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 證
【概說】
一、概念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病證。
二、沿革:
(一)淋之名稱,始見于《內經》。
(二)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中稱其為“淋秘”,將其病機歸為“熱在下焦”,并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中對本病的癥狀作了描述。
(三)漢代華佗《中藏經》提出了淋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乃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
(四)隋·巢元方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這種以腎虛為本,膀胱熱為標的淋證病機分析,成為多數醫家臨床診治淋證的主要病機理論。
(五)唐代《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將淋證歸納為石、氣、膏、勞、熱五淋;宋代《濟生方》又分為氣、石、血、膏、勞淋五種。
三、討論范圍
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類似于西醫學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結核,尿路結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學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綜合征等病證,凡是具有淋證特征者,均可參照本篇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外感濕熱
發為淋證
小腸邪熱、心經火熱、下肢丹毒等熱邪傳入膀胱
(二)飲食不節
脾胃運化失常,積濕生熱―――下注膀胱
或嗜酒太過
(三)情志失調
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膀胱氣滯,氣化不利
(四)稟賦不足或勞傷久病
久病,勞傷過度,房事不節 脾腎氣虛,膀胱容易感受外邪,而致本病
多產多育、久淋,或妊娠、產后
二、病機
(一)基本病理變化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
膀胱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小便澀痛有血―――血淋
濕熱久蘊―――熬尿成石―――石淋
濕熱蘊久―――阻滯經脈,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渾濁不清―――膏淋
肝氣失于疏泄―――氣火郁于膀胱―――氣淋
久淋不愈―――濕熱留戀膀胱,繼則脾腎受損―――勞淋
(二)病位在膀胱與腎,且與肝脾有關。
臟腑相關,經脈相互絡屬,共主水道,司決瀆
膀胱州都之官,有儲尿與排尿功能
氣淋由作
脾氣不足,氣虛下陷,氣化無權
(三)病理性質:初起多實,病久轉虛,每見虛實夾雜。
淋久濕熱傷正,由腎及脾,每致脾腎兩虛,而由實轉虛。如邪氣未盡,正氣漸傷,或虛體受邪,則成虛實夾雜之證。
病因病機示意如下:
飲食不節
|
勞欲體虛 脾腎兩虛 氣不攝血
遇勞即發 勞淋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一)小便頻數,淋瀝澀痛,小腹拘急引痛,為各種淋證的主癥,是診斷淋證的主要依據。但還需根據各種淋證的不同臨床特征,可確定不同的淋證類型。
(二)病久或反復發作后,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
(三)多見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勞、情志變化、不潔房事而誘發。
二、病證鑒別
(一)淋證與癃閉的鑒別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難之癥候,但淋證尿頻而尿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嚴重時甚至無尿。但癃閉復感濕熱,常可并發淋證;而淋證日久不愈,亦可發展成癃閉。
(二)血淋與尿血的鑒別
血淋與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等癥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三)膏淋與尿濁的鑒別
膏淋與尿濁在小便渾濁癥狀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時無疼痛滯澀感,可資鑒別。即若《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所言:“大凡痛則為淋,不痛為濁。”
三、相關檢查
(一)尿常規、中段尿細菌培養、尿β2-微球蛋白定量可直接發現致病了解腎功能情況;
(二)B超、靜脈腎盂造影X線攝片可直接明確病位及腎臟的形態;
(三)肛門指檢前列腺及前列腺液常規檢查等可以了解前列腺的病變情況。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首辨六淋主癥
辨六淋主癥,除小便頻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共同癥狀外,各具特征。以小便灼熱刺痛者為熱淋;尿中夾血或夾血絲、血塊者為血淋;尿中有細小沙石排出者為石淋;尿液混濁乳白或夾凝塊,或伴血液、血塊者為膏淋;少腹墜脹,尿出不暢,或尿有余瀝者為氣淋;小便淋瀝不盡,遇勞即發者為勞淋。
(二)辨淋證虛實,從病程、癥狀、脈象等方面辨別。
實證系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病程較短,主要表現為小便澀痛不利,苔黃舌紅,脈實數;虛證系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病程長,主要表現為小便頻急,痛澀不甚,苔薄舌淡,脈細軟。
(三)虛實轉化過程中,辨標本虛實之主次及六淋相互兼見
