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證
【概說】
一、概念
痿證是因外感或內傷,使精血受損,肌肉筋脈失養,以致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臨床以下肢痿弱較為常見,亦稱“痿躄”。
二、沿革
(一)《內經》載有專篇,奠定理論基礎。
病機:肺熱葉焦。
分類:皮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
治療:治痿獨取陽明。
(二)《儒門事親》認為本病的病機特點是“腎水不足”。
《儒門事親·指風痹痿厥近世差互說》強調“痿病無寒”,認為痿證的病機是“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則生痿躄”。
(三)《丹溪心法》提出“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痿原則。
“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
(四)《景岳全書》補充“元氣敗傷”致痿的病機。
“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衰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
三、討論范圍
痿癥可見于神經系統和肌肉損害引起的肢體弛緩性癱瘓,如多發性神經炎,急性脊髓炎,進行性肌萎縮、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癔病性癱瘓和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后遺證等,具有痿證特征者,均可參考本篇辨證治療。
【病因病機】
一、病因
(一)感受溫毒
溫毒內侵—— 傷津耗氣,肺熱葉焦,津傷失布,五體失養
(二)濕熱浸淫
濕熱浸淫——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于滋養
(三)飲食所傷
飲食不節——中氣受損,納運失常
聚濕成痰,痰濕內停,阻于經絡
(四)久病房勞
久病房勞——肝腎陰精受損,筋脈失于濡養
(五)跌打損傷
跌打損傷——氣血瘀阻,脈道不利,四肢失養
(六)藥物損害
藥毒損傷氣血經脈——經氣運行不利,脈道失暢
二、病機
(一)病變機理為津液、精血虧耗,筋脈失養,弛緩不收。
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乏源 津液氣血、精髓虧耗——肌肉筋脈失于濡養
久病體虛,勞欲太過——肝腎精血虧損
(二)溫邪、濕熱致痿者屬實,但可由實轉虛,久則虛多實少。
溫邪、濕熱內侵,陰津耗傷不甚——實證
津液氣血精髓虧耗——由實轉虛,虛實夾雜
濕熱留注耗傷肝腎陰血
津液氣血精髓不足——津液氣血輸布失調——津凝成痰,血滯為瘀——虛中夾實
(三)病變臟器關系到肺、脾(胃)、肝、腎,尤以肝、腎為主。
津液、氣血、精髓賴于肺(布散)、脾胃(生化)、肝(藏收)、腎(施布)
重點在于肝腎:病延日久,肝腎受損——耗傷精血,肌肉筋骨失養
病因病機示意圖
飲食不節
肝腎虧虛 弛緩為痿
(精髓耗傷)
經氣不利
藥物損害——經氣不利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一)肢體筋脈弛緩不收,軟弱無力,甚則癱瘓,部分病人伴有肌肉萎縮。
(二)由于肌肉痿軟無力,可有瞼廢、歧視,聲嘶低喑,抬頭無力等癥狀,甚則影響呼吸、吞咽。
(三)部分病人發病前有感冒、腹瀉病史,有的病人有神經毒性藥物接觸史或家族遺傳史。
二、病證鑒別
痿證與偏枯的鑒別
偏枯亦稱半身不遂,是中風癥狀,病見一側上下肢偏廢不用,常伴有語言謇澀、口眼歪斜,久則患肢肌肉枯瘦,其癱瘓是由于中風而致。
三、 相關檢查
(一)檢測血液中血清谷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GPT),乳酸脫氫酶(LDH),醛縮酶,肌酸磷酸肌酶(CPK)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鑒別痿證肌肉萎縮的病因。
(二)腦脊液檢查、肌電圖檢查、肌肉活組織檢查等,有助于對與痿證有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
(三)測定血中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增加,對神經、肌肉接頭部位疾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辨病位
肺:痿證初起,發熱,咳嗽,咽痛,或在熱病之后出現肢體軟弱不用
