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謠言坑了!一文看懂新能源車怎么買?怎么用?怎么充?
這一年來,電哥看到了很多小伙伴提問,發現大家在買車、用車上都有著許多誤解與疑問。今天電哥挑了幾個2019年大家最關心/熱度最高的問答,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希望能對各位有一些幫助。
聽說開電動車容易犯困?電動車輻射致癌?下雨的時候電車會漏電?這是真的還是謠言啊?如果是謠言,皆電能再列舉一些常見謠言給我們簡單科普下嗎?開電動車容易犯困是真的,輻射太大對人體有害是假的,下雨天電車會漏電也是假的…這里就跟大家科普幾個電動車的熱門謠言吧:(1)開電動車容易犯困?嗯…勉強算真的吧。這主要來自我們的日常感受,畢竟確實有依據——電動車的NVH、靜謐性、平順性表現都太好了。過于安靜的環境,往往也最容易讓人放松。也因為如此,我還發現電動車十分容易開快車,不知不覺就“悄無聲息”地超速了…(2)電池輻射對人體有害?假的。鋰電池組屬于非電離輻射,它對人體的影響基本就跟你每天看手機、看電腦差不多,擔心健康?不如少熬點夜、多跑跑步,效果顯著多了。(3)下雨天電池會漏電?假的。我們可能聽說過“電池涉水短路”的新聞,但它大部分都是因為電池包受外力而破損所導致的。在我國質檢總局《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安全》規定中,就對電池組的防水性能做出過明確規定,詳細信息可點擊閱讀《大雨水浸,電動車有短路危險嗎?》。(4)電動車很容易起火?假的,電動車也要做安全測試的。在電動車的設計之初,電池包就作為安全重點項考慮。設計師會從車輛剛性結構、電池組保護裝置下手,充分考慮電芯、模組、BMS管理技術的安全性設計,并對產品進行電池穿刺檢測,只有合格的產品才能進入量產。也只有通過安全性驗證的產品才能上市發售。從市場保有量和起火事故數來看,電動車的起火率還是要低于燃油車的。(5)電動車的電池撐不過三年就得換?假的。這涉及到電池衰減與電池質保幾方面的因素。首先,作為現在電動車的主流配置,三元鋰電池的理論循環壽命在1500次左右。算上其它各種因素的削減,實際使用中的完全充放電循環也可達到800次以上,而25%~75%之間的淺充淺放,循環可達到1200次以上。即使除去后半個生命周期續航里程不夠用的情況,也基本能做到與車同壽命。也就是說,只要合理用車,就不存在“用個三、五年,電池就必須得換”的情況。其次,國家對動力電池出臺過相關政策,規定廠家對其搭載的動力電池必須滿足8年12萬公里的質保期,電池衰減必須滿足“500次充放衰減不超過10%;1000次充放衰減不超過20%”。也就是說,正常用車的話,你并不需要為電池的異常衰減買單。因篇幅受限,還有許多方面不能一一涉及,更多關于電動車的誤解可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字“謠言”查看全文。偏見源于無知,謠言止于智者,消除誤會才能加快前進的腳步。想問一下,電動車的充放電循環次數怎么算?循環次數和充電次數有啥區別呢?不明白鋰電池的充放循環,就是指電池完成一次100%完整放電/充電的過程。譬如說,你眼前有一塊電池,它現在有100%的電量,你一次就把它用光到0%,然后再充電到100%,這就是一次充放循環。此時電池循環次數為1次,充電次數為1次。又譬如說,你眼前還是有一塊電池,它現在有100%的電量,你第一次把它用剩到40%、然后充電到100%,第二次又用剩到60%、再充電到100%。這兩次使用,合起來也是一次完整的充放循環。此時電池循環次數為1次,但是充電次數為2次。所以,一個完整的100%用電/充電循環過程,可以僅充電1次,也可以是3次、4次甚至5次。但最終決定鋰電池壽命的,是循環次數,而不是充電次數。理解了這一點,那就可以解除一個誤解了:電動車的電池和手機的電池,衰減速度是不一樣的。因為電動車的電池通常需要一個星期才完成一次循環,而手機的電池一天就可以完成一次循環。BTW,基于鋰電池的材料特性,淺充淺放有助于減緩電池的衰減速度,即讓“電池少食多餐”要比每次“用光電池再充電”更健康。電動車上高速更容易出事故嗎?為什么很少有人開電動車上高速呢,并且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在高速上開電動車好像要更費電?