但在淋證虛實轉化過程中,每多虛實夾雜,故必須分清標本虛實的主次。如由實轉虛的初期多為實多虛少,以后漸為虛多實少;虛證兼感新邪,一般多為本虛標實證,但亦可暫時出現以標實為主者。各種淋證除自身的虛實轉化外,六淋往往互見。如:石、膏、血淋可兼見熱淋癥狀;熱、石、膏淋可伴血淋,勞淋因復感、疲勞、情志而發作時,可見血淋、熱淋、氣淋(實)證候;諸淋日久皆可見勞淋、氣淋特征。
二、治療原則
(一)治分虛實
實證治予清熱利濕通淋;虛證宜培補脾腎。并根據六淋的不同,配用止血、排石、行氣、活血、泄濁等法。
(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治當先標后本或標本兼顧。虛實夾雜時,治標治本應有側重。一般標急者,先予治標,標證緩解轉予治本;若標邪不著,則標本兼顧治療。
三、證治分類
(一)熱淋
1.癥狀
主癥: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黃赤。
兼癥: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證機概要: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3.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4.主方:八正散加減。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功能,適用于濕熱熏蒸下焦之熱淋。
5.常用藥:
瞿麥、萹蓄、車前子、滑石、萆薢―――利濕通淋
大黃、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
6.加減:
若伴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加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大黃,枳實以通腑泄熱;若熱毒彌漫三焦,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若氣滯者,加青皮、烏藥;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黃、知母、白茅根以養陰清熱。
(二)石淋
1.癥狀:
主癥:尿中夾砂石,排尿澀痛,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
兼癥:少腹拘急,往往突發一側腰腹絞痛難忍,甚則牽及外陰,尿中帶血。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或伴腰腹隱痛,手足心熱。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或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2.證機概要:濕熱蘊結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氣化失司。
3.治法:清熱利濕、排石通淋。
4.代表方:石葦散加減。本方清熱利濕,排石通淋,適用于各種石淋。
5.常用藥:
瞿麥、萹蓄、通草、滑石―――清熱利濕通淋
金錢草、海金砂、雞內金、石葦―――排石化石
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活血軟堅
青皮、烏藥、沉香―――理氣導滯。
6.加減:
若腰腹絞痛者,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伴有瘀滯,舌質紫者,加桃仁、紅花、炮山甲、皂角刺加強破氣活血化瘀散結作用;石淋日久,證見神疲乏力,少腹墜脹者,補中益氣湯加金錢草、海金砂、冬葵子益氣通淋;腰膝酸軟,腰部隱痛加杜仲、續斷、補骨脂補腎益氣;形寒肢冷,夜尿清長,加巴戟肉、肉蓯蓉、肉桂以溫腎化氣;舌紅,口干,腎陰虧耗者,配生熟地黃、麥冬、鱉甲滋養腎陰。
(三)血淋
1.癥狀:
主癥: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
兼癥:小腹或尿道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口干。
舌脈:舌尖紅,苔黃,脈滑數。
2.證機概要: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迫血妄行。
3.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4.代表方:小薊飲子加減,本方清熱通淋,涼血止血,用于濕熱熾盛,損傷血絡而致的血淋。
5.常用藥:
小薊、生地黃、白茅根、旱蓮草―――涼血止血
木通、生草梢、山梔、滑石清―――熱瀉火通淋
當歸、蒲黃、土大黃、三七、馬鞭草―――通絡止血
6.加減:
若有瘀血征象,加牛膝、桃仁、仙鶴草、琥珀粉以化瘀止血;若久病腎陰不足,虛火擾動陰血,宜滋陰清熱,補虛止血,用知柏地黃丸加減;若久病脾虛氣不攝血,用歸脾湯加仙鶴草、澤瀉、滑石益氣養血通淋。
(四)氣淋
1.癥狀:
主癥:郁怒之后,小便澀滯,淋瀝不宣。
兼癥:少腹脹滿疼痛,心煩易怒。
舌脈:舌苔薄白,脈弦。
2.證機概要:氣機郁結,膀胱氣化不利。
3.治法:理氣疏導,通淋利尿。
4.代表方:沉香散加減。本方用于肝郁氣滯的氣淋。
5.常用藥:
沉香、青皮、烏藥、香附―――疏肝理氣
石葦、滑石、冬葵子、車前子―――利水通淋
6.加減:
若少腹脹滿,上及于脅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廣郁金以疏肝理氣;兼有瘀滯者,加紅花、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行水。
(五)膏淋
1.癥狀:
主癥:小便混濁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狀凝塊物,或混有血液、血塊。
兼癥:尿道熱澀疼痛,尿時阻塞不暢,口干。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2.證機概要:濕熱下注,阻滯絡脈,脂汁外溢。
3.治法: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4.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本方清利濕熱,分清泄濁,用于濕熱下注的膏淋。