脾胃:四肢痿軟,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腫,納呆腹脹
肝腎:下肢痿軟無力明顯,甚則不能站立,腰脊酸軟,頭暈耳鳴,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咽干目眩
(二)審虛實
痿證以虛為本,或本虛標實。
因感受溫熱毒邪或濕熱浸淫者,多急性發病,病程發展較快,屬實證,熱邪最易耗津傷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見虛實錯雜。
勞倦內傷,或久病不愈,累及臟腑,主要為肝腎陰虛和脾胃虛弱,多屬虛證,又常兼夾郁熱、濕熱、痰濁、瘀血,而虛中有實。
二、治療原則
(一)治分虛實
實證,以祛邪為主。肺熱津傷者,治予清熱潤燥;濕熱浸淫者,治予清熱利濕。
虛證、以補養為主。脾胃虛弱者,用健脾益氣法;肝腎虧虛者,治當滋養肝腎。
虛實兼雜,宜分別主次兼顧調治,夾瘀、夾痰者,酌配祛瘀、化痰、通絡之劑。
(二)獨取陽明
“治痿獨取陽明”之說出自《素問·痿論》篇。陽明,指胃而言,意即治療痿證當重視調治脾胃。
因為陽明是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津液、精血均來源于脾胃,若脾胃運化不健,津液、精血化源匱乏,筋脈失其濡養,則為痿躄不用。
歷代醫家多宗此治則,從補益脾胃著眼,凡屬胃津不足者,宜益胃養陰;脾胃氣虛者,宜健脾益氣。脾胃運化得健,自能生化氣血津液,濡養筋脈。
不論是選方用藥,或針灸取穴,都須重視“獨取陽明”的原則。
三、證治分類
(一)肺熱津傷證
1、癥狀:
主癥:發病急,病起發熱,或熱后突然出現肢體軟弱無力。
兼癥:皮膚干燥,心煩口渴,咳嗆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黃赤,大便干燥。
舌脈: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2、證機概要:肺燥傷津,五臟失潤,筋脈失養。
3、治法:清熱潤燥,養陰生津。
4、主方:清燥救肺湯加減。本方有清熱潤燥,養陰宣肺作用,適用于溫燥傷肺,氣陰兩傷的肢體痿軟證。
5、常用藥:
人參、麥冬、生甘草——甘潤生津,益氣養陰補中
阿膠、苦杏仁、炒胡麻仁——養血潤燥
生石膏、霜桑葉、炙枇杷葉——清熱宣肺
6、加減:
若身熱未退、高熱口渴有汗,可重用生石膏,加銀花、連翹、知母以清氣分之熱,解毒祛邪;
咳嗽痰多,加瓜蔞、桑白皮、川貝母宣肺清熱化痰;
咳嗆少痰,咽喉干燥加桑白皮、天花粉、蘆根以潤肺清熱。
若身熱已退,兼見食欲減退、口干咽干較甚,此胃陰亦傷,宜用益胃湯加石斛、薏苡仁、山藥、麥芽。
(二)濕熱浸淫證
1、癥狀:
主癥:起病較緩,逐漸出現肢體困重,痿軟無力,尤以下肢或兩足痿弱為甚。
兼癥:肢休微腫,手足麻木,捫及微熱,喜涼惡熱,或發熱,胸脘痞悶,小便赤澀熱痛。
舌脈: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2、證機概要:濕熱浸淫,壅遏經脈,營衛受阻。
3治法:清熱利濕,通利經脈。
4、主方:四妙丸合加味二妙散。四妙丸清利下焦濕熱,用于濕熱下注之痿躄;加味二妙散清利濕熱為主,佐以補腎通脈,用于濕熱內盛,虛火兼見之痿證。
5、常用藥:
蒼術、黃柏——清熱燥濕
萆薢、防己、薏苡仁——滲濕分利
蠶砂、木瓜、牛膝——利濕通經
龜版——滋陰益腎強骨
6、加減:
若濕邪偏盛,胸脘痞悶,肢重且腫,加厚樸、茯苓、枳殼、陳皮以理氣化濕;
夏令季節,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濁,健脾祛濕;
熱邪偏盛,身熱肢重,小便赤澀熱痛,加忍冬藤、連翹、公英、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
濕熱傷陰,兼見兩足焮熱、心煩口干、舌質紅或中剝、脈細數,可去蒼術,重用龜版,加元參、山藥、生地;
若病史較久,兼有瘀血阻滯者,肌肉頑痹不仁,關節活動不利或有痛感,舌質紫黯,脈澀,加丹參、雞血藤、赤芍、當歸、桃仁。
若濕邪未去而營陰已傷,則宜兼施清養,可擇用清燥湯,健脾益氣、利濕,或用清暑益氣湯,益氣清熱。
(三)脾胃虛弱證
1、癥狀:
主癥:起病緩慢,肢體軟弱無力逐漸加重,肌肉萎縮。
兼癥:神疲肢倦少氣懶言,納呆便溏,面色白光白或萎黃無華,面浮。
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證機概要:脾虛不健,生化乏源,氣血虧虛,筋脈失養。
3、治法:補中益氣,健脾升清。
4、主方 :參苓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利濕,用于脾胃虛弱,健運失常,水濕內盛;補中益氣湯健脾益氣養血,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血虧虛。
