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何為德?我們到底懂多少道德?
有人認為:“道”是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和法則,“德”是按照道去實現的方法和手段。“道”和“德”本身并無好壞,善惡之分,因為存在就是道理。也有人認為:既然“道”和“德”是客觀規律和法則,那么,符合這些規律和法則的言行就是善,不符合這些規律和法則的言行就是惡。這樣一來,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規律和法則是通過語言描述的,語言在表達思想時本身就存在誤差。如果“添鹽加醋”,則變味很嚴重。那么,只做不說,該符合規范了吧?實際上不見得。很多時候,做的人永遠被說的人指責,于是乎有人埋頭苦干,有人說三道四。說的話,謬誤者居多;做的事,并不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和法則。這樣分析下來,是不是“做也不對,不做也不對”?這不就成了虛無主義了?諸位稍安,有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對自己做過的事和說過的話感到后悔,甚至感慨道:“早知這樣,當初這樣說(做)就好了。”可惜世上并沒有后悔藥。
人們認識世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已經表達出來的觀點,在一定時間空間里可能接近真理。隨著人們認識世界的程度在加深,這些接近真理的說法也許漸漸遠離真理。1978年,思想界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既然是真理,就沒必要檢驗了,可以說成“表述是否接近真理,請讓實踐來檢驗。”如果不符合真理就不道德,那么,回想從前,我們做過不道德的事,說過不道德的話還少嗎?讀到此處,諸位不必發怒,請看:
我們口口聲聲說國人現而今道德已經滑坡嚴重,那么請問:你自己做得怎樣?在街上,自己摔倒的老大爺向路人求援,沒有人敢上前扶一把,你在一旁指責路人:太沒良心了,太不道德了,太冷漠了!請問:你若在現場,你將怎么辦?或者說,你遇上這樣的事是否都按照你要求別人的標準處理了?對了,也許你在現場,頂多也只是伸頭縮屁股,根本不能有所作為。這樣說來,你評論別人的話是些什么話?自己做不到,評論起別人來卻是頭頭是道,是不是更加沒道德?如果“呼吁”能救人,那眾多的志愿者就得下崗,開展的救援行動也統統停止!關鍵時刻,看的不是嘴皮子如何圓潤,還得看所作所為是否確有時效!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并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德”是人關于世界的看法,應屬于世界觀的范疇。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于“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于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于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于世,“德”存在于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系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系辭傳》里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局限于“人倫”而并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么說:口口聲聲呼吁“道德”的人,其實并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來看當今“道德滑坡”案例:(1)老皮鞋制酸奶。(2)河南官員強奸11名少女。(3)被撞行人遭圍觀卻無人相助。(4)文強充當黑社會保護傘。(5)瘦肉精、蘇丹紅事件。(6)小悅悅事件。(7)“范跑跑”事件。(8)藥家鑫案件……如此不勝枚舉的事件有一些共同特點:A、表現明顯。B、誤導世人。C、對相關人員身心產生致命性影響。這些事件、案件是“人倫”層面而并非“天理”層面。那么,在“天理”層面是否有一些現象引起了關注?答案是肯定的。“霧霾”不是哪一個人制造出來的,而是很多“為了不差錢”的人和單位的共同產品!這就是違背“天理”的事。違背“人倫”的事遭萬人唾棄,大約會在人們的唾沫里漸漸被改變,而那些違背“天理”的事,人們卻找不到批評對象,追究起責任來,“沒有哪一滴雨愿意承認自己造成了洪災”!
我們在批評道德滑坡現象的時候,能否多一層思考:有些現象是不曉“人倫”造成的,有的事件是不知“天理”造成的。對不曉“人倫”者,對他們要加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們能夠將心比心,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高其人文素養。對不知“天理”者,要對其加強科學精神教育,讓他們明白怎樣才能順應天道行事,多做聰明的事,少做或不做愚蠢的事;多做依乎天理的事,少做或不做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社會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很多時候,人們譴責違背“人倫”的人和事,忽視了對違背“天理”的人和事的審視,甚至批評起人來根本不辨“天理”和“人倫”,導致批評無效果,無具體對象,最終也無關痛癢。這樣的批評,說了等于白說,如蚊子哼哼,蒼蠅嗡嗡,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不起任何作用。
說別人沒道德,自己就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比如:不許別人罵你的媽,你必須不罵別人的媽。如果只許你罵娘,不準別人帶媽,那么,你自己本身就不曉“人倫”,更不知“天理”。如果你一定要站在道德評判者的角度看問題,請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知“道”明“德”。更深層一點說,要具備“德”本身不容易。“德”不是學來的,而是修來的。用“人倫”教育人,容易找到批評別人的理由,這便是儒家的高明之處。他們從身邊的事說起,循循善誘,諄諄教誨,讓人服服帖帖,泣涕漣漣,是在高明!但是,儒家最終也只能讓自己的思想圍繞在人們身邊,無法拓展開去,這便是儒學的局限性和致命弱點。在儒家看來,“人倫”似乎就是“天理”,“天理”似乎只是“人倫”。其實“天理”遠比“人倫”的范圍廣。“道德”一詞之所以首先出自道家,可以看出道家學問的高深。歷史以來,人們笑言“道”而尊崇“儒”,本身就宣揚“人倫”而對“天理”避而遠之。從前人們不認識這一點,情有可原;當今人再不認識這一點,那就是真正的無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