5.常用藥:
萆薢、石菖蒲、黃柏、車前子―――清熱利濕
飛廉、水蜈蚣、向日葵芯―――分清泌濁
蓮子芯、連翹芯、丹皮、燈心―――健脾清心
6.加減:
若小腹脹,尿澀不暢,加臺烏藥、青皮疏利肝氣。伴有血尿加小薊、藕節、白茅根涼血止血。病久濕熱傷陰,加生地、麥冬、知母滋養腎陰。若膏淋病久不已,反復發作,淋出如脂,證屬脾腎兩虛,氣不固攝,用膏淋湯補脾益腎固澀。偏于脾虛中氣下陷者,配用補中益氣湯。偏于腎陰虛者,配用七味都氣丸。偏于腎陽虛者,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六)勞淋
1.癥狀:
主癥:小便不甚赤澀,溺痛不甚,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
兼癥: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病程纏綿。
舌脈:舌質淡,脈細弱。
2.證機概要:濕熱留戀,脾腎兩虛,膀胱氣化無權。
3.治法:補脾益腎。
4.代表方:無比山藥丸加減。本方健脾益腎,用于久淋造成脾腎兩虛的勞淋。
5.常用藥:
黨參、黃芪、淮山藥、蓮子肉―――補氣健脾
茯苓、薏苡仁、澤瀉、扁豆衣―――化濕利水
山茱萸、菟絲子、芡實、金櫻子、煅牡蠣―――益腎固攝。
6.加減:
若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若腎陰虛,舌紅苔少,加生、熟地黃,龜板滋養腎陰;陰虛火旺,面紅煩熱,尿黃赤伴有灼熱不適者,可用知柏八味丸滋陰降火;低熱者,加青蒿、鱉甲清虛熱養腎陰;腎陽虛,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等溫補腎陽。
【預防與調護】
一、多飲水,不憋尿,注意外陰清潔
淋證患者應多飲水,不憋尿,每2~3小時排尿1次,保持尿液對泌尿道的沖洗。特別是房事后即行排尿,并注意外陰清潔,多洗淋浴,防止穢濁之邪從下陰上犯膀胱。
二、加強日常護理
淋證患者應禁房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忌肥膩辛辣、酒醇之品,避免縱欲過勞,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產后更應注意外陰衛生,以免虛體受邪。積極治療消渴,肺癆等腎虛疾患,也可減少淋證發生。盡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如導尿、膀胱鏡、膀胱逆行造影,以防外邪帶入膀胱。
【結語】
一、淋證是以小便頻數、淋瀝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疾病。根據病因和癥狀特點不同,可分為熱淋、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六證。
二、淋證的基本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腎與膀胱氣化不利。病理因素為濕熱。病位在膀胱與腎。病理性質初病多實,久則轉虛,或虛實夾雜。
三、辨證時首辨淋證類別,再審證候虛實,三別標本緩急。初起濕熱蘊結,膀胱氣化失司者屬實,治以清熱利濕通淋;病久脾腎兩虧,膀胱氣化無權者屬虛,治宜培補脾腎;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治。并根據各個淋證的特征,或參以止血,或輔以行氣,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濁等。
四、淋證的預后,熱淋、血淋、石淋初起,病情輕者一般預后良好,若處理不當可致熱毒入營血;或久淋不愈,脾腎兩虛,發為勞淋。甚者脾腎衰敗,成為水腫、癃閉、關格。或腎虛肝旺,成為頭痛、眩暈。或石阻水道,水氣上凌心肺等重證。膏淋久延可致消瘦乏力,氣血兩虛之證。
【臨證備要】
一、正確分辨淋證的兼夾、轉化,明辨標本虛實
淋證是內科常見病癥,臨床病人病情復雜多樣。同一患者常可發生數種淋證并存,虛實夾雜,甚或兼夾消渴、水腫、癃閉等證。辨證時,既要掌握淋證共性,又要熟悉各淋證的特征,通過病因分析,虛實判別,正確分辨各種淋證兼夾、轉化。避免教條套用書本知識。必要時,用西醫實驗室檢查作為輔助,明確病因、病機、病位、虛實以及標本緩急。
二、急則治標,緩者治本
對于病情復雜的淋證病人,應正確采用急則治標,緩者治本的治療原則。如勞淋兼夾熱淋,勞淋為本,熱淋為標,正虛為本,濕熱為標,考慮濕熱已上升為主要矛盾,診療時應以熱淋為急務,采用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治則。待濕熱已清,轉以扶正為主。另一方面,如有對本證影響不大的兼證存在時,還應抓住主要矛盾。以石淋兼夾血淋而言,石淋是病因,屬本證,血淋是石淋的兼癥,屬標證,如若血淋不嚴重,不上升為主要矛盾時,治療仍應以排石通淋為主,止血為輔。只有做到本證除,才能達到標證愈。因此臨證抓住主要矛盾是治療的關鍵。
三、注意忌汗、忌補的正確運用
淋證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說:“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淋證往往有畏寒發熱,此并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運用辛涼解表之劑。因淋家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宜避免辛溫之品。至于淋家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四、博采兼收,擴大立法思路
在淋證治療中,不應拘泥于本教材中的一些治法及方藥。應博采古今有效之方法。對熱淋,其主要病理因素是濕熱,但在臨床,還可見肝經火旺及心火偏盛者,治療上以八正散為基礎方外,還可配合龍膽瀉肝湯或導赤散加減用藥。對石淋的治療,使用利水通淋、排石消堅的中藥外,加用行氣活血、化瘀軟堅中藥,療效更佳。有報導實驗研究提示:穿山甲片、王不留行、當歸、桃仁等中藥具有使結石變脆的藥理作用;大黃、川芎、牛膝可增強輸尿管蠕動,促進結石排出。因此對于石淋日久不愈者,或石淋兼有瘀象者,可在石葦散的基礎上配以理氣活血化瘀之品。
【復習思考題】
1.試述淋證的發病因素和主要病機?
