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概說】
一、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二、沿革
(一) 消渴之名,首見于《內經》。
病機: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
分類:消癉、肺消、膈消、消中。
(二)《金匱要略》立專篇討論,并最早提出治療方藥。
(三)《外臺秘要》對消渴的臨床特點作了明確的論述。
《外臺秘要·消中消暑腎消》引《古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說;“每發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對消渴的臨床特點作了明確的論述。
(四) 《證治準繩》對三消的臨床分類作了規范。
《證治準繩·消癉》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三消的臨床分類作了規范,“渴而多飲為上消(經謂膈消),消谷善饑為中消(經謂消中),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經謂腎消)”
三、討論范圍
本節之消渴病與西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醫學的尿崩癥,因具有多尿、煩渴的臨床特點,與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處,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稟賦不足
《靈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中尤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二)飲食失節
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為消渴。
(三)情志失調
神精剌激——郁久化火,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
(四)勞欲過度
房室不節,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
二、病機
(一)病變機理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
(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
(三)病變臟器關系到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
熱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 腎為關鍵
虛火在腎----封藏失職----多尿
(四)消渴病日久,百證變出。
肺癆---肺燥陰傷,癆蟲侵入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癰疽---燥熱內結,血絡不暢,蘊毒成癰
中風---陰虛陽亢,痰瘀阻絡
水腫---脾腎陽衰,水濕內聚
病因病機示意圖
素體陰虛 腎精不足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一)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是診斷消渴病的主要依據。
(二)有的患者初起時“三多”癥狀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發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 ,以及病久并發眩暈、肺癆、胸痹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病癥者,應考慮消渴的可能性。
(三)由于本病的發生與稟賦不足有較為密切的關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
二、病證鑒別
痿證與口渴癥、癭病的鑒別
1口渴癥:口渴癥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癥狀,可出現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點。
2癭病:癭病中氣郁化火、陰虛火旺的類型,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饑,形體日漸消瘦,心悸,眼突,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生長腫物則與消渴有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癥。
三、相關檢查
(一)查空腹、餐后2小時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試驗等,有助于確定診斷。
(二)病情較重時,尚需查血尿素氮、肌酐,以了解腎功能情況;查血酮,以了解有無酮癥酸中毒;查二氧化碳結合力及血鉀、鈉、鈣、氯化物等,以了解酸堿平衡及電解質情況
(三)對各種系統的檢查,有助于并發癥的診治。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辨病位
肺: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
脾胃:以胃熱為主,多食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
肝腎:以腎虛為主,多尿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二)審標本
本:陰虛為主。
標:燥熱為標。
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三)審本證與變證
本證: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
變證:癰疽、眼疾、心腦病癥等。
二、治療原則
治療大法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三、證治分類
肺熱津傷證
1、癥狀:
主癥: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尿頻量多。
兼癥:
舌脈: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2、證機概要:肺臟燥熱,肺失治節。
3、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4、主方:消渴方。本方清熱降火,生津止渴,適用于消渴肺熱津傷之癥。
5、常用藥:
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熱,養陰增液
黃連、黃芩、知母——清熱降火
6、加減:
若若煩渴不止,小便頻數,而脈數乏力者,為肺熱津虧,氣陰兩傷,可選用玉泉丸或二冬湯。
(二)胃熱熾盛證
1、癥狀:
主癥: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
兼癥:大便干燥。
舌脈:苔黃,脈滑實有力。
2、證機概要:胃火內熾,胃熱消谷,傷耗津液。
3、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4、主方:玉女煎。本方清胃滋陰,適用于胃熱陰虛之癥。
5、常用藥:
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清胃瀉火
玄參、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
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
6、加減:
若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
(三)中氣虧虛證
1、癥狀:
主癥: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
兼癥: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脈:舌質淡,苔白而干,脈弱。
2、證機概要:中氣不足,脾失健運。
3、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4、主方:七味白術散。本方益氣健脾生津,適用于消渴之中氣虧虛者,。
5、常用藥:
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甘草——益氣健脾
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
葛根——升清生津
天冬、麥冬——養陰生津
6、加減:
若
(四)腎陰虧虛證
1、癥狀:
主癥: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
兼癥: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
舌脈:舌紅苔少,脈細數。
2、證機概要:腎陰虧虛,腎失固攝。
3、治法:滋陰固腎。
4、主方:六味地黃丸加減。本方滋養腎陰,適用于消渴腎陰虧虛之癥。
5、常用藥:
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腎益精
淮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
茯苓——健脾滲濕
澤瀉、丹皮——清泄火熱
6、加減:
若陰虛火旺而煩躁,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
若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腎縮泉;
若氣陰兩虛而伴困倦,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
(五)陰陽兩虛證
1、癥狀:
主癥: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
兼癥: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
舌脈:舌苔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2、證機概要: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
3、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
4、主方:金匱腎氣丸。
5、常用藥:
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腎益精
淮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
茯苓——健脾滲濕
附子、肉桂——溫腎助陽
6、加減:
若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等益腎收攝;
若身體困倦,氣短乏力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
若陽虛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沖服,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氣化。
【預防調護】
一、注意生活調攝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調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儒門事親·三消之說當從火斷》說:“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其中,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入,忌食糖類,飲食宜以適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定時定量進餐。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
二、提倡病人進行適當鍛煉。
適度鍛煉有助于消渴的治療。
三、加強日常護理。
日常生活注意衛生,尤防壞疽的發生。
四、注意精神飲食調養。
保持情志平和,制訂并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結語】
一、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慢性內傷疾病。前三個癥狀,
也是作為上消、中消、下消臨床分類的側重癥狀。
二、其病位主要與肺、胃(脾)、腎有關,尤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
三、在治療上,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基本治則,對上、中、下消有側重潤肺、養胃
(脾)、益腎之別。但上中下三消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其病機性質是一致的。
四、由于消渴易發生血脈瘀滯、陰損及陽的病變,及發生多種并發癥,故應注意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
【臨證備要】
一、消渴治療當綜合治療。
消渴病是現代社會中發病率甚高的一種疾病,尤以中老年發病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斷病情輕重的重要標志。早期發現、堅持長期治療、生活規律、飲食控制的患者,其預后較好。兒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較重。并發癥是影響病情、損傷患者勞動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應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種并發癥。
二、消渴治療重視調整飲食
控制飲食,對于本病的治療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少數患者經過嚴格而合理的飲食控制,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醫藥在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等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
在經飲食控制及中藥治療后,血糖仍高的患者,有必要適當配合應用西藥的降糖藥。
三、消渴治療重視活血
經較多醫療單位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認為,瘀血是貫穿糖尿病發病始終的重要病機。因此,可以在原有消渴病機“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基礎上,補充“瘀血為患”。當今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活血化瘀治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運用。
血管損害是糖尿病多種并發癥的病理基礎,如糖尿病眼底病變、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其中醫病機以血脈澀滯,瘀血痹阻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對于消渴病的多種并發癥,可以辨證施治為主,適當配伍活血化瘀藥物或方劑,以期提高療效。
【復習思考題】
一、消渴的主要病機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二、消渴的辨治原則是什么?
三、消渴后期可出現哪些并發癥和危重癥?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