這是什么原理啊?電動車高速駕駛中掉電速度非常快,而有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上低速駕駛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首先,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燃燒將化學能轉為機械能從而對車體做功。由于復雜的轉動結構和機械屬性,發動機存在一個最佳經濟工況區間。當發動機處于這個轉速區間時,氣缸內的活塞運動與進氣效率達到最佳,汽油燃燒最充分,同時發動機的傳動比也達到最高效平衡。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汽車就能用最少的油跑出越遠的距離,達到省油的效果。對于普通家用車來說,這個車速大致在60km/h~90km/h區間,恰好就是常見的中高速行駛狀態。再慢一點不行嗎?車輛低速行駛時,發動機內汽油燃燒不夠充分,燃油轉換率低、機械做功效率低;同時車速低,燒了油還跑不遠,油耗自然就高了。再快一點不行嗎?首先,汽車向前行駛需要有力做功。發動機機械做功通過各種傳動結構落到車輪上作為動力,汽車克服滾動阻力(路面阻力)與空氣阻力(風阻)而前進(此外還包括坡度阻力,這里暫不討論)。滾動阻力=滾動阻力系數×車輪負荷。高速公路上行車,滾動阻力基本保持不變,這一部分影響較小。空氣阻力=(1/2)×空氣阻力系數×空氣密度×迎風面積×(車速2)。高速行車,空氣阻力將與車速的平方成正比。這一點就很可怕了。當車速提升,空氣阻力也順應提升,發動機為克服阻力所做的機械工也將提升。汽油的化學能都被用來克服阻力了,效率自然就降低了。那么電動車呢?電動車不存在發動機復雜的機械結構,不需要考慮汽油的燃燒效率和能源轉化率。它的動力來自于鋰電池中存儲的電能,能量輸出相對發動機而言更加均勻。雖然電機的做功效率更高,但車速提升導致風阻增加,電動車為克服阻力而前進,所需要輸出的功率也越高,進而電量消耗越快。最近準備入手一輛純電車,(本人汽車小白)聽說純電車的保費要比燃油車高出不少;請問下大神,有哪些汽車保險是必須買的?怎么買才能避免被坑?因為電動車大部分保單按照補貼前售價來算,所以保險費要比燃油版車型高不少。怎么買才能避坑?抱歉避不開,新車上首次保險必然會被坑一次,唯有買保險的時候多要點禮物。。。至于什么險種必須上,哪些不必要還是可以說一下的。必須買: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新手推薦100萬起)、車內駕駛員/乘客意外險、涉水險(多雨地區可買)、不計免賠視自身情況可以不買:自燃險(新車自燃廠家賠)、全車盜搶險(車別停在荒山野嶺就行,到處都是天眼賊跑不掉)、劃痕險、玻璃單獨破碎險、新增設備損失險當然這里只是建議,具體看你的用車環境。舉個例子:你那邊經常有熊孩子高空砸物,那單獨的玻璃險就要買了。。最近想買車,請問油電混動/插電混動/純電動這三種車,哪一種更適合家用?(在3線城市生活,不用考慮上牌和充電)你好,看看你這個家用是怎么定義的,考慮到3線城市一般充電都不是大問題,所以我這里就在用車半徑上區分了三種情況,你直接對號入座即可。第一種就是家里唯一的通勤工具,并且高速偏多,那么我推薦油電混動的車型,第一是不會因為充電而受制于里程半徑,其次是使用習慣什么的也完全不用改變。這樣能夠最大化自己的效率以及出行花費。第二種情況則是家庭的唯一通勤工具,但是高速長距離出行需求不多,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則推薦你插電混動車型,平時通勤多在家里充電,降低平時的用車成本,真的需要長途的時候也可以純燃油行駛,都是沒有問題的。第三種就是家庭的非首臺車輛,并且沒什么高速長距離通行需求,大多是拿來代步上下班的,那這種直接買純電我看就行了,家里充電連加油站都不用去了,方便不說花費也是極低的,其次純電動車在市區開體感確實是要更棒一些,無論NVH還是動力表現都更勝一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選擇純電動車。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三種用車半徑的購買思路,如果說住的地方實在不具備充電條件,那也不用麻煩了直接買油電混動即可。