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落梅說:
“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
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么迷惘。”
人生旅程里,若是步履匆匆,走得著急,難免流于場面和形式,搞得自己好疲憊。
不如及時地靜心下來,潛心修煉,找到可以讓自己及時安靜下來的地方。
如此,停下來笑看風云,坐下來靜賞人間,穩下來平心靜氣,定下來自在靜修。
繁華浮躁的塵世里,獨守一顆靜心,放下夢幻,如此,走向真實,滋養靈魂,靜靜地體味人生。
心靜,才能洞悉一切
心靜的人,能得到很多,難心靜的人,會錯過很多。
人生短短幾十載,若是一路風塵仆仆過來,行走了大部分路程卻發現生活越來越難,日子越來越苦,心情越來越差的話。
那足以說明,自己或許一開始就沒有管好自己,沒能管住自己的情緒、心態以及心境。
所以,才會在前進的過程里,迷失了自己,誤入了歧途,當自己后知后覺地發現一切都開始不對勁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人生當中,最為曼妙的風景,從來就不在山水,不在途中,而在于我們能否可以做到拿出一顆靜心去觸摸、欣賞、體驗這個世界。
弘一法師說過:
“照鏡子時看見鼻子有一墨點,很討厭,擦鏡子一定沒有用。
外面的世界如同鏡子,境界是緣,引起了心中的好惡是非。
如同回光返照,觀察自心,即能覺悟。”
認清事情的本因、本質,都需要先做到足夠的心靜。
世間萬般紛擾,繞不過一顆心,萬象多姿,皆系于心。
心無掛礙,心無雜念,才能擺脫外界的干擾,內心清凈,內心明朗,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淡淡地對待當下。
通往幸福之路,都是心靜之路。
因為,唯有心靜,我們才能從內心深處里找到幸福的淵源,體味快樂的真諦。
正如《昭德新編》中有云:
“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萬物本源,靜觀自得,水沉靜、沉淀下去之后,才能看到一個更為清澈見底的世界。
如此,心靜,才能洞悉一切,心靜,才能映照整個世界。
如此,智慧橫生,人生向上生長。
心定,才得安寧
世事無常,唯有心定。
《金剛經》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緒、思維以及想象的東西,都是極為不真實的。
既然不是真實的,那它就無法給自己帶來真實的效果和價值。
因此,想象中的森羅萬象,盡是虛妄,只會徒增浮躁內心,
誠如卡耐基在《心靜的力量》一書中所說:
“人們花大量的時間來強身健體,卻很少有人肯靜下心來鍛煉心靈。”
一個人擁有健全人格和心理,極為重要,這就好像一個人若是不懂得靜下來,及時地傾聽自己內心里的聲音,而是一味地趕路的話。
那么,最終的結果便是每天忙得暈頭轉向,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為了金錢利益,只為了功名利祿而耗盡心神,抽空精力,沒法顧心。
人,若是沒法做到靜下來做出一些自我沉淀的事情,往后便會思緒萬千,心浮氣躁,方向全無,生活全亂,人生一地雞毛。
誠然,平心靜氣,才能心安。平靜如水,才不會有擔憂和恐懼,直面一切,戰勝一切。
佛語有云:一念心清凈,處處蓮花開。
很喜歡作家亦舒說過的一句話:
“做人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獲,切忌喧嘩。”
生命本純真,切忌多浮華,做到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如此,遠離喧囂的外界,回歸安靜的內心,做到心定、心靜、心從容。
真正的心定,在于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時,也能選擇燈火闌珊地潛心修煉。
哪怕生活滿地狼藉,雞零狗碎,可自己依舊可以做到足夠的從容、淡定、隱忍。
如此,心靜下來了,心定下來了,事情就順了,生活就好起來了。
心淡,靜心一生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憤懣、無奈、愁苦、壓抑、痛苦、煎熬,無非是沒放下,沒心淡。
看淡了,放下了,心淡了,心靜了,一切都會變得順其自然,隨心所欲。
很喜歡楊絳先生說的一句話:
“生活一半煙火,一半清歡。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釋然。”
靜心修煉,悅納自己,如果生活總會有無處可逃的時候,不如靜心,沒有凈土,就在自己的心靈之上建造一座屬于自己的小亭子。
如此,如愿,釋然,堅定地做好自己。
林清玄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寫道: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愿你余生,心靜,心定,心淡,清凈地對待世界,歡喜地過好生活,平常地善待一切。
如此靜下來,定下來,淡下來,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