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功效分析
1.解表祛邪 調和營衛
對于外感邪氣、營衛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合大棗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柴胡桂枝湯等。清代周巖曰:“生姜味辛色黃,由陽明入衛。大棗味干色赤,由太陰入營。其能入營,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過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棗乃不至過通。二物并用,所以為和營衛之主劑。”說明了生姜在外感雜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桂枝湯用于治療風寒客于肌表、營衛不和的太陽表虛中風證,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袪邪解表,以治衛強,又與大棗相合,助營陰生化,以治營弱,姜棗合用還能扶脾和胃,脾胃乃營衛生化之本,胃氣充則衛氣足,衛氣流動以固護周身,有利祛邪外出,且大棗與甘草有甘緩氣壅之偏,得生姜之辛通走散而緩之,故有散邪而不傷正之優點,此正合《內經》“風淫于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之旨,《本草發揮》:成聊攝云:“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于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清代陳修園《本草經讀》也云:“生姜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脾胃,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清代傷寒名家柯琴贊桂枝湯乃“仲景群方之冠,為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可以看出姜、棗、草配伍意義甚大,故醫者切不可盲目地將其去掉,而桂枝湯及其類方,都少不了這類配伍。
2.和中止嘔 化飲降逆
生姜入脾、胃經,能和中止嘔,從唐代起被譽為“嘔家圣藥”,可隨證加減用于寒、熱、虛、實各證所引起的嘔吐。其性微溫,對寒邪犯胃、中焦虛寒、痰飲中阻、內有水氣者用之最宜,如生姜瀉心湯、旋覆代赭湯、真武湯等,有的將生姜作為主藥,不可替用或棄用。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本證病機為中氣虛弱,外邪乘機入侵,導致氣機結滯,脾胃失常,故選擇并重用生姜,則為取其健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之意,中焦為決瀆之官,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用生姜“溫中”則中焦陽氣得復,配以甘草、人參、大棗調和脾胃,脾胃健運又除痰飲之源,使氣機升降有序,藥學著作《湯液本草》云:“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此方仲景將生姜作為主藥,涵義深刻。另真武湯證見“此為有水氣”,水濕之邪有凝聚之性,故治療濕邪為患之病,除制水、利水外,若配伍辛散之品,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在此仲景以附子佐生姜取辛散水氣化飲之意。旋覆代赭湯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證,方中生姜獨重,一為和胃降逆,增其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合參棗草以復中虛氣弱之效,一箭三雕,可見仲景煞費苦心所在。
3.健脾和胃 和中防變
《藥性解》按:“生姜辛入肺,肺氣通暢,主宰能靈,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則一身之氣皆為我使,而亦勝矣。一身之氣勝,則中焦之元氣定,而脾胃出納之令行,邪氣不能容矣。”中醫治病很重視健脾養胃,保護胃氣,許多疾病的防治,均有賴于脾胃的健運,脾胃的盛衰對疾病之轉歸與預后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并且藥物功效的發揮離不開胃氣的推動。
治療傷寒之邪傳入少陽的代表方劑是“小柴胡湯”,少陽為三陽之樞,邪犯少陽,邪則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間,未有定處,往來無常,其邪增可內傳陽明而入里,若正復可祛邪外達太陽而出表。方中生姜借其辛散之功,助柴胡散表邪,同時又助半夏和胃止嘔,合大棗調和營衛,振興中陽,益氣健脾,俾正氣旺盛,則邪無內向之機,將病邪控制在少陽,進而疏邪外解,《名醫方論》謂:“人參能補久虛,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棗助少陽生氣,使邪無內向也。”顯然用姜、棗、參、草不僅僅為和解少陽而設。治療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的小建中湯,中焦虛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故若得內氣充實或可自解,此寓有“攘外必先安內”之意。