最近剛剛提車,想問問皆電在買了新能源汽車之后,有哪些注意事項?你好,其實新能源車提車之后沒有什么需要特別注意的,正常使用就行了,不過既然你問到,我就簡單說兩點吧~1.新能源車前幾次充電要充24小時充分激活電池嗎?不用,首先目前常見的磷酸鐵鋰電、三元鋰電都沒有記憶效應,其壽命主要依據“完全充放循環次數”,要讓電池耐用,就盡量做到淺充淺放并少用快充。另外,當電池充滿之后,BMS是會斷開充電電路的,所以即使你插著充電槍也是在浪費時間。2.電動車電池平鋪在車底,做個底盤護甲能更好地保護電池嗎?能,不過說實話沒有多大必要,首先是車輛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把各種用車環境都考慮進去了,例如遇到異物磕底、石頭飛濺撞擊等等,只要是沒有設計缺陷的車型,電池包外殼,車底護板對電芯的保護就完全足夠。此外,做底盤護甲會增加車重,這對于整車油耗/電耗來說都是相當不利的,而且厚厚的一層涂料也會妨礙到車底電池包、線纜的檢修工作。小白,剛提車兩個月。想知道純電新車需要哪些工具或者保養手段?有什么需要額外注意的保養誤區嗎?純電動車保養沒什么好糾結的,直接開回4S店做常規檢查即可。通常4S店會檢測車輛的動力電池充放電性能,高壓電控制模塊,電池包外殼、電池包/電機冷卻液液位等等。當然常規的制動液、胎壓/胎紋、懸掛等等都會檢查,鑒于新車落地才2個月,保養也只是以檢查為主。
至于說到電動車額外的保養,那就是添加/更換驅動電機、動力電池冷卻液以及更換齒輪油了。不過以廣汽新能源傳祺GE3、比亞迪宋EV為例,它們都在50000km/24個月以上才需要更換,2個月怎么也跑不到50000km吧…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電動車別隨便找個修理廠保養,畢竟一般修理廠不具備關于動力電池/電機的檢測設備,而且齒輪油并不是普通的手動變速箱油或是LSD油(4S店說的,雖然我也懷疑),所以保養更換推薦回4S店,至于電機/動力電池冷卻液和汽油車是否一樣現在暫未清楚,但考慮到私自更換油液可能影響車輛質保,換冷卻液同樣推薦回4S店換。在大風大雨的天氣下,是否適合在露天停車場給汽車充電?(非飛線)如果適合,是否有注意事項?因為廠商對于充電的部件和接口有嚴格的標準,充電口有各項預防措施,充電槍也是防水的,防塵放水級別為IP65級別。也就是說,在雨量較小的情況下,是不會產生對部件的損害或者出現安全問題的。其次,大家仔細觀察充電接口會發現,它是凹進去的,周圍一圈有絕緣密封圈。如果有雨水進入,可以從底部的小漏洞中排出。所以,如果積水沒有沒過充電口是不會發生危險的。需要注意的是停車的位置(尤其是你說的露天停車場),盡量選擇地面較高的位置。如果處在低洼位置,長時間的積水可能會導致電池或充電口浸泡在水中。另外一種極端情況就是雷雨天,電動汽車充電時,處于工作狀態的充電線傳輸大量電流,況且因為下雨此時的電線已經處于潮濕狀態并且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如果發生雷擊,極有可能會擊中充電線(盡管充電線中設計有地線,但不代表不會發生意外事故),進而產生巨大電流和電壓,造成電池的損壞,甚至更大損失。請問電動汽車每次充電到100%還是80%對鋰電池壽命最好?上學的時候有個講座說最好到80%,4s又強調淺充淺放。期待專業解答。(自家車庫充電,不受充電條件限制)先說結論,淺充淺放更好,你提到的“充至80%”本身就是一種淺充淺放。
目前電動車上最常見的電池主要是三元鋰、磷酸鐵鋰兩種,本質上都屬于鋰電池。由于沒有記憶效應,鋰電池壽命的主要依據是『完全充放循環次數』,即電池完成一次100%用電充電的使用循環。『用完再充,一次從0%充至100%』和『充一部分用一部分,兩次從30%充到80%』都是一次完整的充電循環,但是后者(淺充淺放)對電池的壽命更加友好。為什么?從分子層面看,過度放電將導致負極石墨過度釋放鋰離子,使其片層結構出現塌陷;過度充電將把過多的鋰離子硬塞進負極石墨結構中,而使得部分鋰離子發生沉積,再也無法被釋放。同時,過度放電會使得負極板的銅電鍍到正極上,破壞正極的微觀結構。