5、常用藥:
人參、白術、山藥、扁豆、蓮肉、甘草、大棗——補脾益氣
黃芪、當歸——益氣養血
薏苡仁、茯苓、砂仁、陳皮——健脾理氣化濕
升麻、柴胡——升舉清陽
神曲——消食行滯。
6、加減:
脾胃虛者,易兼挾食積不運,當結合運化,導其食滯,酌佐谷麥芽、山楂、神曲;
氣血虛甚者,重用黃芪、黨參、當歸,加阿膠;
氣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黯,脈兼澀象者,加丹參、川芎、川牛膝;
肥人痰多或脾虛濕盛,可用六君子湯加減。
(四)肝腎虧損證
1、癥狀:
主癥:起病緩慢,漸見肢體痿軟無力,尤以下肢明顯,腰膝酸軟,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漸脫。
兼癥:眩暈耳鳴,舌咽干燥,遺精或遺尿,或婦女月經不調。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2、證機概要: 肝腎虧損,陰精不足,筋脈失養。
3、治法:補益肝腎,滋陰清熱。
4、主方:虎潛丸為主方。滋陰降火,強壯筋骨,用于治療肝腎陰虧有熱之痿證。
常用藥:
狗骨、牛膝——壯筋骨利關節
熟地、龜版、知母、黃柏——填精補髓、滋陰補腎、清虛熱
鎖陽——溫腎益精
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
陳皮、干姜——理氣溫中和胃,既防苦寒敗胃,又使滋補而不滯
5、加減:
若病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證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陽痿早泄,晨尿頻而清,婦女月經不調,脈沉細無力,不可過用寒涼以伐生氣,去黃柏、知母,加仙靈脾、鹿角霜、紫河車、附子、肉桂,或服用鹿角膠丸、加味四斤丸;
若證見面色無華或萎黃,頭昏心悸,加黃芪、黨參、首烏、龍眼肉、當歸以補氣養血;
腰脊酸軟,加續斷、補骨脂、狗脊補腎壯腰;
熱甚者,可去鎖陽、干姜,或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牛骨髓、鹿角膠、枸杞子滋陰補腎,以去虛火。
陽虛畏寒,脈沉弱,加右歸丸加減。
(五)脈絡瘀阻證
1、癥狀:
主癥:久病體虛,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顯露。
兼癥:肌肉活動時隱痛不適。
舌脈:舌萎不能伸縮,舌質暗淡或瘀點、瘀斑,脈細澀。
2、病機概要:氣虛血瘀,阻滯經絡,筋脈失養。
3、治法:益氣養營,活血行瘀。
4、主方:圣愈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圣愈湯益氣養血,用于氣血虧虛,血行滯澀,經脈失養;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用于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經脈瘀阻證。
5、常用藥:
人參、黃芪——益氣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養血和血
川牛膝、地龍、桃仁、紅花、雞血藤——活血化瘀、通脈
6、加減:
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膩者,加橘絡、木瓜;
下肢痿軟無力,加杜仲、鎖陽、桑寄生;
若見肌膚甲錯,形體消瘦,手足痿弱,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湯送服大黃蟅蟲丸,補虛活血,以丸圖緩。
【預防調護】
一、避居濕地,防御外邪侵襲。
痿證的發生常與居住濕地,感受溫熱濕邪有關,因此,避居濕地,防御外邪侵襲,有助于痿證的預防和康復。
二、加強日常護理。
病情危重,臥床不起,吞咽嗆咳,呼吸困難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勵病人排痰,可防止痰濕壅肺和發生褥瘡。對急性完全癱瘓者,應注意患肢保暖,并保持肢體在功能位,防止肢體攣縮和關節僵硬,有利于日后功能恢復。由于肌膚麻木,知覺障礙,在日常生活與護理中,應避免凍傷或燙傷。
三、提倡病人進行適當鍛煉。
痿證病人常因肌肉無力,影響肢體功能活動,坐臥少動,氣血運行不暢,加重肌肉萎縮等癥狀。因此,應提倡病人進行適當鍛煉,對生活自理者,可打太極拳,做五禽戲;病情較重者,可經常用手輕輕拍打患肢,以促進肢體氣血運行,有利于康復。
四、注意精神飲食調養。
