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我越來越討厭我的丈夫了,怎么破?丨原創
2016-06-04 10:49閱讀:19,114
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女性心理健康與成長專業平臺
陪伴你心靈成長獲得幸福生活
預約情感咨詢 成長咨詢 學習心理課程
文丨April
專家支持丨盧悅、趙悅辰
小編丨 心之助春曉
你聽到過的最奇葩的離婚理由是什么?今天這個題目讓我想起曾經讀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在法院專門負責離婚案件的工作人員寫的,他提到曾有妻子因為實在無法忍受丈夫總是把一大串鑰匙掛在腰上提出離婚,也有丈夫因為妻子一直做不到把家里的鍋按照大小號順序擺放而提出離婚。事情的真假無從考證,但確實再次提醒我們:婚姻之中無小事。
記得我媽曾經教育我說,結婚之前要多看缺點,結婚之后要多看優點。當時就覺得她好有智慧哦!可是現在細細一想,這話沒有錯,卻沒有幾人能做到。你真的可以自動過濾掉他那些令你頭疼的“壞習慣”嗎?日復一日地在你眼前晃,無數次的提醒,人家就是不改,一句“多看優點”有卵用?
早有跟蹤調查證明,伴侶生活細節上的“壞毛病”通常都會隨著時間而對兩人的關系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影響。這就像滾雪球,那串腰上的鑰匙起初只是有點吵人,到了最后,簡直就是全世界噪音的來源,成為你的眼中釘肉中刺,你恨不得把他按倒在地胖揍一頓好讓他就范。
可問題是,你有沒有奇怪過,為什么剛在一起的時候,他的很多習慣和行為你并沒有那么討厭,怎么后來就變得不可容忍了呢?
難道這真的只是時間和我們開的玩笑嗎?
我們就先來講講文文和她老公浩宇的故事。浩宇是個老煙民了,結婚前就抽煙,他是個典型的北京爺們兒,愛面兒,喜歡侃大山,常常呼朋喚友。文文是那種內秀的女孩,談戀愛時跟著浩宇和朋友一起吃飯,總是安靜地坐在一旁,微笑著看著他們海聊。
那時她并不怎么在意一群男人噴云吐霧,可結婚之后,她卻越來越反感浩宇在家抽煙,開始還耐著性子勸,后來越說越急。浩宇起初是沉默,后來被說煩了,就直接頂嘴:“結婚前你也沒管我啊,怎么結婚以后你事兒這么多??!過不下去別過!”一句話說得文文閉了嘴,不停地掉眼淚,浩宇也一肚子火,扭頭回屋蓋上被子蒙頭大睡。
他倆這日子該怎么過?
其實像文文這樣,從喜歡到討厭的演變,每個女人在一段長期關系中多多少少都體驗過。這首先是因為,當初我們被那個人吸引時,原因之一往往都是“異性相吸”,我們因為彼此的不同和互補走在了一起,但這個“補”卻只是“外補”而不是“內補”。
文文內向,不愛說話,不善交際,才會對浩宇的外向與擅長社交感到著迷,這是她自己一直心向往之卻又力所不能及的。談戀愛時坐在浩宇身邊,看著他和一群朋友談笑風生,似乎讓文文彌補了缺憾,實現了心愿,仿佛自己也成為外向人群中的一員了。
可是,我們的連接是有兩個層面的,一個是人與人的連接,一個是心與心的連接,不是簡單地和一個人有連接了,和他混得久了,你就能擁有他的能力,最終我們還是需要靠自己去發展我們所缺乏的能力,這需要經歷一個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