▲實驗數據來自Battery University機構好在充電技術也在進步,現在過充問題可以交給電源管理系統(BM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解決,該系統會嚴格控制進出電池的電量,當電量快滿時就轉用涓流充電,從而保證電池盡可能在健康狀態下工作。但是這樣的電池管理系統精度畢竟有限,無法完全抵消過充過放對電池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用車中,最好不要把電池用光才充電、也不要等電充滿還使勁懟。你提到了家里有私人充電樁,那么就建議下班回家停車庫時即插即充,現在很多車型都可以設置預約充電和充電范圍,可以幫助你養成淺充淺放的好習慣。能不能把高速公路兩邊的護欄做成磁場發生器,電動車在高速上行駛一直切割磁感線給車子充電?根據能量守恒定律,這種妄想用切割磁感線,或者說什么利用車輛行進間的空氣阻力形成風力發電來為電池充電的辦法,基本上都是不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假如真的想要切割磁感線發電又能夠有效利用能量的轉化,大概就是在下坡路段利用這個原理,但現階段的車輛能量回收系統都沒有玩熟,整個路面的能量系統得花多少錢建設,而且出來的效果也并不靠譜,比如說切割磁感線的阻力能否提供足夠的剎車力等。因此現階段想好好解決續航焦慮癥,這種取巧的辦法并不靠譜,真正還得落實到三電系統的研發與升級,要是往深一點說還得靠電池的基礎物理研究,雖然看起來很遠,但也是最妥當的辦法。為什么國內警車還在大量采購大眾豐田,如果嫌犯駕駛特斯拉法拉利逃逸,警車是不是永遠追不上?額,,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國內警車的采購(其實不只是警車,還有出租車、教練車等等),個人認為主要從經濟性以及可靠性兩個維度去考慮。
首先從經濟性方面,豐田/大眾兩個品牌的車型保有量都比較大(例如捷達、桑塔納、卡羅拉、RAV4等等),保有量大的車型,日后維修/更換配件較為方便、便宜,畢竟像警車這種是要隨時待命的,如果買個法拉利做警車(我們暫且不談買車多貴),撞一下等配件都要3個月,那還怎么開去抓賊呢。。其次就是可靠性,豐田不用多說了,基本開不壞。。而大眾方面雖然整個品牌的可靠性不高(2018年排名《消費者報告》第16名),但考慮到做警車的大眾大部分都是捷達或者桑塔納,那套1.4/1.6L自吸引擎+MT的動力總成相當皮實,在正常保養的前提下,你要把它開壞也是一件挺難的事。。最后,這種大宗采購會不會涉及到利益關系我們就不多說了,畢竟身為汽車媒體也只能點到即止。不過話說回來,一臺大眾、豐田確實追不上開法拉利/特斯拉的逃犯,但警隊有飛機呀。。有天眼系統呀。。再不行警隊用100臺卡羅拉接力追呀。。逃犯總不會有100臺法拉利/特斯拉給它接力逃吧???!?等電動車普及之后,有沒有可能像攢電腦一樣攢車,電動車的標定會不會像升級bios一樣容易?非常有可能,只不過這個『攢車』和『攢機』在具體操作上應該有區別。車輛設計是一項涉及人身安全、公共安全的大工程,里面自有一套復雜的技術體系,一款車型需要經過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投入研發,且必須通過嚴苛的測試標準才能合格上路。復雜程度和DIY攢機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它無法做到自由挑選CPU、主板、顯卡等元部件,并自行組裝成『產品』。畢竟,攢機失誤、頂多燒一塊RTX2080Ti,攢車出錯、那可能是要鬧出人命的。所以未來的『攢車』,應該更偏向定制化服務。舉個栗子,在同款車型架構下,根據需求選擇適合的電池包(續航),選擇是否搭載自動駕駛組件,或許還可以選擇電機數量、功率和動力結構,甚至包括智能化配置等等,目前威馬EX5的選裝包模式已可見雛形。至于“像升級BIOS”這一點,換個更準確的說法,可以說是『整車OTA升級』。目前已有部分車型已經可以實現這個功能,譬如通過OTA升級,可開放車型新功能,包括開啟自動駕駛、優化續航、提升智能算法與響應速度等。它反映的是車輛軟件與硬件的深度整合,這個思路是完全可行的。請問一下新能源電動汽車報廢標準跟油車一樣嗎?電動汽車報廢標準是什么?有年限規定嗎?目前國內依舊適用2017年頒布的《機動車強制報廢規定》,因為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新能源車的“強制報廢規定”,所以無論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都統一按照“機動車報廢規定”來執行。