方以重用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溫補中焦,緩急止痛,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合則升騰中焦生發之氣而行津液,配桂枝、芍藥而和營衛,湯證非陰陽自虛,故以甘溫建中、補益脾氣法以調和營衛,復建中陽,使中氣立,脾胃傳輸有權,氣血漸生,則陰陽可期平復。王子接《絳雪園古方選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營氣也……使以姜、棗助脾與胃行津液者,血脈中之柔陽,皆出于胃也。”大青龍湯證以生姜配合大棗培補中氣以資汗源,利于發汗散熱除煩,清代醫學大家柯琴《傷寒方論》說得更加明確:“仲景于太陽經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加姜棗以培中氣,又慮夫轉屬太陰矣。”可見大青龍方中佐藥石膏、生姜、大棗,有著防傳陽明,固護太陰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討論
《傷寒論》的精髓在于辨證施治,仲景在生姜的用法上也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仲景制方,藥不在于多與雜,而求其精專,其論證言變多于言常,論治則靈活多樣,從生姜的配方應用中即可窺見一斑。他時用生姜,時用干姜,時生姜、干姜同用,又根據臨床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劑量,大則用半斤,小則用四片,既可用作君藥、臣藥,又可作為佐使藥,而醫者尤易忽視了生姜佐使的作用,常去之不用,仲景方之所以療效明顯,取效的關鍵不在君臣,全在合理配伍佐使藥。這些常被醫者忽視佐使之用,在臨證時合理辨證使用,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但生姜走而不守,惟陰寒可溫中散寒不再專事汗解,故仲景治太陰臟寒用干姜之守中如理中丸,而不取生姜之走泄;四逆類因生姜性味不及,故用干姜、附子大辛大熱之品,以冀回陽救逆。如正氣虛、陰血不足的同時,仲景多選用大棗、甘草扶正,因慮其辛溫耗散,走而不守,誤傷正氣之弊,而一般也不用生姜辛溫助火,陰虛火旺或熱邪內盛也忌用。故處方應依證立法,依法選方用藥,藥隨證轉,全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仲景開創臨床用生姜的先河,為后人所推崇,仲景妙用生姜,其意義深奧,故應深入了解生姜在方劑配伍中之運用與意義來指導臨床,提高臨床組方、配伍技巧。仲景對藥物的選擇應用出神入化,實為后學之典范,值得我們反復學習研究與應用。
早用生姜賽人參 晚上服用如砒霜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兩個問題,一,不是白天而是早上,二是要了解一下這三味藥的藥性以及功能:生姜性味 辛、微溫功用 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按中醫理論,生姜是助陽之品具有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此外還有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之功效。其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故醫家和民諺稱“家備小姜,小病不慌”,還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說法。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砒霜,即三氧化二砷俗名稱砒霜或信石,三氧化二砷的純品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有巨毒.
這三味藥只要是學過中醫的人都會知道它的作用,但是卻不知道為什么是早服生姜賽人參晚上服用如砒霜的道理.其實說穿了也就是一個陰陽氣血變化的問題.我們看看自然界早晨太陽,陽氣開始生長,人體的氣機也開始活動起來.只不過這時陽氣還很弱,這時喝上一碗生姜湯,其藥性助氣血運行,營衛二氣這時借助生姜的功能抵御外界的邪氣.而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借助生姜的的藥性開始升發,而人參的藥性以及功能是做不到這一點的,生姜的助陽就是調動人身的氣血幫助體內的正氣,這是人參做不到的,因為人參的藥性以及功能是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等功效.它不能向生姜那樣做到活血、祛寒、除濕、發汗等功能.所以說早服生姜賽人參.但是到了中午以后,自然界的陽氣以是升到了頂峰,這個時候如果再服生姜湯只會使陽氣傷其津液,因為到了午時之后,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漸長,,天地之間的陽氣漸漸收斂,人體的氣血也是一樣,而到了晚上陽氣開始潛伏,如果這個時候服了生姜湯的話,就會使本以是潛伏起來的陽氣從新升騰起來.這就向是本已是晚上的天氣卻突然變成了白天,陰陽次序被打亂,自然就會出現問題.人身的氣血也是如此,晚上本是陽氣潛伏已養人之生機,但是卻因喝了生姜湯而使陽氣再次升騰,這就違反養生之道,所以才說晚上服用如砒霜.不過已上所說只是在正常的情況下而言,如果以是感染了傷寒之癥是可以晚上喝生姜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