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鐵生老師是正高級教師,微課創始人,他推動和組織了佛山市最早的微課大賽,在2012年9月“全國首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展演會”上,由于他的力推,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當即指示,在中小學搞微課后,高校也要搞。緊接著,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正式下發通知,決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一個席卷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國性推廣普及微課程的活動自此展開。因此,全國中小學教育信息技術與創新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辦方特意邀請胡鐵生老師為來自全國各省市的400多名中小學一級學科教師講授微課制作開發與創新教學的藝術。
作為中國微課創始人,胡鐵生老師深入淺出地為與會的老師們詳細介紹了微課現狀和本質理解、微課制作方法與技術、微課的教學設計策略,以及微課的應用與發展趨勢。通過圖文并茂的調查分析,鮮活精彩的案例展示,詼諧有趣、聲情并茂的語言向老師們展現了融合先進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微課魅力。
作為一種全新的資源形態和建設模式,微課“短小精悍”,讓人面目一新,實用好用。因為“參與性強”、“技術門檻低”、“易制作生成”,微課發展迅猛,甚至形成了“全民微課”的壯觀景象。但是,隨著微課數量的急劇增長,越來越多的一線老師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偏差,并出現了微課資源的內容構成隨意、實用性低效等現象,具體說來有以下八大問題:第一,內容過多;第二,節奏過慢或過快;第三,形式與氣氛太過正式;第四,主觀不清;第五,講解不清不明;第六,存在分散注意力的元素;第七,視頻尺寸比例不恰當;第八,標題沒有吸引力。鑒于此種現狀,胡小勇教授和胡鐵生老師2014年為微課作了一個新界定:微課是以教學微視頻為核心載體,基于一個學科知能點(如知識點、技能點、情感點等)或結合某個教學要素和環節(如目標、導入、活動、評價等),精心設計和開發的微型優質學習資源。
胡鐵生老師強調,所謂微課,微到極致才是經典。微,是其外在特征,課,才是其本質特征。微課的基本資源可以用“4+1”來概括,“1”即微視頻,“4”即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學習任務單。真正的優質微課必須做到:第一,教學針對性強;第二,教學過程簡短,時長在5至8分鐘左右最為合適;第三,教學內容精選;第四,資源容量??;第五,注重教學設計;第六,以服務學生學習為主。一個好微課需要有恰當的主題、創新的設計、精美的課件、精彩的講授,以及良好的視頻編輯。
他向老師們詳細介紹了微課視頻的四種主要制作方法:拍攝式、錄屏式、軟件輸出式和混合式,并現場教授Screecast、Camtasia Studio等軟件的剪輯方法和使用技巧,讓老師們即學即用。
此外,胡鐵生老師認為,微課最大的變化,還是在于教學設計策略的變化,創意精心的教學設計是微課的內涵與靈魂。微課的教學設計是一個新的學習領域,教師要有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巧。一般說來,微課教學設計要掌握六大原則:時間性、內容性、結構性、語言藝術化、媒體多元化、專題系列化。目前,許多微課僅有“微”的外表,而無“精”的實質。微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已有的微課數量多但質量不高;缺乏微課開發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微課建設無序化;注重微課資源實體開發,忽視微課學習管理平臺建設。
針對以上問題,胡鐵生老師提出建議:第一,要高度重視微課程的教學設計,大力推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微課。微課設計關鍵是要從教學目標制定、學習者分析、內容需求分析、教學媒體選擇等方面考慮,這樣才能制作出“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按自己的學習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優質微課。第二,加強微課的應用環境平臺的有效開發,整合與匯聚整個區域的微課資源,使其產生集聚效應。第三,把微課的開發當成一個系統工程,精心準備、內容規劃、系統設計、統籌考慮、分工合作、逐步推進、交流應用,充分發揮微課自主個性、高效學習的應用效益。在注重對單個知識點的微課開發的同時,更要注重對某個學科系列化、專題式、結構化、完整性的微課程建設。第四,要注重團隊協作開發,提高微課特別是專題化、系列化微課程的建設水平與開發效率,避免教師個人或學校閉門造車、各自為政、低水平重復建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