這個過程并非總能自然而然發生。比如文文,小時候稍微活潑點,就被爸媽說“怎么一點女孩子樣子都沒有”,于是就越來越“乖”,越來越不敢表現出外向的那一面,所以她很難突破自己,變得像浩宇那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她內在的核心理念其實一直沒有改變。于是時間久了,她就會慢慢回到自己原來的舒適區,對浩宇懷著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外在上就表現為對浩宇行為習慣的“討厭”了。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承認,文文和浩宇發生矛盾的“雷”其實早在他們結婚前就埋下了。他們在擇偶的時候,沒有想清楚自己真正的心理需要,只是憑感覺去找了自己的另一面,希望由對方替自己畫一個完整的圓。實際上這是一個婚前擇偶的誤區,婚后他們就會為這個誤區付出代價。所以在結婚前清晰地摸透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完全跟著感覺走去選擇一個人,是相當重要的。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對情感的過度理想化。
科學早就證明,兩性關系的激情期最多就兩年,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規律,情感總是要落地的,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高潮之中,而不能忍受激情的下降,往往是因為內在太饑餓了。
文文和浩宇就是火速墜入情網的,文文覺得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向往中的充滿樂趣和激情的生活,她爸媽都是比較內向的人,家里很少有歡聲笑語,氣氛沉悶而壓抑,她實在太渴望甩掉這種讓人窒息的感覺了,所以她不能容忍情感上一點點的失落,當兩人在一起生活,吸煙開始影響到她,而浩宇又對她的勸告無動于衷的時候,她就開始恐慌了,覺得浩宇不那么在意她了,就對他抽煙更加深惡痛絕。
第三,當對方沒有滿足我們的幻想時,我們就開始“討厭”他了。
文文的媽媽有輕微潔癖而且比較強勢,曾在家里立下很多規矩,比如做什么之前都要先洗手,進門就要先換褲子才能坐下之類的,也嚴格規定不許她爸爸在家抽煙。文文對這種緊張兮兮的生活狀態其實并不喜歡,她也討厭自己像媽媽一樣什么都要管,但又忍不住去這樣做。
所以,當她管教浩宇抽煙時,潛意識里其實是希望浩宇可以安慰到她,讓她放松下來的,“寶貝,抽煙是不好,我知道你是擔心我的健康,你看你總是什么事都那么擔心,其實有什么大不了???天塌下來有我頂著!放心吧老婆,什么事都不會有!”她渴望浩宇這樣對她說,讓他來改變自己,同時她其實也渴望當初爸爸可以這樣對媽媽說,改變焦慮的媽媽,她想通過與浩宇“劇情重演”和“結局改寫”,彌補童年的遺憾,緩解她內在的痛苦。
但是,浩宇沒有做到她想像中的樣子,這令她失望,一腔怒火轉而對準了那根小小的香煙。
一個人能不能承受真實的關系,和她的內在幻想、內在的核心的客體關系有關,也就是說,她是如何回答這兩個問題的:我是誰?別人是誰?
對于文文來說,她的回答是,我很不喜歡我自己的某些部分,而別人就是幫我來解決我的這種不喜歡的人。當別人沒有做到的時候,這就成為她心生厭惡的來源。
圖注:其他人的期待
第四,投射認同的原理告訴我們,我們會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留給別人,讓別人來幫我們加工我們自己忍受不了的內在部分。
我們的關系中必然存在兩種不同的力量,一種是吸引力,一種是排斥力。為什么會有排斥力?就是因為我們想讓對方承接那些我們所不想要的。
因為父母的管教,文文是無法接受自己可以像浩宇那樣不拘小節的,她想要的放松其實恰恰是她無法接納的,一旦“無拘無束”,童年那種被責備和評判的陰影就會再度襲來,于是她就讓浩宇去承擔這個“缺點”,去責備浩宇缺乏自制力,沒正形,但其根源還是在于文文自身,在于她自己沒有辦法接受她也可以在生活中“邋遢糟糕”一點。
那么,當我們很討厭伴侶的一些生活習慣的時候,究竟該怎么辦?
1、最忌諱的是什么?