按照現行的規定:
(1)車輛未通過年檢或未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年檢,車輛就會被強制報廢。現在對私家車的規定是『1-6年每2年檢測一次』,『7-15年是每1年檢測一次』,『15年之后是每半年檢測一次』。如果在3個檢測周期內,車輛未按時或沒有通過年檢,車輛就會自動被強制報廢。這一點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都是相同的。
(2)排放水平未達到國家強制標準的,將引導報廢或強制報廢。這一點跟零排放的純電車沒有什么關系。
(3)私家車行駛達到60萬公里時,將引導報廢。這里是說引導報廢、可拿保費補貼,已經不存在強制報廢一說。
也就是說,對于私家電動車而言(運營車輛另有規定),其實只有“年檢”這一項會影響到車輛的報廢情況,只要按規定按時年檢,開個20年還是開個80萬公里都隨你。
當然,首先是你的車和電池能夠撐得住。有個疑問,相對而然(言)插混是否會比純電更為安全(指的當然是自燃問題)。希望小編能出一篇詳細的文章說明下兩者之間的不同。最近電動車自燃事故又多了起來,前陣子特斯拉和蔚來一起燒著了,而這幾天一輛在香港的特斯拉電動車在停車場發生了自燃。緊接著在上海的蔚來ES8也發生了自燃,這真是難兄難弟,自燃事故都是前后腳一起發生。
當然事故的原因目前都還沒有最終的定論,有說電池包受到了撞擊,導致短路自燃,當然也有電池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存在的瑕疵導致。不過客觀來說,電動車自燃的概率其實遠低于燃油汽車自燃,只是電動車比較受關注,一旦自燃就會被媒體、公眾關注,這就好比女司機開車這一話題一樣。從你的提問來看,插混和純電動誰更安全(自燃問題),這得從它電池布置的位置來看。純電動由于電池容量比較大,一般平鋪在車身底部,雖然有防護措施,但是還是會有磕底等風險,電池容易受損傷。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電池容量比較小,大多布置在后排靠背后(后備廂內),少數像比亞迪車型會布置在車底。所以插混車型電池相對的受到外界撞擊的可能性會少很多,相對也會更安全,但這也僅僅是相對而言。因為誰不能保證電池自身內部故障而出現問題,除去這一因素,無論是插混還是純電動車電池的安全性都是均等的。目前市面上有些新能源車出現續航里程不足、充電電量達不到標稱電量、電池包或者電池單體檢測時出問題等情況,廠家聲稱需要進行電池均衡。這個所謂的電池均衡到底是個什么鬼呢?首先電池單體在生產的過程中就不可能做到100%的一致,再加上在使用的過程中所處的環境不一樣(例如溫差),所以它們在經過多次循環充放電之后,其容量會有所差異,為了保障電池單體的壽命,均衡技術就要介入了。
至于均衡的原理是怎樣,我們不妨從放電過程開始說起。正如上面說到,多次循環之后,電芯單體在容量方面會有所差異,我們假設在放電過程中,電池包里面電芯,電量最多的電芯A有50%的電量,電量最少的電芯B有40%電量,這個時候電池包的SOC是由最小電量的電芯決定的(也就是40%那個電芯),電池包繼續放電,電芯B會最先觸及停止放電的SOC閾值,這時候電池包必須停止放電,不然就會導致電芯B損壞。但特么電芯A明明還有很多電啊!這時候均衡技術就可以介入了,該技術把電芯A的電量轉移到電芯B那里,讓電芯B不會那么快觸及停止放電的SOC閾值。如此類推,最高電量的電芯給最低電量的電芯“充電”(第一次可能是A充B,第二次有可能是C充D,第三次就…),電池包里電芯的電量就能不斷被均衡,從而讓整個電池包能放出更多電量,整車續航也能更長。至于充電過程的均衡和放電過程相似,例如電芯A最先到達100%,均衡技術就會介入讓電芯A自放電到電芯B的電量(此時電芯B是電量第二多的電芯),繼續充電,電芯A和電芯B會同時到達100%,均衡再介入,讓電芯A電芯B自放電到電芯C的電量(此時電芯A=電芯B,電芯C是電量第二多的電芯),周而復始,均衡技術不斷介入,讓每個電芯能充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