《素問·痿論》說:“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因此,注意精神調養,清心寡欲,避免過勞,生活規律,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忌油膩、辛辣,對促進痿證康復亦具重要意義。
【結語】
一、痿證是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病證。
二、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多由溫熱毒邪或濕熱浸淫,耗傷肺胃津液而成。內傷多為飲食或久病勞倦等因素,損及臟腑,導致脾胃虛弱、肝腎虧損。本病以虛為本,或虛實錯雜。
三、臨床雖以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虛弱、肝腎虧損、瘀阻絡脈等證型常見,但各種證型之間常相互關聯,如感受溫熱及濕熱致痿,遷延日久可導致肝腎虧損;肝腎虧損,亦可陰損及陽,出現陽虛證候;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痿證日久,影響氣血正常運行,經絡瘀滯,使筋脈更失其濡養,而關節不利,肌肉萎縮明顯。
四、臨床治療時務須結合標本虛實傳變,時時注意祛邪不要傷正,補虛要兼顧祛邪;扶正主要是調養臟腑,補益氣血陰陽,祛邪重在清利濕熱與溫熱毒邪;在治療過程中還要兼顧氣血運行,以通利經絡,濡養筋脈。
五、痿證的預后與病因、病程有關。外邪致痿,或可驟發,但亦非輕易,務要及時救治,免成痼疾。多數早期急性病例,一般病情較輕淺,治療效果較好,功能較易恢復;內傷致病或慢性病例,病勢纏綿,漸至于百節緩縱不收,臟氣損傷加重,多數沉痼難治。年老體衰發病者,預后較差。
【臨證備要】
一、祛邪不可傷正,補益防止助邪。
本病多屬五臟內傷,精血受損,陰虛火旺。臨床一般虛證居多,或虛實錯雜,實證、寒證較少。因此,補虛要分清氣虛還是陰虛,氣虛治陽明,陰虛補肝腎。臨證又有夾濕、夾熱、夾痰、夾瘀者,治療時還當配合利濕、清熱、化痰、袪瘀等法。此外,本病常有濕熱、痰濕為患,用苦寒、燥濕、辛溫等藥物時要注意祛邪勿傷正,時時注意護陰,補虛扶正時亦當防止戀邪助邪。
二、重視調暢氣血。
痿證日久,坐臥少動,氣血虧虛,運行不暢。因此,在治療時,可酌情配合養血活血通脈之品,即如吳師機所言“氣血流通即是補”。若元氣虧損,氣虛血滯成痿,又當補氣化瘀。畢竟本病以虛為本,故破血行瘀之品亦當慎用。若因七情六欲太過而成痿者,必以調理氣機為法,蓋氣化正常,氣機暢順,百脈皆通,其病可愈。
三、“治痿獨取陽明”。
所謂“獨取陽明”,主要指采用補益脾胃治療痿證。肺之津液來源于脾胃,肝腎的精血亦有賴于脾胃的生化,所以凡屬胃津不足者,宜養陰益胃,脾胃虛弱者,應益氣健脾,脾胃功能健旺,飲食得增、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旺盛,筋脈得以濡養,有利于痿證恢復。其次,“獨取陽明”尚包括祛邪的一面,如《靈樞·根結》指出:“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又《癥因脈治·痿證論》指出:“今言獨取陽明者,以痿證及陽明實熱致病耳……清除積熱,則二便如常,脾胃清合,輸化水谷,生精養血,主潤宗筋,而利機關。”可見清陽明之熱亦屬“獨取陽明”之范疇。所以,臨床治療時,不論選方用藥,針灸取穴,都應重視調理脾胃,“治痿獨取陽明”既要重視補虛養陰,也不能忽視清陽明之熱,更不能單以“獨取陽明”統治各類痿證。如朱丹溪用“瀉南方、補北方”,則是從瀉心火、滋腎陰方面,達到水火相濟,金水相生,滋潤五臟,可認為是治療痿證的另一法則。
四、治痿慎用風藥。
《丹溪心法》指出:“痿證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景岳全書》亦指出:“痿證最忌發表,亦恐傷陰。”痿證多虛,實證亦多偏熱。治風之劑,皆發散風邪,開通腠理,若誤用之,陰血愈燥,常釀成壞病。
五、配合針灸治療。
《素問·痿論》“各補其滎而通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是針刺治療痿證的原則,也一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因此,對痿證的治療除內服藥物外,還應配合針灸、推拿、氣功等綜合療法,并應加強肢體活動,有助于提高療效。
【復習思考題】
一、痿證的病理是怎樣形成的?
二、如何理解“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則?
三、試述痿證肺熱津傷證、濕熱浸淫證、肝腎虧虛損證的證治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