婚姻專家告訴我們,對于伴侶的“壞習慣”,過度壓抑自己是不能長久的,要去表達自己,但決不能上升到人格攻擊的層面,去指責和評判對方,而是要就事論事,將討論限于“行為”的層面和自己的感受與愿望的層面。
比如,你可以說“你在家抽煙抽得這么多,這我覺得很不舒服,很煩躁?!倍灰f“你怎么這點事都管不住自己,你簡直太差勁了!”后者犯了婚姻的大忌,一方蔑視另一方,是會讓關系急轉直下的死穴。
2、解決問題的核心是什么?
你一定也發現了,我們其實更熟悉那種糟糕的表達方式。為何,我們總是難以做到心平氣和?
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充分地認識到,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討厭他人的“壞”習慣的根源還是在于自己,所以解決問題的核心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能夠“從外求轉為自省”。當你深入地覺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核心恐懼,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如此討厭這件事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心理學上的那句話:所有我們討厭的、排斥的,其實都是我們無法接納的自己。
這一點想通了,我們才能讓自己真正放松下來,兩人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氛圍才能松弛下來,我們才能停止對對方這個“人”的懷疑與攻擊,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方提出要求,同時也讓對方不失面子。
3、具體該怎么說?
在這個案例里,文文明白了自己的內心機制之后,在正式進入主題前,是這樣和浩宇說的:
“浩宇,我現在其實挺為難的,我不知道我該不該說,我怕我說了會傷你的面子,而傷你的面子就可能讓我失去我們的關系,這是讓我很害怕的,可是如果憋著不說,我心里又會很難受……”
這就是“打前站”的工作。
接下來文文說:
“為什么我會這么反感你抽煙,其實是和我過去的生活有關的。我爸一抽煙,我媽就抱怨他不愛惜這個家,就開始數落他,所以我在家看到你一根接一根抽煙的時候,其實對我來說是一種痛苦經歷的重復。我知道戒煙對你也很難,所以想和你商量商量,我們可以做點什么,讓你也能接受,我也能接受。
比如,如果按照我的想法,你少抽一點或者戒煙的話,你的難度是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來彌補你?
那如果你確實一定要抽那么多,我可能也需要你來幫助我去接受這種對我來說有些刺痛的行為。”
這其實就是一種“談判”,真實的關系里一定會充滿各種談判,而且這些談判很可能是漫長的、多次的、大量的。也只有通過這種反復的“談判”,我們才能幫助對方了解自己為什么會如此敏感,也了解到為什么這個習慣對對方來說如此重要。
4、改變來自于理解和接納
其實無數心理咨詢的實際案例已經證明,真正的改變都是發生在理解和接納的大前提之下的,也就是當你不那么急著改變對方的時候,對方反而更有可能去改變。任何行為和習慣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你需要去傾聽他,理解他,共情他,接納他,發現事情的動因,了解他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你甚至可以暫且允許他這樣,而采用一些變通的方式慢慢幫他改善。當對方感到自己被完全地理解和接納的時候,心里的焦慮就會下降,自身內部改變的動力會增加,也就反倒有機會真正實現轉變了。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說,怎么?說來說去還是我的事?!你們天天講女人要如何如何,怎么不說說男人該怎么辦?大概還會有人抱怨,婚姻怎么這么麻煩,說個話還要處處小心嗎?要不要燒支香把他供起來?
這讓我想起在為那篇《男人絕對不告訴女人的9件事》查資料時,看到有個男人說:“如果你想讓我陪你逛街買東西,可以,沒問題,那么,在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不可以陪我看球喝啤酒?”這讓我想起另一句評論:“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又連一點耐心都不肯給對方”。在改變伴侶習慣的問題上,在很多婚姻問題的處理上,我們的心態真的是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嗎?其實,不僅說,也去聽,讓對方也有機會說,才是真正平衡的關系。
婚姻的千里之堤,總是毀于蟻穴,“跟你在一起的每個不愉快的日子就是一點點地告別”——當我們不再把婚姻看得太簡單,而對它有所敬畏之時,才不會讓原本已在手中的幸福因為一個“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在了歲月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