2.試述六淋的主癥及病機。
3.如何理解淋無補法?
4.膏淋與尿濁有何異同點?
[附]尿濁
【概說】
一、概念:尿濁是以小便混濁,白如泔漿,尿時無澀痛不利感為主證的疾患。
二、討論范圍:西醫學中的乳糜尿,多屬本病范圍。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感受濕熱
(二)絲蟲內侵
(三)飲食肥甘
(四)病后體虛
二、病機:初起以濕熱為主,多屬實證;病久則脾腎虧虛,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者。
【類證鑒別】
與膏淋進行鑒別(見淋證)
【辨證論治】
一、濕熱內蘊證
1.癥狀:
主癥:小便混濁色白或黃或紅,或夾凝塊,上有浮油。
兼癥:或伴血塊,或尿道有灼熱感,口苦,口干。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2.證機概要:過食肥甘,中焦濕熱,脾失升降,清濁不分。
3.治法:清熱利濕,分清泄濁。
4.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飲加減。本方清利濕熱,分清泄濁,用于脾胃濕熱下注膀胱的尿濁。
5.常用藥:
萆薢、石菖蒲、黃柏、茵陳、滑石、車前子―――清熱利濕泄濁
蓮子芯、連翹芯、丹皮、燈心―――健脾清心
6.加減:
若小腹脹,尿澀不暢,加臺烏藥、青皮、郁金疏利肝氣。伴有血尿加小薊、藕節、白茅根涼血止血。
二、脾虛氣陷證
1.癥狀:
主癥:尿濁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狀如白漿。
兼癥:小腹墜脹,神倦無力,面色無華,勞累或進食油膩則發作加重。
舌脈:舌淡、苔白,脈虛軟。
2.證機概要:病久脾虛氣陷,精微下泄。
3.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固攝。
4.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本方補中益氣,升清降濁。用于中氣下陷,精微下泄之尿濁。
5.常用藥:
黨參、黃芪、白術―――補益中氣
山藥、益智仁、金櫻子、蓮子、芡實―――健脾固攝
升麻、柴胡―――升清降濁
6.加減:
若尿濁夾血,加藕節、阿膠、旱蓮草補氣攝血,若見肢冷便溏,可加附子、炮姜溫補脾陽。
三、腎元虧虛證
1.癥狀:
主癥:尿濁日久不愈,小便乳白如脂膏,腰膝酸軟,頭暈耳鳴。
兼癥:精神萎靡,消瘦無力,偏于陰虛者,煩熱,口干;偏于陽虛者,面色 白,形寒肢冷。
舌脈:舌質紅,脈細數;或舌質淡紅,脈沉細。
2.證機概要:腎失固攝,脂液下漏。
3.治法:偏腎陰虛者,宜滋陰益腎;偏于陽虛者,宜溫腎固攝。
4.代表方:偏腎陰虛者,用知柏地黃丸加減;偏腎陽虛者,鹿茸固澀丸加減。前方滋養腎陰,用于腎陰不足之尿濁,后方溫腎固攝,用于腎陽虛衰的尿濁。
5.常用藥:
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滋養腎陰
鹿茸、附子、菟絲子、肉桂、補骨脂―――溫補腎陽
桑螵蛸、龍骨、益智仁、芡實―――收斂固攝
茯苓、澤瀉―――利濕健脾
6.加減:
若尿濁夾血者,加阿膠、生地黃、旱蓮草養血止血。兼夾濕熱者,加知母、黃柏清化濕熱。兼有脾氣不足者,加黃芪、黨參、白術健脾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