘀胃絡。所以說,慢性胃痛多兼有血瘀,即“久病入絡”、“胃病久發,必有聚瘀”。從癥候辨證看,病人胃痛固定、持續、時而刺痛,或有包塊,舌質暗紅或瘀斑,瘀點等。但不少病人并無此癥候特點,而是通過纖維胃鏡可見到胃粘膜的凹凸不平、潰瘍、出血點、息肉及胃粘膜活檢示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或腸腺化生,極個別還可發展成胃癌。此屬于胃絡瘀阻所致,治療應重視活血祛瘀藥的運用。常用藥有:郁金、延胡、田七、莪術、川紅花、赤芍等,在運用活血祛瘀法組方時,要根據辨證配合其他治法方藥。瘀熱者,配用赤芍、茜根等以涼血活血;瘀毒者,配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以解毒祛瘀;氣虛者,配用北芪、黨參等以益氣行血;陰虛者,配用沙參、麥冬等以養陰暢血。

三、清解郁熱,遣方的變通之法

慢性胃痛中以潰瘍病和慢性胃炎占絕大多數。但潰瘍的“瘍”和炎癥為“炎”是否一定就屬于中醫的熱證而從癰從熱論治呢?未必盡然,因為慢性胃痛者多為病程遷延日久,或反復發作,致脾胃受損,出現面色萎黃,胃脹納呆,腹脹便溏,體倦乏力,舌淡脈弱等脾胃氣虛癥狀,即使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在活動期,也不一定表現出中醫的熱象。所以,本病與熱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但是,當病人出現口干口苦,舌苔變黃之時,此不必熱象俱悉,亦屬郁熱。治療可適當選用清熱藥,如蒲公英、黃芩、黃連、柴胡等。但不能一概用清熱之品,且要適可而止,因為這種熱多在脾胃虛弱(氣虛或陰虛),氣滯血瘀的基礎上產生,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脾胃,弊大于利。

四、健脾養胃,遣方的固本之法

慢性胃痛病程長,病情綿。從起病原因看,本病多在脾胃虛弱的基礎上而發。從虛實辨證看,虛多于實,因實致虛,虛證貫穿于全過程。所以,治療本病要補虛以固本。慢性胃痛的虛證主要有脾氣虛弱和胃陰不足,前者主癥為食后飽脹,口淡乏力,舌淡脈弱,以虛寒象為主;后者主證為胃脘灼痛,口干欲飲,舌紅脈細,以虛熱象為主。根據《內經》“虛則補之”原則,常用李東垣的升陽益氣法以健脾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重用黃芪、黨參;用葉天士的甘涼潤燥法以養陰益胃,方用沙參麥門冬湯加減,常用沙參、麥冬、石斛等養陰又不過于滋膩有礙脾胃之品。臨床上我們常常可發現患者可同時存在脾氣虛弱和胃陰不足,具有氣陰兩虛之候。治療上可益氣養陰,健脾養胃并舉。脾氣得升,胃得潤降,清升濁降,出入有序,胃則安和。

 

 

【附】吐酸

一、概念: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稱泛酸。若隨即咽下稱為吞酸,若隨即吐出者稱為吐酸,可單獨出現,但常與胃痛兼見。

二、歷史沿革:

(一)《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認為本病證多屬于熱。

(二)《證治匯補·吞酸》曰:“大凡積滯中焦,久郁成熱,則本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無郁熱,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說明吐酸不僅有熱而且亦有寒,并與胃有關。

(三)《壽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又說明與肝氣有關。

本證有寒熱之分,以熱證多見,屬熱者,多由肝郁化熱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虛弱,肝氣以強凌  犯胃而成。但總以肝氣犯胃、胃失和降為基本病機。

三、辨證論治:

(一)熱證

1、癥狀:

主癥:吞酸時作:

兼癥:噯腐氣穢,胃脘悶脹,兩脅脹滿,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

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

2、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3、代表方:左金丸加味。

4、常用藥:黃連、吳茱萸、黃芩、山梔子清肝泄熱;烏賊骨、煅瓦楞子制酸。

(二)寒證

1、癥狀:

主癥:吐酸時作

兼癥:噯氣酸腐,胸脘脹悶,喜唾涎沫,飲食喜熱,四肢不溫,大便溏泄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遲。

2、治法:溫中散寒,和胃制酸。

3、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4、常用藥:黨參、白術、云苓健脾益氣,木香、砂仁行氣和胃,法夏、陳皮和胃降逆,干姜、吳茱萸溫中散寒,甘草調和諸藥。

 

 

【附】嘈雜

一、概念:

嘈雜是指胃中空虛,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狀,時作時止的病證??蓡为毘霈F,又常與胃痛、吞酸兼見。

二、歷史沿革:

()本證始于《丹溪心法·嘈雜》,其曰:“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庇终f:“食郁有熱?!?/span>

()《景岳全書·嘈雜》:“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惱,莫可名狀,或得食而暫止,或食已而復嘈,或兼惡心,而漸見胃脘作筒?!逼洳∫虺S形笩帷⑽柑撝煌?/span>

三、辨證論治:

()胃熱證

1、癥狀:

主癥:嘈雜而兼惡心吞酸,

兼癥:口渴喜冷,口臭心煩,脘悶痰多,多食易饑,或似饑非饑,

舌脈:舌質紅,苔黃干,脈滑數。

2、治法:清熱化痰和中。

3、代表方:溫膽湯加味。

4、常用藥:法夏燥濕化痰降逆,陳皮理氣燥濕,竹茹清熱化痰降逆,枳實行氣導滯,生姜和胃降逆,甘草調和諸藥,加黃連、梔子清泄胃熱。

()胃虛證

1、癥狀:

主癥:嘈雜時作時止

兼癥:口淡無味,食后脘脹,體倦乏力,不思飲食,

舌脈:舌質淡,脈虛。

2、治法:健脾益胃和中。

3、代表方:四君子湯加味。若胃陰不足,饑不欲食,大便干結,舌苔脈細者,可用益胃湯益胃養陰。

4、常用藥:黨參益氣補中,白術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健脾,甘草甘緩和中,加山藥補脾養胃,蔻仁溫中行氣。

(三)血虛證

1、癥狀:

主癥:嘈雜而兼面白唇淡

兼癥:頭暈心悸,失眠多夢,

舌質淡,脈細弱。

2、治法:益氣養血和中。

3、代表方:歸脾湯。

4、常用藥:黃芪、黨參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養血和營,木香健脾理氣,茯神、遠志、棗仁養心安神,生姜、大棗、甘草和胃健脾,以資生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脾胃病證
十人九胃病,看中醫如何對胃病辯證分型
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
胃痛:初病在氣、久病在血,調之:以理氣和胃為大法
【中內】20考研進行時-第146天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胃痛不是只有三九胃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仙桃市| 绩溪县| 合作市| 都兰县| 永安市| 志丹县| 永春县| 安阳县| 莎车县| 黄石市| 亳州市| 马龙县| 宜君县| 峨山| 庐江县| 南木林县| 长春市| 驻马店市| 沂源县| 辰溪县| 景洪市| 汉沽区| 临海市| 仙游县| 黎城县| 凉山| 锡林郭勒盟| 梅州市| 蒙城县| 偏关县| 天峻县| 津市市| 麻城市| 阿城市| 沛县| 长海县| 札达县| 马龙县| 汤原县|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